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贫困县、贫困村、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与之而来的是另一大喜讯即将传来,那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即将在建党一百周年胜利实现。“吃不愁、穿不愁”“一超、六有”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生活的标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得到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目标正在朝着希望的田野照进现实的镜子里。
忆往昔,我们曾经有过吃不饱肚子、穿不暖的难堪经历。解放前,4万万同胞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送”给我们一顶“东亚病夫”的耻辱“帽子”。虽然我们坚决反对,但从经济实力上讲,我们反驳起来,确实有点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味道。
解放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吃得好多了。但离吃得好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幸福生活的提高还是比较有限的,特别是“大跃进”时期,由于抓生产、搞建设不遵循科学规律,高指标、高任务助长了“浮夸风”的错误倾向。在那时,盛行的口号震天动力。比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两年内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在“大跃进”浮夸风的背景下,农业放卫星成了“时髦”。据报道,“卫星田”的稻穗竟能托往一位小姑娘,就是那个时候的“杰作”。“放卫星”放出千斤稻,都是“稀疏平常”的事儿。然而,“大跃进”下的水稻收成的真实情况惨不忍睹。号称水稻亩产48925.7斤的广东省信阳县鸡公山人民公社新集大队,据当事人证实,当时的亩产不足800斤。所以,当时的水稻产量的“高产”,其实就是个“皇帝的新衣”,大家都心知肚明,就是不敢或不愿意说出来罢了。
客观世界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水稻亩产多高,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决定的,而是要遵循客观规律的,是由稻田的土壤、气候,水稻种子质量、种植技术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成天想着如何把几亩甚至几十亩的水稻弄到一亩地里去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是形式主义的歪风邪气,对于水稻产量的提高,于事无补,有百害而无一利。“浮夸风”造成“三年困难时期”粮、油和蔬菜、副食品等的极度缺乏,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生命,死亡率显著增高,教训十分深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近二十年,我国水稻的亩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水稻真正实现了亩产千斤的“回归”。亩产千斤稻的“回归”,是藏粮于技的功劳。袁隆平研究的水稻最高亩产量已达3000斤左右,即使在盐碱地等低产田地,袁隆平水稻也已经达到了每亩千斤以上,书写了水稻高产的世界传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幸福生活都是靠奋斗出来的,不是“梦”想成真的。现代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是我国“三农”政策重视粮食生产提高的产物,是袁隆平等水稻专家科技攻关的结果,是我国大力提高科技化种植水稻的奇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想水稻产量持续提高,必须走科技种植水稻的康庄大道。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里,通过藏粮于技,实现丰衣足食,这是我们在粮食增产方面必须坚持的治本之道。
时下,我国正处于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既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又要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就必须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真正实现亩产千斤水稻的顺利“回归”,才能确保群众增收致富,有利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编辑:黔州)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