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残阳如血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田文甲    阅读次数:13806    发布时间:2022-11-24

——长篇小说《山鹰》的悲剧色彩浅析


读何开纯先生的长篇小说《山鹰》,能给人以震撼性的美学享受,这种享受,来源于小说的悲剧色彩。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的剧本《济金根》时将悲剧的本质定义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了给人看。在人类历史上,一切体现着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社会力量,与反动力量所进行的斗争,即为“历史的必然要求”。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先进力量发展壮大之前,必然会遭受落后势力的残酷镇压。而先进思想的代表人物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不畏挫折,不惜牺牲。这种先进替代落后、正义战胜邪恶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将美好事物被毁灭的过程展示给人们,从而产生一种崇高悲壮的美,在悲伤、愤怒中激发出追求真理、战胜邪恶的信念。

何开纯先生的长篇小说《山鹰》取材于19353月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期间,由中共川黔边区地下组织“赤合特支”在川黔接壤的石顶山组织、发动武装起义,策应中央红军北上抗日的一段史实。历史上的这一次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武装起义,在国民党中央军和地方反动武装数千人的围剿下,历时一个多月最终遭受失败。参加起义的游击队员和革命群众用生命和鲜血,实现了牵制国民党军队,减轻中央红军压力的起义目的。这一段史实本身就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悲壮史诗。何开纯先生选作小说“山鹰”的素材,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文学形式再现这一段历史,自然赋予了作品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无论是石顶山的苗族群众在统治阶级的剥削、压榨下所作的反抗,还是游击队员在与国民党反动派的殊死斗争中机智、勇敢不畏牺牲的情节,都以其悲壮让人深受感动。尤其是小说的最后部分,当王老五等几名断后的游击队员在掩护主力部队和群众转移之后,坚守最后的据点苗迁祠,在敌众我寡、弹尽粮绝被包围的情况下,抱着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决心,点燃预先埋设的炸药,在天崩地裂的爆炸声中把剧情推向高潮。“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让人不禁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在人物形象上,作者也塑造了一批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其中,为掩护主力撤离而九死一生的王老五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雷明、谭生、枪王、石王等游击队员固然让人感到崇高、悲壮,而出身于穷苦家庭,命运多舛,最后在王老五的感染下终于觉悟的四姨太死于非命的结局,以及黄英与王老五之间似兄妹、似恋人、亦战友的感情归宿又未尝不让人感到凄美。至于反动势力的代表人物喻德才阴险狠毒,作恶多端,最终落得被游击队员以鸟枪击毙命丧苗迁祠的悲凉结局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语言文字上,由于作者采用的是通俗小说的表现形式,多用方言俚语,缺少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作品的感染力。然而小说中的文字仍然不乏闪光之处,例如第二十七章的标题:“石顶山英雄喋血  苗迁祠凤凰涅槃”,不但对仗工稳,概括性强,而且带有浓厚的悲剧色彩,悲壮的气氛溢于纸上。

为了使读者在阅读时不至于过分压抑,作者在小说中安排了一些带有喜剧性的情节。例如第二十二章“石顶山风云突变  游击队蛇犬皆兵”中,为了抵御国民党军队的进攻,游击队巧妙地设置了蛇阵、蜂阵、犬阵,使得敌军大乱,游击队乘机杀伤敌人,不但有传奇色彩而且能达到愉悦读者的效果。

作为红色文化作品,长篇小说“山鹰”表现的是严肃的政治主题,承担着传播正能量的任务,这和小说“山鹰”中的悲剧色彩并不相违。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斗争,并付出巨大的牺牲谱写出来的。红色文化在展示革命先烈们伟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的同时,不可避免的要描写革命征程中所遭受的挫折和失败。这样的挫折和失败,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小说《山鹰》中并没有悲观、消沉的成分,在敌强我弱的历史条件下,石顶山的武装起义必然会遭受失败,这种悲壮的结局并没有让革命者恐惧、悲观、失望,反而会激发他们的斗志。正是他们前赴后继的牺牲才换来了今天的胜利,这正是悲剧的美学意义所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建国以来的红色经典小说中出现过无数这样的英雄人物,长篇小说《林海雪原》中的杨子云、《青春之歌》中的卢嘉川、《红岩》中的许云峰、江姐,都是这样的典型。《山鹰》第二十八章“王老五浴火重生  大山鹰鹏程万里”安排了一个“胜利大团圆”的结尾倒显得有些多余。

期待何开纯先生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总结经验,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作者简介:

田文甲,男,中文本科学历,赤水住建局退休,赤水“四渡赤水”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

 

 

(编辑:蜀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844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