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活了70岁,今年才头一回听见新闻媒体这样理直气壮地说家风。”著名作家、贵阳国学大讲堂创办人李宽定先生如是说。不久前,央视播出了特别节目《什么是家风》,让“家风”在马年春天里重新“刮”了起来。
对此,李宽定先生有“一喜一忧”。喜的是,大众开始重新重视“在中国数千年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而又非常具体、非常有约束力又非常有荣誉感的家风、家训、家规”;忧的是,家风传承中断许久,“家风何处寻得?”
能对这一问题给出回答的是古今中外优秀的“家风”创造者、捕捉者,他们写就的各类家训、家书、家史,是现世的我们捕捉“家风”最好的风囊。为此本报记者作了一个盘点。
经典书籍深藏纯正家风
传统中国,历朝历代不缺乏家风门风的典范,“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的文化现象并不少见。为延续家风辉煌,由此也留下了如《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等许多流传后世的经典著作,成为后人修身、齐家的指南。
1.《颜氏家训》:中国家训之祖
作者:[北齐]颜之推/著
简介:《颜氏家训》是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是作者关于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在传统中国的家庭教育史上影响巨大,享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它集前代家训之大成,在严肃的道德传承和尊长期待中,包含了浓郁、细致、深远的人文关怀。
点评:对颜之推及其《颜氏家训》,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有高度评价。他说:“颜之推是当时南北两朝最通博最有思想的学者,经历南北两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历史中的颜之推三经世变,身仕四朝,以一介儒生保持家业不坠,自有其独到之处。他对立身处世的经验之谈,对后人也自有其借鉴意义。此外,《颜氏家训》还反复强调读书上进的重要性,认为为学贵在真知,不可自欺欺人。这在“反智主义”、“学术垃圾”泛滥的当今社会,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2.《曾国藩家书》:“三不朽”人格的践行范本
作者:[清]曾国藩/著
简介:“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乐、习劳则神钦——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像这样一句说透一生的话,在《曾国藩家书》一书中比比皆是。该书汇编了曾国藩修身、治学、治家、为官、理财、交友、待人、养生等方面的百余篇代表作品,堪称“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点评:古人将“立德、立言、立功”称为“三不朽”。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曾写道,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三不朽”的只有二人:王阳明,曾国藩。知易行难,这两人又是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的呢?王阳明的《传习录》从理论高度阐明了“知行合一”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的文治武功也让后人感佩。但王阳明的“知”和“行”都不是常人所能知、所能为的,这使得他更像一个不可接近的光环。曾国藩则更像一个凡人,他的所有功德都是他克服凡人的缺点成为完人的结果——《曾国藩家书》就是他的经验、心得之谈。一般人按照他的经验践行,也能取得一番成就,真应了那句“人人皆可为尧舜”。故读者读来倍感亲切。
寻常百姓家风朴实
名门望族、世家门第有深厚的家风,寻常的平民百姓也有自己的家风。“身正不怕影儿斜”“平生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举头三尺有神明”等等在百姓口中流传的顺口溜,本身就是最朴素的家风的体现。
1.《吾家小史》:书写一个百年家族的精神支柱
作者:余秋雨/著
简介:余秋雨曾自述:“余氏家谱我看到过很多,每次翻阅,都能从密密麻麻的长辈姓名间看到他们在接连不断的灾难间逃奔、挣扎、奋斗、苦熬的身影。这个清清朗朗地顶着一个‘人’字的姓氏,无法想象为什么自己的一部部家谱全都变成了灾难史。”作为余氏家谱中的一个小分支的《吾家小史》,余秋雨一家三代人在百年间也历经苦难。
点评:《吾家小史》是在《借我一生》、《我等不到了》两本“记忆文学”的基础上改写而成。该书是文化名人余秋雨迄今最完整的家族回忆录,展示了他作为老百姓的家风。
2.《家世》:夹缝中的家风仍是教化之源
作者:余世存/著
简介:《家世》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了17个中国家族的传奇经历。每一家的家风家教自有特点,如:林同济家要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伟大人才;聂云台家有家庭会议……这些家族中既有显赫大家,也有寻常百姓。读《家世》最大的收获,是能让人联想到自家、自身,以知道自己要传承什么。
点评:“家风家教”的现状很尴尬。一方面,在现代世界强大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面前,家庭教育几乎是无足轻重的,使得现代人的品质大同小异,很少看出其背后的家族烙印;另一方面,我们从小被告之自己的一言一行体现的是自家的家风家教,“有爹生没娘养”是人们对没有家教者最刻薄的表达。在这夹缝中,余世存仍认为家风是教化的根源。他在书中追问读者:在中国社会或著名或普通的家族面前,你是缺家教的吗,你能总结出自己的家风家教吗,你给社会或孩子提供了什么样的言传身教……
东、西方的家风互相融合
讲家风门第当然不只是传统东方国度的专利。西方也有很多类似的书籍,如《摩根家书》、《哈佛家训》等体现了西方文明思想。晚清以来西风东进、国人纷纷留洋,使得传统的教训、家书也在慢慢的发生变化,比如长辈在“教训”子孙辈时体现了平等意识。
1.《傅雷家书》:父子间的艺术“合奏曲”
作者:傅敏/编
简介:《傅雷家书》是根据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写给儿子的书信编纂而成的一本集子,书中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书写的186封书信,其中最长的一封信有7000多字。傅家的家风,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以培养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
点评:《傅雷家书》不是普通的家书,而是一本苦心孤诣的教子书。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2.《亲爱的安德烈》:母子间的成长“进行曲”
作者:龙应台/著
简介: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
点评:继承鲁迅传统,以批判国民精神、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愤怒而为世人所知的龙应台,在自己的孩子面前平和下来。因为她发现“十八岁的儿子,已经是一个我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么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他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什么使他尴尬什么使他狂热,我的价值观和他的价值观距离有多远……我一无所知。”为解决自己的无知,她和孩子展开了对话。母子俩对阶级、艺术等大问题都有深入的讨论,更重要的是他们那种近乎平等的相处态度。这部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短评 家风在变,亲情不变
“我是你的父亲,我不跟你说,没有人会跟你说。”这是香港电台知名主持人梁继璋在给儿子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这封书信记录着他经过惨痛失败得来的体验,因情深意切而在各大网络流传。同这封书信一样,公开流传至今的家训、家书在起初都是私人化的,只在亲人间流传,为的是一、让子孙后代少走冤枉路,二、营造家庭成员间集体的精神信仰。这就是所谓的“家风”及其意义。
在过去,“家风”通常和大家族和精英阶层联系在一起,代表着一种高度。现而今,“家风”不再高高在上。首先,平民百姓也可通过书写自己的小家史而折射大时代、阐释一种家族精神,南方报业旗下的凯迪网倡导的“百姓家史”计划就颇为成功;其次,传统家训往往是长辈高高在上教训晚辈的姿态,内容也颇为教条;现在则渐变为平等对话的态度。时代在变家风也在变,唯有那份亲情不变。
【编辑:黄先兵】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