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大希庇阿斯篇》下的美学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高原    阅读次数:10920    发布时间:2020-05-26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唯心主义哲学家,20岁师从苏格拉底,前后约七八年时间,由此开始他终身从事的哲学研究。

柏拉图以其理念论为基础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柏拉图的著作传世的约有40篇,绝大部分是用对话体写成。这种文体被柏拉图运用得炉火纯青,因而他的对话一改理论著作惯有的晦涩沉闷,显得文采生动。著作的内容包罗广泛,有谈哲学问题的,也有谈政治和伦理教育的。阅读柏拉图的著作,有一点是要注意的,那就是由于采用对话形式来写,所以柏拉图的思想是通过对话人的叙述来表达的。而柏拉图自己除了在《申辩篇》和《斐多篇》中被提到过外,几乎就没有出过场。其大多数对话的主题内容是借苏格拉底之口说出来的,例如(大希比阿斯篇)。这就产生了对话中学说的归属问题。

《大希庇阿斯篇》是柏拉图早期的著作。这篇对话既是他所有著作中唯独专以美为主题的一篇,也是现在所知的西方第一篇系统探讨美的文章。对话的主人公是苏格拉底和诡辩家希庇阿斯。全篇对话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苏格拉底提出讨论的问题——“美是什么,并批驳希庇阿斯的三种观点;第二部分,苏格拉底提出自己的看法来讨论。

一开场,苏格拉底(下文简称苏)就以其论敌的身份要希庇阿斯对美下一个定义。自大的希庇阿斯(下文简称希)认为这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认为对付一切的论敌都行,否则他的学问就显得很平庸浅薄了。苏则是用辩护的方式进行反驳并且对希的言论进行奉承,嘲讽,并且做到滴水不漏。刚开始进行辩论。厄利斯的客人,……是不是由于正义?希提出美是由于正义,而且真实存在。接着他认为美可以产生美。在一来一往的讨论中最终给出了答案。第一个答案: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并且理直气壮的认为,没有人敢否认,否则就会成为笑柄。苏在实际上发现他提出的答案均经不起推敲,苏格拉底逐一加以了辩驳。第一个答案:美就是一位漂亮小姐。依希庇阿斯的这个结论,苏格拉底认为一匹母马或是一个汤罐也可以是美的。如果觉得母马和汤罐的美不及小姐的美,那么小姐的美比起女神的美来就显得丑了。这样的话,美的东西就时而美时而丑,如此定义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第一个答案被反驳后希给出来第二个答案:美不是别的,就是黄金。对于这个看法,苏格拉底用希腊大艺术家非狄阿斯雕刻雅典娜像的例子来否定,因为这位有名的雕刻家在雕女神的面孔和眼睛时用的不是黄金而是象牙、云石,而谁又能说他的雕像不美呢?由此引出第三个答案:使每件东西美的就是恰当。需要进行搭配,协调,这样会美于单一的物件。苏格拉底又提出了诘难:要煮好蔬菜,美人和汤罐、金汤匙和木汤匙,哪个最恰当?如果这儿承认汤罐、木汤匙要比美人、金汤匙更恰当、更美,岂不与前面的观点相矛盾?而且恰当使事物成其为美,是在实际还是在外表呢?一个原因不能同时产生两种结果。如果恰当产生实际美,那外表也一定美,人们对于美就不应该有分歧和争执;如果恰当只使事物外表美,那就只会是一种错觉而非美本身。苏得出结论恰当会隐瞒真正的本质

经过几次的讨论,对美是什么这个所谓微不足道的问题,希庇阿斯没能解答,苏就提出自己的几种意见来讨论。他提出美就是有用的。某件东西说它美,只是看它有用,在某些情境下可以帮助达到某种目的。但有用不一定就产生好的效果,有用却用于坏目的的事情就不能是美而是丑了。这种看法行不通。苏格拉底经过一番修正,提出美就是有益的。美用于好目的,产生好效果,美就是好(善)的原因。但原因和结果不能等同,美与好(善)也就不能是一回事。最后,苏格拉底提出美就是由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其依据是很多美的事物都悦耳悦目。然而这个观点也有懈可击。习俗制度的美是否由视听所生的快感而来呢?为何否认其他感觉如食色之类快感中也有美?如果美是视觉和听觉所生的快感,而视觉所生的快感不能由听觉生、听觉所生的快感也不能由视觉生,那么单是视觉或听觉所生的快感就不能是美的了。而实际上,视觉和听觉所生的两种快感分开来是美,合在一起也是美。美在部分,也在全体。所以使视听两种快感成其为美的不是这两种快感本身,而是它们所公有且每种单独也有的某种共同性质。这种共同性质是有益的吗?由原来驳倒美就是有益的那个理由同理可证,这个因不等于有益的快感这个果。辩来辩去,美是什么这个问题还是悬而未决,苏格拉底最后以美是难的这句谚语结束了这场对话。

《大希庇阿斯篇》虽然没有对美作出一个圆满的结论,但全篇对话围绕的中心正是那个使美的事物成其为美的美本身,通过考察许多具体的美的事物,把辩论的落脚点归结于不同的个别的美的事物所共有的性质,于是将美的本质问题作为一个深刻的美学命题提了出来。而篇中对当时各种流行的美的定义所作的分析和辩驳,对于从多方面联系中去寻求美的本质又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这篇重要的美学文献开启了后世许多美学思潮的先河。

 

 

 

(编辑:姚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9534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