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浅读《道德经》第一章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西哑    阅读次数:9447    发布时间:2014-01-11

前言:对于学生时代来说,最可悲的莫过于无法战胜自己潜意识中不羁的叛逆性,迷迷糊糊中感觉到传统经典说辞有误,至少后世之言对与圣人之说的解释是存在不合理甚至歪曲的,但囿于圣人之辞和大家之说,而不能严谨的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批判和思考,这无疑是一件可悲的事。至少对于一个内心很叛逆的人来说是这样,甚至是一件痛苦的事。然而敢于“怀疑一切”的态度是伟大的,无论其结果是让附近的一家精神医院多了一个床号,还是时代又多了一位伟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周·李耳《道德经·道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意即为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恒的“道”了。哲学家所研究的是世间抽象的概念,自然作为老子思想核心的“道”,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指世间永恒存在却无法具体化和说清楚的。要成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就必须要探索和回答世界的本原,即“存在”与“意识”谁是第一性?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中就说明了这个问题的自己的答案。“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第一性,是最基本的元素,从这个角度理解的话,老子关于世界万物起源的思想是具有唯物性质的;若把“道”理解为一种宇宙间永恒存在说不清楚的精神或者思想,那么显然这是唯心主义的思想。如果我们再阅读《德经》第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此处,“一”老子用以代替“道”这一概念的数字表述,“二”在后世道家看来是指阴阳二气,统一于“一”(即“道”)之中,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二”代表“有名”和“无名” ,“三”则指由“二”矛盾转化所产生的新事物。“三”若视为整体概念,即为“万物”,若视为“个体”概念,则为万物之一。又“一”到“三”即由“道”到“万物”这是一个发展过程,因此笔者个人更倾第一种观点,即向于老子的宇宙观是唯物的。当然,“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说法也源于西方近代哲学的观点,我们以此来强加研究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东方哲学,或多或少有点牵强附会。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意即为可以表述清楚的“道”的“名”,不是通常所说的“名”,万物是从“无”到“有”的。“无名”是没有形象没有称呼,混沌朴素的宇宙本始状态,天地开端的状态;“有名”是万事万物的开端,“无名”也是老子宇宙观的重要概念之一,与“有名”是相对应的,“无名”就“道”的统一永恒性而言,不如平常之言,不是通常之感,而又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有名”是与“无名”相对应的哲学概念,通常指具体、有形的事物,“有名”是“道”的外在表现,即“道”既是无形抽象的本原,但它同时又渗透于可以感知、可以触摸的具体事物之中,有大家和前贤说这就表明“有名”和“无名”是辩证统一的(黄朴明《道德经讲解》003页)岳麓出版社2005年出版),但笔者并不认同,笔者认为“无名”和“有名”是宇宙从产生到发展的两种状态,有前后时间上的差异,不是同时存在,相互依附,辩证统一的关系。

老子通过“无名”和“有名”说明了自己的对于宇宙天地万事万物产生的看法,“道”是万物的“根源”,“名”则衍生了“万物”,然而,在“无名”和“有名”之间宇宙是怎样一种状态?老子并未说明。老子只是含混的说明了宇宙万物的发展是有“道”之始,经“无名”转为“有名”的,这就交代了宇宙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傅佩荣教授在他的《《老子》新解(上)》(2001年译林出版社)中是这样句读的“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老子》》新解》第1页)”他认为,人总是在消解欲望时,才可以看出起源的奥妙;总是在保存欲望时,才可以看出母体的广大。笔者斗胆认为这种看法是有点突兀的,因为他的句读及解释都与《道德经》第一章全文是很格格不入的,《道德经》第一章主要是在“体”的方面写的老子宇宙观,而非“用”。相比较,笔者跟认同将其句读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显然两种句读最大的区别在于区分是“无”还是“无欲”,“有”还是“有欲”,而后者句读中强调了“无”和“有”这就更加符合全章中行文意图和行文结构,因为此句中的“无”和“有”延传了前句中“无名”和“有名”,后文中“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中的“二者”也是指“无(名)”和“有(名)”故傅氏的句读和解释是确实有令人质疑之处。“故常无,欲以观其妙”,《道德经》中的“常”原为“恒”但为避讳,都改为“常“,原来的“恒”即为永恒的意思,而“妙”有“微妙”的意思,即小, 小即为万物天地之初,所以这句可以理解为永恒的“无”就是天地万物“道”之初的状态;“常有,欲以观儌”依照前句的理解方式,可以理解为永恒的有,就是天地万物“道”的边界。所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还是对上一句“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句中老子提出了一个新的名词“玄”,将“道”以及由“道”所产生“无名”“有名”都归之于“玄”。“无名”和“有名”作为宇宙天地万物产生到发展两种状态,将其归结于本原,即是:玄。很多人都在解释此章中的“玄”时采用了玄的延伸意义,即奥妙深不可测,因此认为“道”是玄妙高深,深不可测的,而笔者更倾向于“玄”的本来意义,即,黑色(黑中稍微带点红)。因为本章整篇老子都意在说明自己对于宇宙的认识,所以就要回答他所了解的宇宙存在状态,老子认为世界混沌之初的样子应该是黑色的,宇宙的本质颜色也是黑色的。我们不得不为老子这一在两千年之前伟大的发现而拍手称赞,因为时至今日,我们对于宇宙有了更新的了解之后发现宇宙间真的是黑色的,当然,太阳处于宇宙“有名”状态,在“无名”和”无名”之前,太阳没有诞生,银河系没有任何的光线,不就黑色的吗?诸如深海之低端的“黑”不就是海世界之处吗?当然老子传人庄子也做了很好的呼应,“天子苍苍,其正色耶?”(《逍遥游》)天上本来的颜色不就是黑色吗?

 

后记:《道德经》第一章提出老子哲学范畴核心“道”这一概念,并用混沌抽象的方式高度概括了“道”的内涵和属性。涉及到了老子的宇宙哲学观,即对宇宙本质的看法,这是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意义上的哲学家不可避免的要回答为题。

后人对于本章结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常常忽略或“玄化”,更多纠结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这无疑对于理解老子的宇宙 陷入不知所措的境界,甚至偏离老子本意,或许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经典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是因为它一直被人们所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但无论如何能在经典中找到自己的理解和自我精神上的慰藉,就已经很有收获了。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2 条评论
最新评论

西哑 : 2014-1-11 20:31:27

回复:求实 大哥,我要是能解释清楚我就不现在还纠结了,。

求实 : 2014-1-11 14:13:14

没有解释出“道”的意思是什么!其实,这里的“道”为道理!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881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