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正确处理四对关系 照亮“农业强国”愿景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张贤(君诺与逢)    阅读次数:17649    发布时间:2023-02-21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把“农业强国”摆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从九方面部署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擎画了2023年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宏伟蓝图。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正确处理好“近”与“远”、“守”与“突”、“软”与硬”、“鼓”与“富”四对关系,才能将“农业强国”的美好愿景照进乡土现实。

争分夺秒强推进,着眼长远架梁筑基,处理好“近”和“远”的关系。当前,国际形势风云诡谲,发展和风险并存,机遇与挑战相伴,把牢发展主动权,牢牢端住中国人自己的饭碗,面临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因此,党员干部要想尽千方百计解决好广大农民反映得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特别是农村就医就学资源不均衡和农民增收不稳定等问题,都是压在广大农村群众心中的“石头”,“石头”不搬走,积压成“心病”。也要认清“建设农业强国是一项长期任务”的形势,各级党员干部在做“农业强国”建设整体谋划和系统安排时,要防止大干快上、提不切实际的任务目标,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近”是工作重点,“远”是发展大纲,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和夯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基础上,着眼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等各个阶段,制定详细的中长远目标,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有序推进,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勾勒“农业强国”愿景轮廓。

牢守底线夯基础,抓好发展强劲动能,处理好“守”与“突”的关系。“守”要守住红线底线,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和防止规模性返贫底线。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和保持1.3万亿斤以上粮食产量底线;要持续开展对脱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围绕“3+1”保障开展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突”要突破发展瓶颈,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从农产品加工流通、现代乡村服务、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县域富民产业等方面入手,破解农村产业发展种类不全、产量不高、质量不优、市场不活、运输不便、价值不高等瓶颈问题,以科技创新和农村改革双轮驱动引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高质量发展。“守”是前提,“突”是手段,守住底线是为了更好地突破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能够有效守住底线,“守”与“突”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以“唯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雄心,绘就“农业强国”愿景底色。

强化保障严落实,结合实际创新手段,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乡村振兴的“软实力”。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打造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软实力,“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政策、组织、机制、资金等方面的保障是推进“农业强国”建设的“硬通货”,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离不开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要结合农村实际,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让政策“接地气”、农民“有底气”,乡村振兴才“硬气”。“软”是人才基础,“硬”是制度保障,用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软实力推动各项“三农”硬措施落地落实,以“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塑造“农业强国”愿景画面。

巩固脱贫护成果,立足需求丰富内涵,处理好“鼓”与“富”的关系。尽管我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灭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我们还面临脱贫群众与其他农民的收入差距、脱贫地区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差距等问题需要继续解决。需要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好农民群众“鼓口袋”与“富脑袋”的关系。要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拓展农民就业、经营、财产等收入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要持续开展智力扶贫行动,提升脱贫群众、脱贫地区受教育水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激发内生动力,树立人生志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和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发掘利用,让农民的脑袋“富起来”。“鼓腰包”是物质目标,“富脑袋”是精神目的,“鼓腰包”与“富脑袋”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以“滴水渐积成大海,拳石频移作泰山”的毅力,丰富“农业强国”愿景神韵。

 

 

(编辑:黔州)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26964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