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今天的农村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雾海幽悠    阅读次数:13732    发布时间:2021-03-28

起码应该是从2008年开始,贵州的农村出现了一个很普遍也令人吃惊的现象;农村土地荒芜现象不容小觑!!!

也许,是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给了农民太多的借口;也许,是国家减免农业税给了农民太少的担忧;也许,是今天的农民悟出了世代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地上刨食吃永远富不起来的真理;也许,是因为土地被征太多都用于开发去了,使得连成片的良田越来越少无法耕种。反正现在的农村现状就是:能种的地少了以后,绝大多数青壮年都出外打工挣钱去了,农村劳力更少了。我不知道国家划定的耕地红线指标以什么为衡量标准,是单纯的上报数据还是真的实地丈量复核,我们看到的是,在遵义的周边,成片的土地上都种上了房子,土地变得零星了,零星的土地不方便种房子,剩下的山地应该还不少,但是属于退耕还林区域,有理由大面积地荒芜,有理由成为野猪,野兔等野生动物的天堂,这些家伙在很多地方都开始成灾了。

过去好多年一直讲,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可是,现在提倡的却是这农业大国要开始转型了,要加强城镇化建设。也就是说,农民将逐渐减少或消失。我不知道,农村都城镇化了,农业还如何发展,离开了农业发展,人的基本需求温饱问题怎么处理,难道粮食靠进口?!十多亿人啊,每天要消耗多少粮食哟。万一我们指望进口的那些国家遇到天灾呢,万一因为政治原因人家不给你进口了呢,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万一发生了呢,我们国内那几个有限的粮食基地又能有多大的保障能力。

这些年越演越烈的征地占用良田现象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心里那种种隐隐的担忧则与日俱增,尽管国家已经加强了管控,但是,据有关资料统计,这么多年来,缺乏控制的开发已经导致我国有限的可耕种土地越来越少了。然而,就是这逐年减少的土地现在的农民也没有充分利用起来,也摆在那里大量的闲置着,反正已经不再上交公粮了;反正已经减免了农业税了;反正退耕还有补贴;反正已经没有了任何涉及土地的经济负担;而且,已经进入城镇定居的农民们显得更加优越,当国家开展土地确权的时候,坦然回去接受着国家给予的种种政策优惠,还非常骄傲地宣称,《民法典》生效了,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了,谁再要征收我的土地,或者换个花样,被流转,被租用,我的地我就出高价。这边,留在农村宅基地上的自建房,还心安理得地享受地方政府的危房返修,新农村改造等等优惠,然后继续任由土地闲置,不,准确地说,是任由零星土地继续闲置,说真的,今天的农民很幸福了,他们是有产阶级,坐拥确权后的土地和农村宅基地,外出打工又是国家政策重点保障的农民工群体。政府倾力搞了那么多年的扶贫,后来又是精准扶贫任务到个人。然而,相信很多人都看到过网络上通过火山”“快手流出的星星点点扶贫小插曲,我当成是灰色笑话,这是为什么呀!我都不知道该如何写这为什么以后的文字了。

社会分工明确,工人做工农民种地,科学家搞科研,军人卫国,老师从事教学等等等,我不知道农民不种粮食算不算不务正业!我看到的现实是越来越多的农民真的不种粮食了,客观上有些地方确实无地可种,但有地的也不种就不正常了,目前在粮食方面国家似乎还显得充盈,还没有出现供应危机,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应该明白,产出和消费永远都是一对不能弥合的矛盾,产出和消费任何一端出了问题都是涉及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如果过多依赖进口和库存维持消费,这供求链条肯定会十分脆弱,而且从有关资料上看到,我国目前的粮食库存数量虚假成分太大。

可别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盲目的大跃进,那才过去半个世纪啊,那种全民动员抛弃农业大炼钢铁的荒唐,那种那种毫无节制从城镇到农村孪生的大量的公共食堂,那种对农民宣称:挂起铧口(耕田的农具)不种地也要吃三年的豪迈,结果就是农民们一到吃饭时间就各大队互相串去串来找食堂吃饭,看哪家伙食开得好,根本无心干活,大家都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不花钱吃饱饭的共产主义,可惜......

那种浪费的美景维持了多久呢,才短短的几个月就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带来的后果就是从一九五九年开始连续近三年缺粮的自然灾害,有多少人活活被饿死恐怕永远都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饿饭那年成了民间对一九五九年刻骨铭心的记忆,难道人们还想换一种方式回到那种饥饿的年代吗!

记得一九七四年我下乡当知青的时候,生产队的农民告诉我们,当年粮食突然就没了,食堂开不起了,每家每户基本都不煮饭,都没有余粮,饿得实在受不了啦,曾经私自杀过生产队的耕牛吃,耕牛的内脏至今还埋在堂屋的地下。有的人家还发生过吃死人的事,他们经常在赶场的路上,走着走着就会有人倒下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到后来,生产队里连抬死人上山去掩埋男人们都饿得抬不起了,只有女人的耐力还好点,靠她们抬去埋。

那揪心的回忆让人心酸,当然,今天有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基础做后盾,不能和那时相提并论,但是,我们也得清楚,当年中国是四亿五千万人吃饭,因粮食短缺尚且饿的前胸贴后背,今天,人口翻了几番,是超过14亿的人要吃饭,还有大量外国人在国内定居,每天要消耗十多亿斤的粮食和农副产品,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而这些,原本都要从地上一点点长出来呀!土地要是没人种,粮食如何能自己往外长哟!我们必须要清楚,购买和能否买到也是一对不容忽视的矛盾,能继续购买当然是好事,要是因为不能控制的种种原因断供呢,会有什么样的后果我真不敢想。

想想我们的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穷尽毕生精力进行水稻高产的研究,为的就是改善人口增长太快,人均土地面积太少的产供矛盾,他的这种研究成果能使中国、使世界有限的土地上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尽量的保证人们生活生产的需求。然而,前提条件是需要良田好土来种植啊!可是,我们今天周围能看到的现状是,是地方政府毫不心痛大手笔修建的遍布各地冷冷清清的各种工业园区,是费尽心思也炒不热的各种人造的旅游古镇景点、商圈。更多的良田好土却种上了永远不能种粮食的钢筋混凝土房子。是面对国内更加紧张有限的土地却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起来的尴尬现状,面对农民们纷纷抛下种田的义务到城里打工挣钱的现状,我看不懂,单纯的增加经济收入就是缩小了城乡差别吗?简单的缩小城乡差别真的很重要吗?这个社会不需要分工共存吗?如果大家都是不择一切手段只想发财而去挣钱,且不说你是否有那发财的命,这种只看眼前利益不管将来如何的思维就不值得提倡。

想当年的改革开放,土地下户,农民种地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土地得到了利用充分,很短时间内农民就自己从根本上改善了缺粮的问题,那可是十亿农民吃饭啊!原来人口密度最大,最缺粮的四川变得真正的富裕了。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周围的良田被征收大搞基础建设和工业园区,农民觉得吃饭不是问题了,找钱才是大事,于是纷纷离开农村,先是北上广,后来就是全国各地到处窜,哪里有工地奔哪里,农民变成了农民工,有的还变成了大大小小的农民企业家,外出挣钱比在家种地划算成了农民普遍的认识。但是,由于各地无序的开发导致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为了生态平衡,有关部门又高调宣传农村退耕、封山、还林,这样做确实开始改变了生态环境。可是,也使得农民更有理由不种地,因为觉得退耕补贴太少了,政策给农民的养老金也太少了,钱啊,越多越好!于是,更多的农民涌进进城里务工,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大,当各地疯狂展开基础建设的热潮被国家的宏观调整,对建设资金进行管控后,各地计划投入建设的资金瞬间出现断崖式崩溃,好多项目纷纷停建缓建,参与建设的农民工工资保障也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现象。

农村普遍的弃耕现象对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遵义如此,四川亦如此。听几个来自四川农村的农民工讲,在他们那里,分到手的土地早就没种庄家了,主要原因都是壮劳力外出务工,家里没有劳动力,但又不能让他们荒芜着,因为土地一直荒芜基层政府也要过问,于是随便种点花椒在地里,搪塞的理由很简单,这是种经济作物,反正能糊弄过去就行。种花椒很省事,反正也没准备用它卖钱,种下就行,不用管它,土地也利用了,政府也应付了,如果有人买,也算增加点盐巴钱,呜呼!我真的无语。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根源啊,农民如此对待,我们是不是应该警醒了。

不要相信那歌词里唱的什么同是地球村,说好听点是美好的幻想,说刻薄点这纯属忽悠!你做梦去吧,世界上那几个强盗国家就不会和你一个,他们只想在这个村里任意拿走自己想要的,你要是不给,非揍你不可。 

换言之,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谁和你一个村!没有实力,谁和你一个村!就是隔壁邻居,想占你便宜的都居多,说具体点,我们的周边,还有忘恩负义的越南,有贼心不死的印度,有虎视眈眈美国、日本,有只想将你口袋里的钱掏空的欧洲若干国家,还有天生懒惰,坐守丰富的自然资源却不愿意耕种不愿意开发,只想一直坐享其成的非洲穷国等等等等。

自力更生丰衣足食才是真理,这个世界上谁都靠不住,关键时刻你的对手就会卡你的脖子,五十年代一穷二白的中国满含希望地憧憬着在老大哥的带领下出人头地,超英赶美的口号喊的震天响,然而,结果就是全民都被无比信任的老大哥卡了脖子,整个民族被打脸。从此以后国家一直在夹缝中生存,难道这教训不深?

改革开放各地方政府一直以土地财政为支柱,开发开发再开发,为了开发,一门心思钻进钱眼里,大量的土地上不种粮食种房子,貌似GDP上去了,人均收入水平上去了,但是,这发展却是畸形的,工业发展,科技发展严重不匹配,忘乎所以发展的后果是绝大多数地方财政严重亏空,欠债都欠到孙子辈去了。

现在听说有的地方已经开始搞农田集中种植的试点,方式就是把农民不愿意种植的田土集中集中承包给愿意种地的人耕种,办成小型农场的形式,对出让出土地的农户每年给以固定的补贴,这补贴由承包人提供,这是一种尝试,我觉得利大于弊,起码能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应该是不错的事,真希望还能有更好的办法把农业科学化的发展起来。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121022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