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委、教育部、科技部、人社部、全国工商联日前联合印发《标准化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创新标准化人才培养机制,完善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优化标准化人才发展环境,统筹推进标准科研人才、标准化管理人才、标准应用人才、标准化教育人才、国际标准化人才等各类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标准化人才支撑。(11月24日《光明日报》)
人才兴则民族兴,人才强则国强。人才的重要性由来已久,毋庸置疑。所以,我国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并将其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常抓不懈。高度重视人才培养是我国能够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重要保证,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强力支撑。因此,培养人才是大势所趋,标准化人才培养更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标准化人才培养需做精“三化”。
标准化人才培养需做精“标准化”。人才培养并非无章可循,而是有规律可循的。标准化建设,是人才培养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之谈,屡试不爽。《行动计划》为人才培养画出了一条很好的“路线图”,这为人才标准化建设提供了最好的“蓝本”。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人才培养是可以复制的,可借鉴的。人才培养要善于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助力本地区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人才培养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做精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是人才培养精益求精的基础和前提。做精人才培养标准化,既是培养人才的重要依据和宝贵经验,更是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方式的重要基础。熟能生巧。开展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
标准化人才培养需做精“个性化”。人才培养不能千篇一律、从一而终,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不可一成不变。人才培养一成不变,犯了刻舟求剑的相同错误,必然达不到培养人才的最终目的。人才培养要根据被培养人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因才培养,精准培养。人才培养不能不分对象而采取“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必然效果难言满意。名师之所以能出高徒,就在于名师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善于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培养方式因材施教,因而能够取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最佳效果。
标准化人才培养需做精“创新化”。不创新,就死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标准化人才培养不是简单化、机械化的人才培养方式,而是人才培养的高级阶段。因此,标准化人才培养必须在创新上下足“绣花功夫”。标准化人才培养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做好创新化,首先需要培养创新意识。培养人才敢闯敢试的开拓进取精神,切不可养成人才畏手畏脚的陋习。同时,各级组织部门、纪检监察部门还必须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彻底解除干部患得患失的担忧,让其无后顾之忧,心无旁骛地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