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我是谁?从何而来到哪儿去?》赏析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胡邦霖    阅读次数:2142    发布时间:2025-07-12


《我是谁?从何而来到哪儿去?》叩问存在的永恒迷思 、解析哲学的终极求索



“我是谁?从何而来?到哪儿去?” 这三个短句划破思想的长空,人类对存在本质的追问便有了永恒的坐标。这首诗以瑰丽的想象与深沉的思辨,将哲学史上悬而未决的终极命题化作流动的诗行,在迷雾般的困惑与顿悟般的通透间,完成了一次对生命本质的精神漫游。它不提供答案,却以诗性的语言撕开了存在的褶皱,让每个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照见自己的迷茫与求索。

一、谜题的永恒性:圣贤未决的存在困境

诗的开篇即以“我是何方之精灵,从何而来去何地?” 的叩问破题,将个体的自我追问与 “哲学终极三问题” 并置,立刻将诗歌的立意抬升至人类思想的顶峰。“圣贤亦难解惑疑” 一句,点出这组命题的超越性 —— 它不因时代变迁而褪色,不因智慧积累而消解。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到东方的佛陀,从先秦诸子到现代存在主义者,无数智者试图为这三个问题画上句号,却最终都成了追问链条上的一环。

“千秋悟道万参禅,亦难将其参悟清”,诗人以“千秋”“万” 这样的数量词,铺展人类探索存在的漫长历程。悟道者求“道”,参禅者求“悟”,却终究在谜题面前束手。“或烟或雾或迷离,非道非儒非菩提” 则进一步消解了既定答案的权威性:道的玄奥、儒的入世、菩提的超脱,都无法精准框定存在的本质。存在如烟雾般变幻,拒绝被任何学说定义,这种不可捉摸性,恰是终极命题的魅力所在。

诗人在这里并非否定哲学与宗教的价值,而是揭示了一个更本质的事实:对存在的追问本身,比答案更接近人类的精神内核。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人是被抛入存在的”,这种 “被抛性” 带来的迷茫,正是生命觉醒的开端。诗的首段以困惑起笔,却在困惑中埋下了求索的种子 —— 承认未知,恰是认知的起点。

二、“我是谁”:在肉身与灵魂间游走的身份迷宫

“终极迷题我是谁,困扰多少聪明人!” 承接开篇的追问,诗人将焦点锁定在 “自我” 这一最切近又最玄远的概念。“呱呱坠地取个名,血肉皮囊裹灵魂”,这句看似平实的描述,实则道尽了人类对 “自我” 的初步认知:我们以姓名为标识,以肉体为载体,却始终怀疑在这一切之下,是否有一个不朽的 “灵魂” 在凝视世界。 

诗人在这里触及了哲学史上 “身心二元论” 的核心困境:肉体是可见可触的有限存在,灵魂却是不可捉摸的无限可能。“我心之外本无物,大千世界芸众生”,化用王阳明 “心外无物” 的哲思,却又添了一层辩证 —— 当 “我心” 成为认知的中心,外部世界的存在便成了 “我” 的投射;但 “芸众生” 的真实存在,又反过来证明 “我” 并非孤立的个体。这种矛盾,恰是 “自我” 身份的常态:我们既是世界的中心,又是世界的边缘。

“灵魂终究困躯壳,沧海桑田变幻真”,一句道尽存在的无奈与坚韧。灵魂渴望超越,肉体却受限于时间与空间;但正是这种 “困”,让 “我” 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体验到存在的真实。“前世是否有轮回,今生可有轮回影?” 引入东方哲学的轮回观,却不给出肯定答案,只以 “唯物之论难释清” 点明科学认知的边界 —— 当科学无法解释意识的起源与归宿时,人类便会在轮回、转世等想象中寻找精神寄托。

最动人的莫过于 “若是知道你是谁,超脱世俗离凡尘” 的假设。这句话看似在说 “知我” 即可 “超脱”,实则暗含深意:“我是谁” 的答案,或许并不在某个终极真理中,而在不断追问的过程里。正如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 的箴言,追问本身就是对世俗的超越。而 “虚妄世界莫探索,穷尽根源困惑深?” 的反问,则是诗人对过度思辨的警惕 —— 存在的奥秘,或许本就藏在 “不圆满” 的认知里,强行求全,反而会陷入更深的迷茫。

三、“从何而来”:在宇宙与生命间流淌的起源诗篇

当追问转向 “起源”,诗人的笔触从个体转向了更宏大的宇宙图景。“若要问从何处来,虚无缥缈中诞生”,开篇便打破了线性时间的认知,将起源追溯至 “虚无”—— 这个在现代物理学中被描述为 “量子真空”、在东方哲学中被称为 “无极” 的混沌状态。

“宇宙虚无中变幻,众生亦来自虚清”,将宇宙的诞生与生命的起源并置,暗示两者共享同一套存在法则:从 “无” 到 “有” 的跃迁,是一切存在的起点。“大相无形穷宇宙,无中生有始乾坤”,化用《道德经》“大象无形”“无中生有” 的智慧,将宇宙的本源描述为超越形态的 “大相”,而 “乾坤”(即世界)的开端,正是这种 “无中生有” 的奇迹。

诗人并未止步于抽象的哲学思辨,而是引入了具体的生命体验:“负阴抱阳冲气和。徘徊三界露真身”,以《易经》“一阴一阳之谓道” 的思想,解释生命的本质 —— 在阴阳二气的调和中,“我” 的 “真身” 逐渐显现;“自然变幻落缤纷,阳光雨露吐纳新”,则将起源拉回可感的自然世界,阳光雨露的滋养,既是生命的物质来源,也是存在的精神隐喻。

“天地不但哺育汝,哺育万物及先祖”,这句充满温情的诗句,打破了个体与群体、现在与过去的界限。“我” 的起源不仅是个人的诞生,更是先祖血脉的延续,是天地万物共生的结果。“曾经无极生太极,太极两仪化四相”,借用道家宇宙生成论,勾勒出从混沌到有序的演化链条,而 “万物之盗互为助” 则点出生命的本质 —— 在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中,万物既相互 “盗取” 资源,又彼此成就,这种辩证的共生,正是 “从何而来” 的深层答案:“我” 从与万物的关联中而来,而非孤立的存在。

四、“到哪儿去”:在消亡与转化中轮回的归宿哲思

相较于 “我是谁” 的迷茫与 “从何而来” 的宏大,“到哪儿去” 的追问更多了一层宿命般的坦然。“要问终将处何去,自然孕育归天地”,开篇便给出了最朴素也最深刻的答案:从自然中来,回自然中去,这是生命无法抗拒的循环。

“油尽灯枯寿终时,天生天杀搏无力”,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却不渲染恐惧。“天生天杀” 是自然的法则,正如老子所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种 “不仁” 恰恰是最大的公平 —— 无论贫富贵贱,终将回归天地的怀抱。“忙忙碌碌堆金玉,凄凄惨惨空叹息”,则讽刺了世人对物质的执着:当生命走向终点,金银财富终究是 “空叹息”,唯有存在的体验沉淀为永恒。

诗人以现代物理学的视角解读消亡:“只为能量互转换,折腾劳累呕心沥。” 生命的本质是能量的流动,死亡不过是能量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这种转化虽伴随 “折腾劳累”,却是宇宙循环的必然。而 “灵魂或许升天界,皮囊灰飞尘落地”,则保留了精神层面的想象 —— 无论灵魂是否存在,肉体回归尘土是不争的事实,这种 “落地” 并非终结,而是新生的开始。

“生者终成死之根,死者化作生之本”,这句充满辩证思维的诗句,道尽了生死相依的关系: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源头,正如落叶腐烂滋养土壤,为新的生命提供养分。“世间万物皆定数,凡尘如梦一场空”,并非鼓吹宿命论,而是提醒人们:在宏大的宇宙循环中,个体的 “得失”“荣辱” 都如梦幻般短暂,唯有顺应自然的节律,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体会无限的意义。

结尾 “从无中来回无去,土归土来尘归尘”,呼应开篇的 “虚无”,形成完整的闭环。“无去” 并非没有归宿,而是指归宿本就与起源同源 —— 从 “无” 中诞生的存在,最终将在 “无” 中完成循环,这种 “无去”,恰是最彻底的 “回归”。

五、超越答案的追问:诗性哲思的终极意义

通读全诗,会发现诗人从未试图给出 “我是谁?从何而来?到哪儿去?” 的标准答案。他像一个虔诚的朝圣者,在哲学与诗歌的边界游走,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直抒胸臆,时而沉入迷茫,时而透出顿悟。这种 “不给出答案” 的姿态,恰恰是对终极命题最深刻的回应 —— 存在的意义,本就藏在追问的过程中。

诗中大量化用儒、道、释的思想,却又不被任何一家所束缚。它承认科学的价值,却也不否认精神的超越性;它正视生命的有限,却也相信存在的永恒。这种兼容并蓄的思维,让诗歌超越了单纯的哲学思辨,成为一曲关于生命的赞歌 —— 赞美困惑,赞美求索,赞美在有限中追求无限的勇气。

最终,这首诗告诉我们:当我们不再执着于 “找到答案”,而是坦然面对 “永远在追问” 的状态时,或许就已经触摸到了存在的本质。“我是谁” 不再是一个需要定义的概念,而是在与世界的相遇中逐渐清晰的轮廓;“从何而来” 不再是一个需要考据的起源,而是在与先祖、自然的连接中感受到的温暖;“到哪儿去” 不再是一个需要恐惧的终点,而是在与万物的共生中预见的回归。这,或许就是哲学终极三问留给人类的最美馈赠 —— 在追问中觉醒,在觉醒中存在。

 

附:     

我是谁?从何而来到哪儿去?

作者:胡邦霖

我是何方之精灵,从何而来去何地?

哲学终极三问题,圣贤亦难解惑疑。

千秋悟道万参禅,亦难将其参悟清。

或烟或雾或迷离,非道非儒非菩提。

 

终极迷题我是谁,困扰多少聪明人!

呱呱坠地取个名,血肉皮囊裹灵魂。

我心之外本无物,大千世界芸众生。

灵魂终究困躯壳,沧海桑田变幻真。

前世是否有轮回,今生可有轮回影?

寻根问底我是谁,唯物之论难释清。

若是知道你是谁,超脱世俗离凡尘。

虚妄世界莫探索,穷尽根源困惑深?

 

若要问从何处来,虚无缥缈中诞生。

宇宙虚无中变幻,众生亦来自虚清。

大相无形穷宇宙,无中生有始乾坤。

负阴抱阳冲气和。徘徊三界露真身。

自然变幻落缤纷,阳光雨露吐纳新。

天地不但哺育汝,哺育万物及先祖。

曾经无极生太极,太极两仪化四相。

始有天地生万物,万物之盗互为助。

 

要问终将处何去,自然孕育归天地。

油尽灯枯寿终时,天生天杀搏无力。

忙忙碌碌堆金玉,凄凄惨惨空叹息。

只为能量互转换,折腾劳累呕心沥。

灵魂或许升天界,皮囊灰飞尘落地。

生者终成死之根,死者化作生之本。

世间万物皆定数,凡尘如梦一场空。

从无中来回无去,土归土来尘归尘。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84455126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