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红色读物新探索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王大勇    阅读次数:13355    发布时间:2022-11-25

——读何开纯长篇小说《山鹰》有感


值此举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时刻,赤水乡土作家何开纯先生的长篇红色小说《山鹰》横空出世、正式出版、公开发行并召开高规格研讨会,犹如十月怀胎,终于瓜熟蒂落,可喜可贺!

赤水是一片红色的沃土,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积淀丰厚,因红军“四渡赤水”而名扬中外。由于地处黔北川南,远离政治中心贵阳、遵义,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风土人情,导致经济、文化、政治活动与四川联系非常密切,因而成为贵州省境内最早建立中共地方组织的地区,留下了许多革命故事和红色印记,被很多专家学者们誉为“镶嵌在赤水河畔的一颗红宝石”。1935年3月,闻名中外的“四渡赤水”战役期间,地处西南边陲的赤水河畔川黔接壤石顶山周边地区,在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下,赤水、合江地方党组织发动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顶山武装起义,有力策应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战略转移,为伟大的长征取得辉煌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山鹰》以石顶山武装起义为背景,以“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纵队”(即赤合游击队)第一赤卫队(即鸟枪队)队长王合廷(苗族首领)为主人公原型,以传奇形式为创作手法,讲述了一段川黔地区人民在党领导下的开展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峥嵘岁月。

何开纯先生系土生土长的赤水人,为人正直,豁达乐观,幽默风趣,与我相识近30年,算得上情投意合的忘年交,他长期工作生活在乡镇农村,先后供职于基层学校、乡镇政府、群团机关,有着丰富的基层经历,已积累了许多的农村素材、人文展故。退休后兴趣使然,潜心研究红色文化,致力于文学创作。近年来大作频出,成效显著。作为一名从始至终参与者,一同见证红色历史题材《山鹰》跨年历时3载,5易其稿,历经田野调查、题材确定、更名轶事、史实甑别、评审挫折、蹊径另辟的艰辛历程,可谓跋山涉水,殊为不易,然吹尽黄沙始见金,今终付梓,甚为欣慰。作为一名后生晚辈,现今奉命撰写文学评论,有点诚惶诚恐,战战兢兢,怀着虔诚又崇敬的心情再次捧读细研,深感史实有源,故事精彩,语言生动,形象逼真,一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从政治属性看,《山鹰》符合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崇唯物史观,讴歌真善美,鞭挞假恶丑,力戒历史虚无主义,克服了红色文化“庸俗化”的倾向,对深化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弘扬革命精神和传承优良传统等诸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确算得上是赤水革命老区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更是增强文化自信自强的具体体现。

从寻根溯源看,《山鹰》基本素材源自真实历史,通过对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艺术手法加工,一串串故事情节的虚拟升华,从而将一些零碎记载和民间传说汇集成一部完整的传奇巨著,演绎塑造一大批生动鲜活的革命英雄形象,将威震黔北川南乃至西南地区又几乎被遗忘的石顶山起义这段可歌可泣的辉煌史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故事加以传承,以期达到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之目的。

从文学题材看,《山鹰》侧重展现了可歌可泣的石顶山农民武装起义和苗族同胞在党领导下英勇斗争场景,似乎属于阳春白雪范畴,但从作品叙事方式和骨架结构上看,好像又具有通俗易懂的下里巴人的感觉;但相对庙堂文学来说,似乎不能完全归类乡土文学,又不能简单称为通俗文学。我觉得它是反映革命题材,兼具乡土文学和通俗文学稍带点章回味道的综合体小说。这种文学题材的出现,无疑是对传统“党史”的发掘形式单一与宣传乏力的有益补充,在传承红色基因时代背景下必将得到发扬光大。

从语言表述看,《山鹰》一如既往沿袭作者既有地域特色又让读者便于理解的语言风格,口语化、民俗化比较突出,特别是文中多处恰到好处应用方言歇后语,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生活气息,也使读者捧腹大笑,体现黔北地方语言的诙谐幽默、形象生动。同时,《山鹰》以章回体作整体结构,模仿古代小说每章都从本回主要情节中归纳出主题并自撰一联,归纳到位,对仗工稳,较好突出了话本小说的形式特征。

从表现手法看,《山鹰》从始至终用开门见山叙述角度展开故事阐述,不仅对人物、事件、场景的掌控立意明确,而且对不同角色的心理状态、思维特征、认知方式、价值取向都一目了然,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特征。例如,就标题本身可以看出是与非,好与坏,乃至愚钝与聪慧、奸诈与诚实,定位与褒贬一目了然,较好地体现世界观、价值观与认知体系。这种异于平常的新型创作方式,在倡导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当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拓展空间。

当然,《山鹰》在情景设置、创意设计、遣词造句等方面,尤其是革命人物认知、评价角度不尽相同,难免差强人意,但瑕不掩瑜,我们应当鼓励、支持更多无私奉献的拓荒牛,采用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使绚丽多姿的红色文化在黔北、贵州乃至中华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愿《山鹰》搏击长空,翱翔万里!振翅高飞,直冲九霄!!!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675063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