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僰都神韵》以恢弘的笔触编织了一幅横跨千年的文化长卷,将僰道(今宜宾)的历史纵深、自然灵秀与人文璀璨熔铸于七言歌行之中。全诗上下两卷如双璧交辉,上卷铺展地理与现世的斑斓图景,下卷深掘历史与精神的厚重积淀,共同构筑起这座 "三江交汇处" 独特的文明坐标系。
诗歌开篇即以 "僰道开疆接蜀南" 破题,寥寥七字便锁定了地域文化的关键基因。"秦砖汉瓦" 与 "唐风宋雨" 构成时空递进的意象链条,前者以建筑实体锚定行政沿革的起点,后者以自然意象隐喻文化浸润的过程。当 "知州赴" 与 "古道还" 形成官民两条历史线索的交织,僰都作为西南边陲军政重镇与茶马古道枢纽的双重身份便清晰浮现,这种身份的叠印恰是其区别于其他巴蜀古城的核心特质。
自然地理的描摹在诗中呈现出层次分明的审美转换。"西岭雪融岷水澈" 与 "金沙水碧急流湍" 构成水脉的刚柔对话,岷江的澄澈与金沙江的汹涌在 "三江交汇浪涌滩" 处完成交响,而 "二龙拥翠江天阔" 的拟人化处理,更将地理形胜升华为天地孕化的灵秀之气。黑塔与白塔的意象对照颇具深意:"云岫七星巅" 的缥缈与 "临江皓月寒" 的清寂,既形成空间上的高低呼应,又暗合昼夜交替的时间节律,成为宜宾古城天际线最富诗意的注解。
上卷的后半部分完成了从自然到人文的巧妙过渡。"合江门外烟波渺" 的悠远与 "冠英古街人头攒" 的喧闹,构建出静态景观与动态生活的张力;李庄 "鸿儒迹" 与江涛 "即济安" 的并置,则暗示着文化庇护与自然庇佑的双重保障。奎星阁的 "瞰江月" 与旋螺殿的 "沐紫烟",将建筑功能与精神象征熔于一炉,前者指向文风兴盛的现实期盼,后者则暗合道家吐纳的哲学意境。
在地域特色的呈现上,诗人展现出精准的文化捕捉力。"竹海叠翠绿波翻" 的视觉盛宴与 "石海银雪乘风翩" 的奇幻景观,构成宜宾最具代表性的自然奇观;"火龙狂舞" 的炽烈与 "七彩霓虹" 的绚烂,完成了传统民俗与现代光影的时空对话。而 "五粮琼浆" 与 "燃面筋道" 的味觉书写,更是以饮食文化为切口,让读者触摸到古城鲜活的市井肌理。
下卷转入历史纵深的开掘,"戎州焕彩" 四字提纲挈领,开启了对僰都别称的文化解码。"汉瑟鸣弦" 与 "元韵昭昭,明辉灼灼" 的意象铺陈,构建起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图谱。"僰国棺悬千古谜" 直指最具神秘色彩的文化符号,悬棺这一未被破解的历史遗存,与 "珙桐花俏万年芊" 的生物活化石形成跨越时空的呼应,共同见证这片土地的古老与坚韧。
文人足迹的追寻构成诗歌的精神脉络。少陵(杜甫)"解缆东楼" 的怅惘、涪翁(黄庭坚)"泼墨流杯" 的豪情、东坡 "夜泊牛口渡" 的孤寂、升庵(杨慎)"断肠临江仙" 的悲慨,四位文豪的境遇虽异,却都在僰都留下了生命印记。这些碎片化的历史场景,通过诗歌的串联形成文化记忆的链条,使宜宾古城成为承载中国文人精神史的重要节点。
近现代人物的纳入让诗歌具有了历史纵深感。宗璞家族的 "传经弘文脉" 与赵一曼的 "英姿敌胆寒",从文化传承与革命精神两个维度,展现了这片土地孕育的精神品格。"滇南馆中雕镌彩" 与 "大观楼上韵盈轩" 的建筑描写,则将地域文化的多元性具象化 —— 前者体现的川滇交融特色,与后者承载的文人雅韵,共同构成僰都文化的复调结构。
民俗与节气的书写为历史长卷注入生活气息。"龙舟竞渡" 的端午盛景、"绣女巧刺" 的传统技艺、"舟子齐吼" 的川江号子,这些鲜活的民俗场景与 "早茶绽绿" 的日常图景相互映衬,展现出文化传承的生命力。而 "铜鼓声咽忆先贤" 的收束,以声韵的幽咽连接古今,让历史的回响在当下依然清晰可闻。
全诗的艺术张力来自多重时空的叠印:秦砖汉瓦与霓虹彩灯共处一画,悬棺之谜与早茶清香同入一境,文人墨迹与革命热血交融一体。这种时空压缩的笔法,既保持了 "神韵" 的空灵特质,又具备了 "史诗" 的厚重品格。在语言节奏上,诗人善用七言的流畅韵律表现江涛的奔腾之势,以对仗的工稳展现古城的端庄之姿,于平仄交替中完成历史呼吸的模拟。
《僰都神韵》的价值不仅在于对地域文化的系统梳理,更在于构建了川南独特的文化认知方式 —— 它让读者意识到,每一块城砖都镌刻着历史密码,每一道江流都承载着文明记忆,而所谓 "神韵",正是这些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文在永恒对话中产生的精神共鸣。当最后一个音节落下,僰都宜宾已不再是地理概念上的古城,而是一块在时空长河中难能可贵的文化瑰宝,更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历经千年沧桑承载着坚韧不拔的精神!
附:
僰都神韵
(上)
僰道开疆接蜀南,秦砖汉瓦筑城垣。
唐风立府知州赴,宋雨润茶古道还。
西岭雪融岷水澈,金沙水碧急流湍。
二龙拥翠江天阔,三江交汇浪涌滩。
黑塔云岫七星巅,白塔临江皓月寒。
合江门外烟波渺,冠英古街人头攒。
李庄犹记鸿儒迹,江涛暗涌即济安。
奎星阁上瞰江月,旋螺殿顶沐紫烟。
曲水流觞飞诗韵,铁索沉沙锁雾岚。
竹海叠翠绿波翻,石海银雪乘风翩。
火龙狂舞喷火焰,七彩霓虹月阑珊。
夜明龙珠耀璀璨,流光溢彩绘斑斓。
五粮琼浆酣畅饮,燃面筋道蜀味源。
书斋墨韵飘千里,丝竹清音悠长绵。
(下)
戎州焕彩映翠峦,汉瑟鸣弦绕碧轩。
元韵昭昭融南郡,明辉灼灼照东山。
滚滚长江浪花卷,悠悠岁月泛桑田。
僰国棺悬千古谜,珙桐花俏万年芊。
少陵解缆东楼去,涪翁泼墨流杯前。
东坡夜泊牛口渡,升庵断肠临江仙。
宗璞传经弘文脉,德铭文韬武略兼。
佑之捐躯烽火路,一曼英姿敌胆寒。
滇南馆中雕镌彩,大观楼上韵盈轩。
夕佳古院藏民俗,龙华古镇隐霞丹。
早茶绽绿酬陆羽,重碧春香醉子安。
龙舟竞渡端午节,绣女巧刺锦绣篇。
舟子齐吼川江号,先烈颂歌唱常山。
僰都酒旗迎远客,铜鼓声咽忆先贤。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