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媒体评论来看,“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两个关键词在2000年前外界媒体鲜有评论,2002年逐渐受到关注,2005年后则频频出现。
1998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昭通地区文学现象,称在一个贫困地区有这么多的青年以文学的形式反映改革现实和时代变化,是一种绝不同于流行趋势的令人兴奋的新气象。
2002年10月下旬至12月《云南日报》以《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举行》《共铸明天的辉煌——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侧记》为题进行系列报道,《瞭望》杂志以《文坛崛起昭通作家群》为题、《民族文学》杂志以《“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论会”在昭通、昆明两地举行》为题纷纷予以报道,其中徐怀谦2002年11月21日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我对脚下的土地爱得深沉”——昭通文学现象及作家群研讨会侧记》一文认为:“在这群作家中,文学从一开始就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他们关注现实、关注苍生的一种表达方式;在休闲文学、痞子文学充斥文坛的时候,昭通作家们却在以自己的作品捍卫文学的品格和自尊”。很快“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两个词就走出云南风靡中国文坛,并在不同场合被各界人士津津乐道。
2004年10月6日,张文凌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好大一对羊”脱胎小说 “昭通文学”引人关注>》一文认为,尽管昭通作家群还不足以在全国文坛掀起飓风,但值得关注的是,昭通作家大多把眼光投向他们的故乡——那些偏僻、贫困的山区。在这些都爬过乌蒙山的作家心中,昭通的文学决不是消费的文学。“昭通文学现象展示了一种成功的文学生产方式。”评论家贺绍俊说,“昭通作家群不约而同地保持了对文学的纯洁性和神圣性的向往,疏远文学时尚化的趋向。不跟风,不屈从,诚实地面对生活,诚实地奉献他们的感受。”但是,人们对昭通文学的未来也充满忧虑,因为“昭通面临的发展机会使昭通作家面临着考验”。在他们看来,如果昭通文学中的人文关怀缺失了,那将不仅是云南文坛的损失,也将是中国文坛的损失。2005年1月21日,陈晓波在《云南日报》发表《昭通 随作家一道走出大山》一文中提到,“尽管昭通作家群中出现了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夏天敏这样的优秀作家,但这个群体还需要更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鲜明而敏感的政治态度,宏阔的视野以及对现实及历史有深度的透视。相当一批昭通作家还需要对特定生活进行更深入的熟悉、理解和感悟,需要扩展艺术经验,多方面汲取营养,提高人文素质,有的还需要对读者审美趣味和市场作深入分析了解,需要对文艺形式、创作经验作新的探索和积累。只有这样,昭通作家群才能在逐渐壮大中走向成熟,昭通文学才能在繁荣中走向辉煌”。2005年3月12日,《羊城晚报》首次将“昭通作家群”作为一个名词解释推出后,网易、金羊网等网站纷纷转载,成为中国文坛认可的一个新名词。2005年12月7日《春城晚报》发表《“作家不应该以贫困为荣” 昭通作家集体出售小说改编权》一文2005年12月16日,张枫 、叶一娇在《滇池晨报》发表《昭通作家群搅动中国文坛》一文,认为“昭通作家群的出现,真正应了厚积薄发这个成语,作家们在谈到这一现象时,都认为是昭通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大批甘于寂寞持之以恒十数年坚持不懈埋头创作的文学爱好者终于熬到了云开见日”。
2006年10月4日,在《都市时报》记者杨海冬的一篇采访录《贾平凹:我看好昭通作家群》中,贾平凹认为:昭通作家对生活在社会低层的人群关注特别多,他们的忧患意识很强,富有社会责任感,他们的作品不是目前社会上普遍流行的那种无关痛痒的文字。因此,能够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让读者保持新鲜的记忆;在创作手法上,昭通作家的写法并不陈旧,语言很有时代感。从中闪现着作家的灵气,说到这里他特别提到了昭通诗人樊忠慰的诗,阅读之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家群只是一个地区文学繁荣的初期现象,文学创作说到底只是个人行为。因此,昭通作家还是会归属到自己的创作中。”贾平凹认为,昭通作家才华横溢,天赋很强,最终会走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创作之路,这一点,他十分看好。在2006年11月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作协党组书记金炳华所作的《作协工作报告》中,在对五年来我国文学事业取得的成绩和经验进行回顾总结时,对近年来在全国文坛崛起的“昭通作家群”和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夏天敏的中篇小说《好大一对羊》给予了充分肯定。2006年12月18日,《都市时报》记者许建龙、张友平以《“昭通作家群”探秘:贫困土地上的“精神贵族” 》为题,进行长篇报道。 “昭通文学现象”与“昭通作家群”就是这样在大量媒体报道下,引起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2007年11月14日,文艺报社记者明江在《文艺报》发表《云南“昭通作家群”:在精神家园顽强生存》一文,呼吁“在云南的昭通地区,生存和生活条件仍然比较艰苦,但在这块土地上,精神生存非常顽强。这里有一大批青年作家始终坚持创作,孜孜不倦地追寻自己的文学梦想。青年作家是云南新世纪的文学希望,有很大的潜质和上升力,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他们。”
2008年10月31日,李开义在《云南日报》发表《回望2007年云南文学》一文,认为昭通作家群保持创作优势, “涌现了一批有创作潜力的本土文学新人,创作势头喜人。继夏天敏、樊忠慰、陈衍强之后,又出现了吕翼、刘平勇、杨昭、夏吟、徐兴正、黄代本等一批文学创作人才。此外,全市还活跃着300余名年轻作者,有公务员、工人、农民、打工者等”。
2011年10月10日,姚霏在《春城晚报》以《云南文学地图上的漫步、批评》为题,专版评介宋家宏及其新著,认为“近日出版的《审美与重构》与《阐释与建构》这两部专著,前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丛谈,后者则是云南当代文学专论,各分四辑。或可说,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就进入云南文学评论领域的宋家宏先生,因为有了这两本书,虽然尚不能可笑地称其为云南文学创作的‘教师爷’、‘吹鼓手’、一枝独秀,但在文学评论相对滞后的云南,或者可以宣称,我们已经拥有优秀的文学评论家甚至优秀的文化批评家了”。
从外界评论家来看,2004年后受到关注,至今不衰。
从云南省内来说,评论家冉隆中和张永权对“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的关注度和评论力度最强。
冉隆中在其专著《转了一圈又回来》(2004年8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其中有《金沙江:一段挥之不去的文学情结》一文,提到邹长铭、雷平阳、樊忠慰等昭通重要作家、诗人; 2007年1月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获第六届云南省政府文学一等奖的《文本内外》,其中《对云南当代小说创作的粗线条描述》一文,对昭通作家群体特别是昭通小说家代表夏天敏、刘广雄、邹长铭作了重点论述,而《当下云南诗人创作》一文中则对雷平阳、樊忠慰作了重点论述; 2010年12月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了获第七届云南省政府文学一等奖、中国作协重点扶持作品《底层文学真相报告》,其中有写孙世祥的《以命相搏的写作者》(原载《文学自由谈》2008年第5期)、有写郎生(张宇光)的《危险的写作者》(原载《文学自由谈》2010年第1期)、有写樊忠慰的《孤独的写作者》(原载《文学自由谈》2010年第2期)、有写雷平阳的《测量大地胸怀和灵魂重量的诗人》(原载《文学自由谈》2010年第3期),四篇均为万字长文。2006年10月,冉隆中和云南大学教授李丛中合著的《流淌过往的文学时光——云南当代文学简史》一书,对夏天敏、曾令云、刘广雄、雷平阳、樊忠慰、邹长铭、宋家宏、李骞八名昭通小说家、诗人、评论家均有论述,论及的还有潘灵、黄玲、胡性能、吕翼、张仲全等小说家。
2007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张永权文艺评论集》,涉及昭通作家与昭通文学期刊独立成篇的有六篇:《热血泪笔写农民——读夏天敏<乡村雕塑>》(原载《云南日报》2004年7月21日)、《血染太阳 太阳滴血——读长篇小说<太阳滴血>》(原载《文学界》2004年第4期)、《关注农民心灵的贫困——读夏天敏新著<飞来的村庄>》(原载《云南日报》2005年3月31日)、《<天堑飞虹>:现实与历史的文学融合》(原载《云南文艺阅评简报》2005年第9期)、《<乌蒙山>:“昭通文学现象”的又一道风景》(原载《云南文艺阅评简报》2005年第16期)、《悲悯情怀的深入开掘——评吕翼的小说创作》(原载《文学界》2007年第1期)。此后,又在《边疆文学》2008年第12期发表《文化价值与审美品位的诗意融合——读长篇小说<极地边城>》、在《边疆文学•文艺评论》2011年第2期发表《笔走历史风云 书写传奇女性——读夏天敏长篇小说〈两个女人的古镇〉》等文,继续关注评介昭通作家及作品。
另外,作家、评论家丹增、晓雪、张运贵、蔡毅、胡彦、郑千山、朱霄华、蔡丽、杨荣昌等人也积极推介评价有代表性的昭通作家作品。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5年第3期的《青年与社会》杂志搞了个特别策划,朱霄华评说《文学昭通》。编者按称: 2004年的云南文艺界,至少有两个“现象”是引人注目的:一个是以杨丽萍为首的云南原生态歌舞现象,一个就是昭通作家群现象。实际上,“昭通作家群”在过去的20年一直顽强地存在着:它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经形成滥觞,不过那时候是“全民写作”,它在那个时代还远不能成为一个关键词;90年代,昭通作家的集体创作力依然旺盛,它的存在是对“全民经商”的一个反动。80年代,如果说那一群年轻的昭通写作者们在严格的意义上讲还不能被称为“作家”,还只是一些盲动的文学青年,那么到了90年代,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已经发育成熟,这些人告别了文学的成长发育期并成功地完成了一次集体性的转型,他们把自己变成了职业作家。今天,如果把昭通作家的作品收集起来放置在书店的某个角落里,它们可以装满一个书柜。2004年,对昭通作家的注意力从民间转向官方,“昭通作家群现象”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一些与昭通有关的、由官方组织的大型宣传活动主要就是以作家为核心展开。这是一次对“昭通作家群”的再发现,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对云南地方文学现象的一次“考古”。
从省外来说,对“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的关注和评论还很零星,比较集中的有:
2005年8月25日,《文艺报》专版刊发了“夏天敏小说集《飞来的村庄》研讨会专家发言选要”,计有郑伯农的《荒诞与真实的统一》、程树榛的《意义深远的思考》、崔道怡的《谁能拯救这样的村庄》、贺绍俊的《落在土地上的浪漫》、何镇邦的《沉重感及其他》、梁鸿鹰的《继承和发扬乡土文学传统》、牛玉秋的《对贫困的关注与悲悯》、张颐武的《村庄的深描》、黄尧的《小说本土化“成色”及困境》、孟繁华的《两种文化时间》、马相武的《我们需要这样的文学》、王建华的《昭通作家群,在沃土中成长》、汪政的《另一种乡村叙事》。与会的作家、评论家在研讨发言中对夏天敏这部小说集中的几篇作品进行了具体细致的分析,认为其小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幽默风趣的语言,且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夏天敏的作品和其他昭通作家群的作品一样,以丰厚的生活积淀和情感积累为背景,是充满了真情感真性灵的吟唱。他将笔墨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关注普通平凡的人物特别是农民的生活,张扬一种“人本精神”。从夏天敏乃至昭通作家群身上,鲜明地表达出对文学,对生活、时代、土地的忠诚与敬畏,他们的写作态度是极其严谨、一丝不苟的,全身心地拥抱生活。“三贴近”在他们那里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生存和写作之根本。对这样的写作,我们要热情地关注、大力地扶持,并给予更多的褒奖,以促进更多的好作品出现,使我们的文学无愧于所处的伟大时代。
2007年第6期的《当代作家评论》的“现代汉诗研究”专栏,集中刊发了陈超的《“融汇”的诗学和特殊的“记忆”——从雷平阳的诗说开去》、黄平的《“以乡愁为核心”论雷平阳的诗》、张桃洲的《地域写作的极致与囿限——读雷平阳的诗》以及雷平阳的《土城乡鼓舞——兼及我的创作》四篇文章,有助于广大读者对雷平阳的诗歌进行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欣赏。
2008年第2期的《诗刊》的“诗人档案”专栏,集中刊发了雷平阳的《诗十四首》《2007年新诗十二首》《雷平阳创作年表》和陈超的《谈雷平阳的诗》、小小的《诗歌中的现实、地域经验和语言(节选)——以雷平阳的诗为例》、李冬春的《缩身于乡愁的悲悯与风暴 》等四篇诗歌评论,隆重推介雷平阳的诗歌创作。
2009年1月15日《文艺报》发表的“布依族作家潘灵长篇小说《泥太阳》评论专辑”,计有7篇:胡平的《〈泥太阳〉的纯净之美》、阎晶明的《村子里面有哲学》、李敬泽的《乡土文学的再出发》、陈福民的《现代中国:阳光穿过泥土》、贺绍俊的《新农村、新启蒙、新形象》、孟繁华的 《“外来者”与乡村社会》、龚勤舟的《农村的奋进与巨变》。2009年第2期《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刊发“潘灵长篇小说《泥太阳》作品研讨会专辑”,计有7篇:陈建功的《生活的姿态与艺术的姿态——在长篇小说<泥太阳>研讨会上的致辞》、张田欣的《在〈泥太阳〉作品研讨会上的讲话》、胡平的《〈泥太阳〉的纯净之美》、李敬泽的《乡土文学的再出发》、阎晶明的《村子里面有哲学》、孟繁华的 《“外来者”与乡村社会》、贺绍俊的《新农村、新启蒙、新形象》。众多理论评论家认为潘灵是一位有成就的优秀作家。在时代的感召下,他积极深入到边疆地区的农村,在贴近农民生活中考察“三农”问题,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同时,也在“三贴近”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艺术能力。《泥太阳》成功地塑造了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路江民的形象。通过这个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读者看到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水平不断经受挑战考验,不断进步提高,看到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先进执政理念深入人心,正在化为广大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认为这是一部反映边疆地区广大农民创造生活的伟大实践和展现中国新农村建设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这部小说对农村题材创作的开拓与深化,应当引起理论评论的高度重视。
2009年第6期的《当代文坛》“文坛关注”发表了谢有顺的《记忆守护者雷平阳》、雷杰龙的《故乡鼓舞者的长歌——读雷平阳系列长诗》、黄凤玲的《炙烤自己忧伤的灵魂——论雷平阳诗歌中的乡愁》和雷平阳的《枯水期的诗歌写作》一组评论和创作谈,其中谢有顺的《记忆守护者雷平阳》认为雷平阳是一个有故乡的诗人。他对大地的赞叹,对日常生活的发现,有的是现代乡愁的寓言,有的是残酷生活的实录,有欢乐,也有悲哀,有庄严的面容,也有迷茫的表情。他的写作,饱含冲突,并且贯彻着一种精神紧张感。阅读他的诗,常常是难以平静的,他表达出了一个现代人的复杂心绪:既被“现在”、“瞬间”所牢牢地控制,又对“别处”、“远方”充满想象;既无法回避现世、欲望的快乐,又不愿臣服于此,依然要作必要的精神抗争”。
2010年第3期湖南《文学界》的“雷平阳专辑”, 选登了雷平阳的《诗六首》、朱霄华的《现代诗歌书写的复杂性及其宿命》、朱零的《存在的理由——读雷平阳《云南记》、朱霄华、雷平阳的《对话雷平阳》、钱映紫的《雷平阳,为故乡守灵》、雷平阳的《近几年……》及《雷平阳著作目录》,全面推介雷平阳的诗歌创作。
2010年3月,甘肃青年评论家张懿红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缅想与徜徉:跨世纪乡土小说研究》,其中第一章《直面现实》第四节《夏天敏、雪漠:边地的关怀》,对夏天敏的乡土小说进行了颇有见地的比较研究。
2011年第3期《文学界》策划的“吕翼作品研讨小辑”,在《魔幻情结 现实关怀——吕翼小说创作研讨会部分专家发言摘要》一文中,摘录了何建明、李敬泽、叶梅、胡平、尹汉胤、郑明、黄尧、杨军、张水舟、吴义勤、白描、成曾樾、施战军、邱华栋、张柠、郭艳、普驰达岭等作家、评论家2011年6月20日在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吕翼小说创作研讨会上的精彩发言,对吕翼的小说创作进行了深刻剖析、研讨,总结其创作经验,也指出了他的缺点和不足。一致认为吕翼是一个有潜力的作家,有对生活的了解,对生活的热情,是值得期待的一个年轻作家。另外,还刊发了江苏青年作家李新勇的《人性尊严的真诚看守——吕翼小说读后》、萧相风的《苦藤主题、孝子情怀和游戏性叙事》等四篇文章,对吕翼的中篇小说《割不断的苦藤》《此河彼岸》《月亮之上》和短篇小说《行走的秩序》《别惊飞了鸟》《你的爹我的儿》等具体文本解读。
另外,张胜友、李存葆、蒋子龙、白桦、张平、张笑天、周梅森、何申、庞天舒等全国众多著名作家对“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赞赏有加。至于散落在《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文学报》《散文》《中篇小说选刊》《诗选刊》《作品与争鸣》《名作欣赏》《南方文坛》《当代文坛》等各种报刊杂志对“昭通作家群”、“昭通文学现象”进行评论的其他文章,以及对昭通作家作品进行解读的众多文章,此不一一赘述。
对于昭通文学现象和昭通作家群整体研究方面,近年出现了可喜进展和重要收获。其一是由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昆明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冉隆中领衔,成员包括尹宗义、艾自由、吕翼、朱镛、杨昭、夏吟的《昭通文学三十年》课题组,该课题组从2010年开始筹划,2011年正式投入研究工作,在《边疆文学•文艺评论》《西南学刊》《文艺报》《文学报》《文学界》报刊等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在省内外引起较大反响。2013年11月已由冉隆中主编、结集45万字的《昭通文学三十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其二是由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云南民族大学教授李骞领衔,带领一批文学专业研究生所作的《文学昭通》课题组,对昭通作家作品作了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2011年开展以来,研究成果陆续在《当代文坛》《边疆文学 •文艺评论》《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引起较大关注。课题成果拟由李骞主编,2014年9月集结以《文学昭通》为书名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最后必须一提的是云南省文联主管,云南省作家协会、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办,云南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编辑出版的《边疆文学•文艺评论》双月刊,2009年1月创刊四年来发表了大量对“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的研究文章,特别是对两个“昭通文学”研究课题组开展研究以来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特别关注,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对深化课题研究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