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评论 >> 正文

用好“三个锦囊”走好全面深改“三部曲”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省桐梓县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 黄炜    阅读次数:8161    发布时间:2024-10-14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因此,广大党员要深刻领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做到敢于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才能用心用情用力书写全面深化改革时代新篇。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需于民原则,让为人民服务“有的放矢”,走实基层“路线图”。“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由此,为人民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如何,就不能由党员干部擅作主张,而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求而定,按需服务,有的放矢。人民群众“点单”、党员干部“端菜”应该成为新常态。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不能搞强制服务,也不能搞“一刀切”。人民群众不需要的服务,就不能“多此一举”。否则,就会背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好心就可能办坏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想走好群众路线,就应当主动走出“机关大门”,脱去“西装革履”的“体制服”,褪去“文绉绉”的“干部气”,深入基层一线、农户田间地头,沾沾乡间“泥土气”,听听百姓摆“龙门阵”,聊聊家长里短,谈生活变化,深切体会群众的冷暖安危,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准确把握群众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做到面对困难不“摆手”、遇到问题不“缩手”、化解矛盾不“撒手”,真正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真抓实干”筑牢全面深化改革的基石,让“人民至上”的承诺掷地有声,持续增强人民群众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认同感。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计于民原则,让为人民服务“事半功倍”,跑完改革“接力赛”。“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只要是人民有所呼,改革就要有所应。要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将群众期盼化作改革动力。敢于问计于民是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必要之举和必由之路,必须虚心向人民群众请教,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凝聚起来,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只有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善于走好群众路线,收集好人民群众的“金点子”,并将其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才能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不以改革的数量论英雄,而以改革的实效比高低。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用“担当指数”换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让为民服务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全面深化改革更有深度,真正实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有力量。只有汇聚好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才有底气,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才能让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与群众的满意度同频共振。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问效于民原则,让为人民服务“落地有声”,跃上发展“新台阶”。“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党员干部不能自吹自擂。百姓心中有杆秤。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夸奖。为人民服务的效果如何,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人民群众是直接受益者,他们感同身受,最有发言权。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要想弄清楚为人民服务的成效到底如何,还有哪些问题教训值得深刻吸取,避免重蹈覆辙,决不能把人民群众请到办公室里让他们心事重重地“唱赞歌”。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就能从人民群众的“视角”中找到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并从中提炼“金点子”“锦囊计”,将“改革之策”转化为为民服务之举。对于群众急难愁盼的事项,要积极用心去办、解决到位,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变为“幸福账单”,用“群众微心愿”促成“民生大实事”。以人民的满意度作为评判改革成效的“黄金准则”,全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确保每一项改革举措都能精准对接人民期盼,让改革的红利实实在在惠及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才能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187954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