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黔北川南早期工人运动一面旗帜---赤水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市委党研室 王大勇    阅读次数:109230    发布时间:2022-12-03

赤水,一块神奇美丽的红色沃土, 因红军“四渡赤水”而名扬中外。赤水是著名的革命老区,山川秀丽,人杰地灵,是黔北边境门户和水陆交通要冲,素为咽喉要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人文环境,使中国共产党的种子在赤水这片红色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谱写出一曲曲可歌可泣的红色篇章。赤水县自成立了党、团组织后,即领导赤水人民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其中主要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学生运动、反帝斗争、传播马克思主义、发展壮大党、团组织等。本文重点梳理赤水地区早期工人运动史料,缅怀革命先辈,供参考。

 

赤水平民夜校(一)

赤水平民夜校是革命思想在贵州最早的传播站,更是赤水地区革命思想的圣火盆,还是工人运动起源地。

平民夜校主要创办人梁业广,字幼勤,四川省合江县九支区人。曾在赤水县(今赤水市)高等小学堂和川南师范学校就读。在川南师范学习期间,深受当时在校任教的革命先驱恽代英、肖楚女等人的影响,思想进步,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春,梁业广到广东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同年底结业回到泸州,参加“泸顺起义”,负责农运工作。“泸顺起义”失败后,梁业广受组织派遣,于192711月回到家乡,在赤水县和合江县一带传播马列主义,秘密从事革命活动,开展地方组织创建工作。为便于在赤水县城开展革命活动,梁业广等人积极寻求合法身份作为掩护。

1928年春,梁业广在进步人士邹华轩的帮助下,通过金奚生与赤水县图书馆馆长协商,筹划在图书馆所在地文庙开办“文庙学校”和“平民夜课学校”(简称平民夜校),得到了赤水县图书馆馆长的支持。“平民夜校”由李学普任校长,梁业广任教导主任,金奚生、汪荃江等中国共产党员及党外人士陈国藩等义务任教。学校开学后,所印《讲义》使用的油墨、蜡纸和纸张等经费均由邹华轩资助。

“平民夜校”主要招收赤水县城内兵工厂、织布厂等工厂的工人,以及商店店员、学徒等入学,也招收社会失业、失学青少年和少部分在校学生。

“平民夜校”进行识字扫盲和小学课程教学,通过合法的文化课教育,将革命道理寓于教学中,向学生传播革命思想。语文课上,教师从分析字形和讲解字义入手,启发学生的阶级觉悟;算术课上,教师联系社会现实讲数学原理,通过计算地租和高利贷揭露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历史课上,教师讲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的事迹和精神,回顾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音乐课上,教师教唱大革命时期的歌曲,诸如《打倒列强》、《工农民众大联合》等歌曲;《修身》课上,教师从“智、勇、仁、诚”等做人原则讲起,借孔子的“人人亲其亲,长其长”的“爱人”、“博爱”理论,分析人吃人的社会现实和不平等的社会关系。梁业广等人一边向学生教授文化知识,传播革命思想,一边通过观察培养,先后秘密发展兵工厂工人学员罗奕云、罗远香、王荫南、邓汉彬、毛其国等进步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建立赤水兵工厂基层组织创造了条件。192912月,梁业广在赤水兵工厂建立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的第一个基层组织——中共赤水兵工厂支部,罗奕云任支部书记。随后,赤水地区又相继建立了“复兴党团支部”和“船夫工人党团小组”等六个党团小组。为加强党的领导,增强在赤水地区的革命活动。1929年底,中共合江特支改建为中共赤水合江特别支部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共赤合特支”),梁业广任书记。至此,在赤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贵州省的第一个县级地方组织。

193112月,为声援东北义勇军抗日斗争,声讨日本侵略者的暴行。“中共赤合特支”把曾在“平民夜校”学习的学生贾若瑜、黄星元等发展为少共团员,以“平民夜校”学生为基础,发动工人、学生、进步青年走上街头进行示威游行和抗日宣传,在县城十字口搭台集会演讲,号召人民奋起抗日,不当亡国奴。

“平民夜校”自1928年开办到1934年停办,历时近6年。开国少将、原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第一任馆长贾若瑜,曾任共青团合江特支书记、“少共”四川省委秘书的黄星元(女),曾任少共复兴支部书记的陈芳型(女),曾任中共赤水特支书记的杨大庸、赵世咸等当时的一批进步青年,以及原中共赤水兵工厂支部书记罗奕云等一批兵工厂工人在这里接受马列主义和革命思想启蒙教育,此后纷纷走上革命道路。

“平民夜校”为赤水地区培养了不少革命人才,为中共赤水地区党组织的创建奠定了思想基础,无愧于是赤水地区革命思想的圣火盆。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084452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