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探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谢佳海    阅读次数:10440    发布时间:2019-05-09

  摘要:《湖心亭看雪》是明代作家张岱的散文代表作之一,全文以精炼简洁的笔触,记叙了作者在一个冰天雪地的夜晚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过程,表达出了他超然脱俗、与众不同的的闲情雅致。而对《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设计,本论文将主要从知人论世、作品赏析、以及散文教学法三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散文教学法


  一、知人论世

  论文须先知人,有助于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是一位明末清初的文人。出身于仕宦世家,年少时是一位富家公子,喜爱繁华和山水,通晓音乐以及戏曲,过着衣食无忧、弹琴吟诗的富足生活。明朝亡国后,远离仕途,过着一种归隐著书的生活,他的主要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张岱的作品主要以散文为主,晚明时期的小品文即为散文的一种。它的体制通常比较短小,多采用深入浅出的手法,或是夹叙夹议地说明一些道理,亦或是生动活泼地记述事实和抒发情怀,本篇显然是属于后者。张岱的小品文多以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为主,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评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国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感伤情怀绪。这种细腻生动的笔调,清新流丽的风格,极具诗情画意的意境让他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

  二、《湖心亭看雪》赏析

  对《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文进行赏析,主要从它的语言特色和表现出的情感两方面入手。就语言层次而言,这篇小品文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借助大量的量词描写湖心亭的概貌。而针对表现出的情感,我认为既有作者冷傲孤高的性情的展现又有故国之思的流露。

  (一)量词的妙用

  一篇文章想要出彩,一定离不开因字成词,遣词造句,积句成篇。而单就词这一个方面来说,大多数的名篇都是在动词和形容词上挖空心思,殊不知如果将不起眼的量词运用好了,也会有意想不到的审美效果。在张岱的这篇《湖心亭看雪》中,我认为他在量词的运用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对增强这部作品的思想情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作者开篇就交代西湖在经过三日大雪洗礼后,湖中的一切都那么安静,于是突发奇想决定在晚上前往湖心亭看雪。从作者的眼中看到的湖心亭是这样的--:“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里,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一”字,将被大雪覆盖后的人和景都细小化到了一种极致,这样的写法不会给人一种虚假之感,反而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描写长堤时用的是“一痕”这个量词,试想一下,长堤就算再怎么被大雪掩没,也不至于只有一条伤痕那么大吧,这个词用在此处,颇有一番写意画的韵味在其中,在这幅观雪图中,长堤犹如断断续续勾勒出的淡淡一抹。当描写湖心亭时,作者又用的是“一点”,尽管湖心亭被大雪遮盖,但它的轮廓也应该很清晰才对,不过在这幅观雪图中也只是像作者作画时随意挥洒的小墨点一样。写到自己所乘的小舟时,用的是“一芥”,从庄子的《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以为舟。”中可以得知,芥是小草的意思,作者把小舟比作小草凸显了舟的小。对于舟中人的描写,作者更是用了“粒”来形容,在生活中“粒”通常用来形容细小饱满的谷物之类的东西,这里用以讲人,让人有一种陌生的熟悉感。

  (二)思想情感

  这篇散文看上去似乎是以写景为主,但正如王荣生教授在他的《散文教学教什么》中提到的观点--:“阅读散文是要通过作者所写的人、事、景、物去触摸那个写散文的人,触摸作者的心眼、心肠、心境、心灵、心怀。”作者所写的一切景物和人物都是为抒发自己的情感做铺垫。经过反复默读课文,首先让人察觉到的便是作者冷傲孤高的性情。从他不同于常人一般的,选择在夜晚前往湖心亭看雪这一举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他没有像普通人一样在做事时,刻意去寻找一个伴,因为在他看来,情趣这种东西应该是不谋而合的。从文章结尾处,我们可以看出他并非真正是一个人独往湖心亭,还有舟子相伴,但他开篇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恰好是他内心孤寂的完美体现。舟子虽然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但他却永远无法体会作者心中那份闲情逸致。到了亭上,当他看到有两个跟他志趣相投的人早于他来到此地时,作者的内心其实是有点慰藉的,毕竟跟他有相同爱好的人已经不多了。因此他没有说过多的话,面对别人的把酒相邀,他也丝毫没有推脱之意。但喝酒时,他用了“强饮”一词,说明这几杯酒喝得并不是那么尽兴,依然有些盛情难却的意味在里面,侧面写出了他孤寂的心情仍没有排解的地方。

  此外,文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故国的相思怀念之情。对于这篇文章中到底有没有体现故国之思,学术界其实是有争议的。有的学者认为崇祯五年即为1632年,而清朝建立是在1644年,按照这样的写作时间来推算的话,距离明朝灭亡还有12年,也就无所谓什么故国之思了。但我个人更倾向于该作品写于明朝灭亡之后这种观点,尽管这件事是发生在清朝,作者写作时也依然可以人为地把时间调整到他想发生的年代,其中寄予的是作者对故国深深的哀思。这样一来,文中的每一句话推敲起来也都顺理成章了。我们都知道,古代记年通常采用皇帝的年号,这篇文章一开头就以“崇祯五年十二月”起笔,尽管此时明朝已经灭亡,但作者的心依然停留在过去,这里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作者满满的故国之思。再者,在喝完酒与人告别之际,问对方的姓氏,作者没有直接说出姓,却只说是金陵人,看似是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实则饱含了作者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因为从历史可以得知,明朝建国之初,都城就是在南京,即为金陵。建都金陵,相当于是明朝最鼎盛的时期,作者在这里把对方的籍贯说成金陵在我看来是有意为之。

  以上两点,是我在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的内容,对于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能被轻视的,但在我的教学设计中也不仅仅只涉及于此,还会适当增加一些古汉语知识以及历史和文学史知识等作为补充,使得文章更加完整。

  三、古代散文教学方法探讨

  刚刚在第一部分提到,《湖心亭看雪》属于晚明小品文范畴,即为古代散文的一种。纵观古代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相当之大,这不仅是对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而且学好古代散文对于提高语文能力也有重要意义和作用。结合自己学习古代散文的经历和一些名师讲解古代文学的经验来看,学好古代散文必须适当地补充一些历史和文学史知识、古汉语知识,以及写作特色的辨析,文章才会更丰满,也更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一)结合作品,适当讲解历史和文学史知识

  相对于诗词歌赋而言,古代散文应该算是比较好理解的一种文体了,它在用词方面稍微偏口语化。但尽管如此,古代散文的语言总体上还是以文言为主,从一个新时代的中学生的角度去理解仍然存在很大的难度,这也是古代散文在教学中遇到的难点之一。鉴于此,在讲授的过程中,老师需要增加一些历史和文学史知识作为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兴趣。比如在讲解《湖心亭看雪》时,就可以把作家张岱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大概给学生介绍一下。由于张岱生活在明末清初,也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下那个时期文坛出现的一些流派和文学思潮。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地将古代散文和作家作品之间进行一个系统、连贯地梳理。运用这个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一篇作品、定位一位学者的问题。

  (二)结合文体,讲解写作特色

  文学作品有各种各样的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与其它文体不同的特点,即便是同一种文体各自的侧重点也不一样。这里就拿古代散文来说,古代散文大致分为叙事性散文、议论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这三种都属于散文范畴,都同时具备了散文该有的特点,但各自的指向性又不同。叙事性散文偏重于记叙一件事情的发展过程,议论性散文主要针对一个人或者一件事阐发自己的观点、表明自己的立场,而抒情性散文就是聚焦自己内心的情感。但对于这三者的界定,很多时候是比较模糊的,有的散文可能会同时涉及到几种表达方式,如果不细细研读和品味,可能就会定位错误。而对于《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文来说,表面上看起来像是在叙事,实则作者是披着叙事的外衣在一本正经地抒情。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就是要带着学生去一层一层地剖析,搞清这些容易混淆的点。

  (三)结合具体作品,讲解古汉语知识

  学习古代散文,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大关,这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篇文章语言再美,思想再深刻,学生读不懂都是徒劳。因此,搞懂文章大意,了解重点字词句的用法是学好一篇文章的充分必要条件。古汉语中有很多语法知识,什么实词、虚词、句子结构等等,这些都是需要穿插在教学中的。在实际教学时,老师得让学生学会利用书上的注释对文章进行一个大致的梳理,然后对他们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加以重点讲授,重点字词句该背还得背,但切记不能采取全文逐字逐句翻译这种方法,这样培养不了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能力,我们教学生方法是为了他们能举一反三。在《湖心亭看雪》中,大部分语言都是学生能看懂的,但其中也有几个词类活用现象值得注意,得把它挑出来,详细进行解释。

  以上提到的这三种教授古代散文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来讲是可取的,但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比如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但大体方向没错,根据不同的学情、条件适当做一些调整就好。

  结语: 

    以上三大点就是我对《湖心亭看雪》这篇文章做的一个教学设计的探析,这几方面的内容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一定会涉及的,这些内容看上去可能会显得繁杂,似乎一两节课解决不了这么多,但这其中每一部分却都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怎么把这些东西讲全讲到位,这是需要老师去有效把控的。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感觉台阶式教学设计真的十分有用,它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学生学习的每一个台阶之间的关联性,检测出老师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否一致,按照这样的方式,一堂课的指向性就很明确了,有效地避免了上课跑偏的现象。所以,以后在上任何一篇课文之前,我都会事先做一个台阶式教学设计来保证自己的课在掌控之中。

作者单位:思南县第六中学(565100)

参考文献:

[1] 张则桐.周作人的张岱评论平议[J].闽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

[2] 王锡丽,维新华.幅短神遥,墨稀旨永--《湖心亭看雪》赏析[J].语文课堂,2008.

[3] 宋群芳.对古代散文教学方法的探讨[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

[4] 彭玉平,赵婵媛.朝代更迭与张岱文史创作之体性关联[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6(5).

[5] 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8266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