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纪伯伦散文诗的艺术美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谢佳海    阅读次数:14218    发布时间:2018-10-16

摘要:黎巴嫩作家纪伯伦是20世纪杰出的诗人,流传度最广的当数他创作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散文诗,其中《组歌》便是他散文诗的代表。这是一部深刻隽永的哲理散文诗,诗人通过“浪”、“雨”、“美”、“花”、“幸福”之口来吟唱,建筑起诗人心中爱与美的理想世界。本文试从散文诗的相关概念、《组歌》的艺术美以及纪伯伦作品对中国文坛的影响三个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散文诗;《组歌》的艺术美;影响

引言

纪伯伦是美籍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诗人、画家,20世纪最优秀的英语作家之一,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以阿拉伯与英语写下了许多杰出的小说、寓言、散文诗等,与当时印度作家泰戈尔齐名,他们的作品被欧美人认为是“东方最美妙的声音”,他们被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为“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的礼物”。

纪伯伦一生颠沛流离,贫病交迫,终身未婚,一生孤独,英年早逝。这样历经磨难的天才,却将残酷的现实当圣殿,把爱与美当信仰,深情地为生命献上一朵玫瑰。他的作品早期以小说为主,后期以散文诗为主,小说以《叛逆的灵魂》为代表,散文诗集代表作有《先知》、《泪与笑》。、《沙与沫》等。在他的散文诗中,主题大多以“爱”和“美”为主,通过大胆的想象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深沉的感情和远大的理想。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他是阿拉伯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使用散文诗体的作家,并组织领导过阿拉伯著名的海外文学团体“笔会”,为发展阿拉伯新文学做出过重大贡献。他的思想受尼采哲学影响较大,作品常常流露出愤世嫉俗的态度或表现出某种神秘的力量。本文试论对象《组歌》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泪与笑》,《组歌》一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重点谈论的是入选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课的《浪之歌》和《雨之歌》两首。另外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和《幸福之歌》 

一、散文诗的相关概念

散文诗是一种兼具诗和散文特点的现代抒情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在本质上属于诗,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和想象;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段。以上特点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同时也决定了它形式的短小和灵活。

散文诗是一种近代文体,是适应近、现代社会人们敏感多思、复杂缜密等心理特征而发展起来的。虽然中国在1000多年前就有类似于散文诗的作品,欧洲在16、17世纪不少作家就写过很多诗意的散文,但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流行起来是在19世纪中叶以后。第一个正式使用“小散文诗”这个名词,和有意采用这种体裁的是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他认为散文诗“足以适应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

散文诗有两大特点,第一:散文诗是诗和文的渗透、交叉产生的新文体。散文诗是散文与诗“嫁接”出来的品种,这是没有疑问的。散文诗既吸收诗表现主观心灵和情绪的功能,也吸收了散文自由、随便抒情状物的功能,并使两者浑然一体,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性。可以说不熟悉诗与散文这两种文体,就难以创作散文诗。第二:散文诗有其独特的审视人生方式,即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情绪及其波动。从总体上看来,散文诗是抒写心灵或主观情绪的文体。波德莱尔是散文诗的最初创造者之一,他说过:“当我们人类野心滋长的时候,谁没有梦想到那散文诗的神秘,——声律和谐,而没有节奏,那立意的精辟、辞章的跌宕,足以应付那心灵的情绪、思想的起伏和知觉的变幻。”他还说:“散文诗这种形式,足以适应灵魂抒情性的动荡,梦幻的波动和意识的惊跳”。动荡、波动、惊跳,这说出了散文诗的主要艺术特征。

二、《组歌》的艺术美

《组歌》是纪伯伦一组优秀的散文诗作,一共有五首,即《浪之歌》、《雨之歌》、《花之歌》、《美之歌》、和《幸福之歌》,本文重点讨论选入初中教材的《浪之歌》和《雨之歌》。译者仲跻昆评价《组歌》“情思交融,婉约清丽,晶莹剔透”,是不可多得的上乘之作,读它们既可得艺术之享受又能获生命之启迪。

诗人抓住了浪、雨两种有形和无形的事物的特征,用多样化的手法表现,对于海浪,主要从它与海岸的关系着手,写它们是情侣一样的关系——涨潮时激情相拥,退潮时呢喃睡去。浪很任性,心绪总是不能平静,浪很多情,扑着山崖,因为爱情失眠。诗人用拟人中带隐喻对修辞描写雨水,它们是“上帝洒下的银线”、“女神王冠上落下的珍珠”,它们是“苍穹的眼泪”、“海洋的嘘唏”。写雨水润育山川、驱散炎热、抚慰人心的特征。多彩多变的形与爱意忠诚的情结合在一起,是雨水的全部生命。

这组散文诗绝非自然主义的描摹,而是寄寓了诗人对生活的觉悟、情感和向往。《浪之歌》是自况,长期流寓国外的诗人对祖国和同胞依恋情深,就像海浪一样由于热恋从不能平静;当不被理解遭到冷遇,哀伤就是山崖对海浪的殷勤置之不理。但是忠心不变是海浪的决心。“这就是我的生活,只要我一息尚存,我就是这样消磨岁月”。《雨之歌》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和做人的理想,他愿意化为山川的雨丝,为山丘的欢笑、花朵的高昂、受伤心灵的复苏和暑热世界的清凉尽心竭力、肝脑涂地。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正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

《组歌》中的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鉴于此,我认为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形象之美、表达之美、图画之美三个方面。

(一)形象之美

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是指文学艺术区别于科学的一种反映现实的特殊方式,即作家从审美理想的立场出发,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生活图画。在《浪之歌》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更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海浪对爱情的这种执着,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诗人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在《雨之歌》中,雨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传情的信使”。它艺术地描绘了“雨”的生活,借写雨来赞颂人类七情中最美好的感情——爱,并借以袒露诗人自我仁爱博大的襟怀,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二)表达之美

纪伯伦《组歌》的表达之美,美在语言的清丽流畅,美在诗中语义的递进伸展,美在丰富的想象,美在作者的想象与海浪和雨水的自然物理特征相贴合,美在比喻、对比、排比、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美在它所营造出的咏叹调似的浪漫与抒情。特别是《雨之歌》中拟人手法的灵活的多方面运用:一方面是对雨的拟人化的处理,从第三节“我哭”开始,由此引起了一系列相关意象——花草、云彩和田野等等加以拟人化。另一方面,雨的形象也时时在变化,或拟人的角度不同,或者由拟人很微妙地转换为拟物。例如第六节“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阳的翅膀翱翔、行进”,似乎又获得了一只鸟的形象。此外,除了自然界的具体的物象之外,一些抽象的事物也常常被拟人化,如第二节“清晨的女儿”中的“清晨”,以及第五节“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中的“死神”,可以说是运用于无形。文中的空间感依然是宽阔浩大的,天上地下,雷电云霓,山河湖海,无所不至,但由于拟人手段的广泛运用,使文中的世界成为一个“人之境”。纪伯伦《组歌》中的世界总处在运动之中,叹息、泪水和微笑只是人类世界运动过程的诸多方面,乃是人类世界的一面运动着的镜子,诗歌表达了自己积极的人生态度。《浪之歌》运用了排比。如曾有多少次,浪花陪美人鱼跳舞;曾有多少次,浪帮助有情人吐露真情;曾有多少次,浪同礁石嬉戏——句式整齐和谐,极富感染力,体现了语言的精巧之美。

(三)图画之美

作为画家的纪伯伦,他的散文诗正是打通了绘画、音乐与诗歌艺术的疆界,达到了艺术的连通,在通感中展示出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创造出奇妙的,富有音乐感、色彩感、构图美的,同时又是诗意的艺术世界,并在这个世界中完善着他的哲人的灵魂。达到了音乐、绘画与诗的三位一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并体现出迷人的音乐色彩和节律音韵之美,从而使哲思幻化为艺术美的自然显现。

因而,诗人兼画家的作者营造的画面浪漫而和谐:多情的浪花卷起洁白的细浪,日夜潮涨潮落、炽热的海岸拥抱着美丽的浪花,美人鱼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爱情——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来歌颂浪,将浪这一充满灵性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描绘出了一幅幅秀美的图画。

三、纪伯伦作品对中国文坛的影响

20世纪初,纪伯伦的作品在中国首先受到一向重视世界弱小民族文学的作家茅盾的注意,他于1923年4月3日和17日在《文学周刊》第86期和88期上发表了纪伯伦的散文诗《批评家》、《一张雪白的纸说……》等5篇,均译自纪伯伦的寓言、散文诗集《前驱者》。早期介绍纪伯伦最热心,译出作品最多的是温州人刘廷芳,他比纪伯伦年少8岁,20年代在美国留学、任教,1925年回国后在燕京大学任教,即开始了翻译纪伯伦作品之旅。刘廷芳是个基督教徒,他喜欢纪伯伦的作品显然是纪伯伦创作的有关耶稣的题材以及作品中浓厚的宗教气息对他有很大的吸引力;此外,纪伯伦崇尚的“爱”与“美”也引起他的共鸣。

但是,纪伯伦为中国人所熟知,主要还是因为冰心在1930年译出了他的代表作《先知》,可以说纪伯伦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主要得力于冰心先生。纪伯伦作品介绍到我国以后,我国读者一直给予很高的评价。冰心在《先知》译序中写的“那满含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辞,与我以极深的印象”,可视为中国作家对纪伯伦代表作的最早的言简意赅的评语。对纪伯伦作品的介绍在粉碎“四人帮”后进入到前所未有的热烈时期,1981年,依然是冰心先生在《外国文学季刊》发表了《沙与沫》的译文。1983年是纪伯伦诞辰100周年,湖南人民出版社特地约请阿拉伯语专家仲跻昆、李唯中、伊宏翻译出版了纪伯伦的《泪与笑》,这是我国第一部从阿拉伯语原文译出的纪伯伦作品集。

9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一段时期的“纪伯伦热”,对纪伯伦的介绍与研究进入了一个高水平时期,其表现有三:一、对纪伯伦的生平研究更为全面。如杨孝柏的《一棵苍翠的雪松——纪念纪伯伦诞生一百周年》,写出了纪伯伦创巨痛深的人生体验与用“血”创作的艰苦历程。二、开始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分析、认识纪伯伦。1981年冰心为《先知》、《沙与沫》合集写了新序,她写道:“我很喜欢这本《先知》,它和《吉檀迦利》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我觉得泰戈尔在《吉檀迦利》里所表现的,似乎更天真、更欢畅一些,也更富于神秘色彩,而纪伯伦的《先知》更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年轻人讲些处世为人的哲理,在平静中却流露出淡淡的悲凉!书中所谈的许多事,用的是诗一般的比喻反复的词句,却都讲了很平易入情的道理。”三、对纪伯伦的宗教感情有了较新的理解。过去要么简洁地把他归入基督教诗人的行列,要么给他戴上泛神论的桂冠。钱满素于1994年发表《纪伯伦文学遗产的精华》,着重提出纪伯伦作品中浓厚的宗教气息是因为一个大诗人所关注和思考的是宇宙、人、社会、真理这些最本质的问题。纪伯伦从激越的反叛转向形而上学的思考,其最高形式对他来说不是哲学而是宗教,他相信精神是最高形式,而“任何精神都体现在上帝中”。上帝永远是人们崇拜、追求、热爱的对象,是一切思想感情的核心和终结。

结语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对纪伯伦散文诗的艺术美做出的简要分析和论述。他的散文诗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了20世纪的整个中国文坛,同时纪伯伦及其作品在近代和现当代的中国,产生了多元深刻的文化影响。他建立在体察深省基础上的关于人类生命、精神与物质、宇宙天地的真知灼见,以散文诗的形式,涂抹着绚丽,呕心沥血地传达给读者,让我们当代中国读者聆听其声,感动其情,审美其异彩诗境。在21世纪的今天,纪伯伦的作品仍然经久不衰,并将会唱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东方之声”。

作者单位:思南县第六中学(565100)

参考文献:

1]徐晓明;经宽蓉.先知之语 衷心之歌 异彩之境——浅谈纪伯伦的散文诗[J].镇江高专学报(语言文学研究),2015,(1).

2]朱凯.纪伯伦和他的散文诗[J].外国文学,1992,(3).

3]李清.试论纪伯伦《组歌》的美学特征[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4).

4]吴岩.纪伯伦和他的散文诗[J].书城,1995,(4).

5]梁丽娜.泰戈尔与纪伯伦散文诗之“梵”与“神”[J].红河学院学报(文学研究),2015,(2).

6]瞿光辉.纪伯伦作品在中国[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7019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