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全面深改”绘就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省桐梓县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办公室 黄炜    阅读次数:12444    发布时间:2024-07-22

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这份新鲜出炉的公报里,蕴含着新一轮改革的理念与方法、导向与原则。彰显中国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决心和战略部署,绘制出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也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引和实践路径。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守正创新”上迈出坚定步伐,砥砺奋进,要以“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接棒书写全面深化改革的奋进新篇章。      

全面深化改革需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发力,筑牢“乱云飞渡仍从容”的“稳健之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处理好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竞争,共谋发展。市场经济是一个大市场。既要管住政府这只“有形之手”不能伸得过长,越池半步。也要调节好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在资源配置中起着的决定性作用。当市场“无形之手”无能为力时,政府“有形之手”就应该出手相救,加强宏观调控,从而形成“有为的政府”,推动“有效的市场”。搞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必须搞好经济体制改革,改掉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种障碍,改掉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各种障碍。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要“稳”字当头,“进”字为要,“底”字支撑,牢记“人民”这个中心点、守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活市场力量、激发社会能量,在“守”中有“为”、在“为”中“出彩”,就一定会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耐力,为全面实现经济体制改革提供坚强保障,朝着朝阳目标精准发力,浩荡前行,谋划出高质量发展新举措,闯出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全面深化改革需在政治体制改革上发力,锻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忠诚之心”。政治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与经济体制并非“两张皮”,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整体。政治体制改革对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反作用力,会促进或延缓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只有政治的进步,才是最大的改革。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必须让政治体制改革同频共振。政治体制改革,要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要以政治体制改革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让政治体制改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搞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改革到位。搞好政治体制改革,要充分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才能提升政府效能,持续推动经济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凸显出一个“险”字和“难 ”字。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结合起来,涵养好后劲和耐力,打破常规,动真碰硬,以“万折必东不回头”的决心,以“赴百仞之谷而不惧”的勇气,敢于涉险滩,啃下硬骨头,就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坚定理想信念不动摇。以坚毅如铁的信仰信念诠释“不忘初心,守正如兰”的品格。

全面深化改革需在科技体制改革上发力,凝聚“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斑斓盛景”。科技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支撑。搞好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只有坚持“守正创新”,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才能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科技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坚决要改革掉影响科技研发和运用不畅甚至脱节的各种问题,发挥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从“天眼”探空到“蛟龙”探海。这一系列的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中国体制优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上,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敢于啃硬骨头,创新攻克难关,才能凝聚内在合力,夯实基础研究实力,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激发科技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体制机制革新,铸造出一支“铁一般信仰,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科技工作者队伍。以“舍我其谁、当仁不让”的气概啃“硬骨头”,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锤炼“铁肩膀”,努力成为攻坚克难的“排头兵”,改革发展的“急先锋”,以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为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贡献力量,让高科技发展真正走上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车道”。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187678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