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苏轼密州超然与深情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山东潍坊 苏良进    阅读次数:9008    发布时间:2025-08-30

冬日的阳光,像一匹被精心熨烫过的锦缎,温柔地铺展在齐鲁大地。我驱车从潍坊出发,前往诸城——北宋时的密州。近百里路程,车窗外的景物从现代都市的钢筋水泥,渐渐过渡到乡野的田畴村落,空气中似乎也弥漫开一丝古朴的气息。此行的目的地,是超然台。这座因苏轼而名垂千古的高台,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在时光的长河中伫立了近千年,等待着每一个怀揣敬意的寻访者。

 

一、千载文心的物化

车子驶入诸城城区,导航提示已近超然台。心中的期待如同被微风拂动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终于,一片古朴的建筑群出现在视野中,那便是2009年重建的超然台。它不像江南园林那般婉约,却带着北方建筑特有的雄浑与大气。底部是厚重的石基,仿佛从大地深处生长出来,稳如泰山;往上是条形青砖砌就的墙体,斑驳的纹理间,依稀可见岁月的刻痕。台前的小型广场上,一座洁白的苏轼雕像赫然矗立,基座上“把酒问青天”五个大字遒劲有力,将人瞬间拉回那个月光皎洁的中秋之夜。雕像中的苏轼,头戴冠冕,面朝南天,长袍飘飘,右手持笔,左手仿佛正挥洒着满腔的豪情与哲思。他仰望的姿态,是对宇宙的叩问,也是对人生的沉思。

广场东侧,是一座小巧精致的公园。虽是寒冬,小河已然结冰,像一条沉睡的玉带。河岸边的白色大理石栏杆,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润的光泽,与古色古香的廊桥式凉亭相映成趣。飞檐翘角的凉亭,仿佛一只展翅欲飞的鸟儿,为这冬日的景致增添了几分灵动与雅致。

我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拾级而上。宽阔的石阶层层叠叠,仿佛通往历史的深处。每一步踏下,都像是与千年前的苏轼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台阶尽头,朱红色的大门庄重典雅,门上铜环在岁月的摩挲下泛着幽光。迈入大门,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眼前是一处完整的仿古建筑群落。超然台的一二层,从外面看如高高的城墙,透着一股威严;而登上三层,则豁然开朗,一个古朴的院落呈现在眼前。四座古式建筑,前后两座大殿,东西两侧各有一偏殿,飞檐翘角,斗拱层叠,青瓦覆顶,在冬日的阳光下泛着柔和而肃穆的光泽。廊道环绕其间,栏杆上雕刻着龙凤呈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也寄托着后人对苏轼的敬仰。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那些传统的格状窗棂,它们不仅保证了通风采光,更在光影交错间,营造出一种朦胧的诗意。站在窗前,凭栏远眺,我仿佛看到苏轼正临窗而立,或沉思,或吟咏。他的目光越过密州的城郭田畴,望向远方的天空,心中涌动着“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也萦绕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柔情。

在三层顶部大殿的后面,是长达百米的碑廊和错落有致的亭台。碑廊内,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词文赋碑刻静静陈列,《超然台赋》《超然台怀古》……每一块石碑都是一段凝固的历史,记录着超然台与文人雅士之间不解的缘分。那些亭台,则是游人休憩、赏景的好去处。想象着当年苏轼与友人在此把酒临风,谈诗论政,该是何等的畅快淋漓!夕阳西下之时,余晖洒落在青瓦红墙上,整个超然台便笼罩在一片温暖的金色光辉之中,美得令人心醉,也引人深思。

顺着碑廊向东,我来到一座楼阁内,拾级而上,二楼是城堡式结构,设有三个大厅。墙壁上悬挂着苏轼生平成就的介绍,图文并茂,详实生动。第一篇章是苏轼的生平经历和行年简表,以清晰的脉络展现了他跌宕起伏的一生;第二篇章着重介绍苏轼在密州时期的主要功绩,从灭蝗救灾到收养孤儿,从修建公共设施到关心民生疾苦,每一项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第三篇章则展示了苏轼辉煌的文学成就,诗、书、画琳琅满目,让人叹为观止。这些壁画栩栩如生,仿佛将苏轼主政密州时期的生活场景一幕幕重现在眼前。

一楼大厅,主要陈列着苏轼的诗词文赋作品、字画仿制品以及相关研究书籍。虽然多为仿制品,但那笔走龙蛇的书法,意境深远的画作,依然能让人感受到苏轼横溢的才华。东边的一个大厅,则模拟了古代科举制度的考场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崇文重教的时代,感受到读书人的艰辛与梦想。

在这里,我细细品读着苏轼到密州之前的背景以及他在密州时期的详实历史。这段岁月,是苏轼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不仅在文学上达到了新的高峰,更在治理地方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和“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他的诗词歌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早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而超然台,这座承载着苏轼密州岁月的建筑,也因此成为了后人缅怀这位伟大文学家、政治家的圣地。它不仅仅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高台,更是苏轼精神境界的物化象征,是他“超然”哲学思想的生动体现。

 

二、风雨密州的赤子之心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诞生于四川眉山的一户书香门第。父亲苏洵,是名动一时的散文家,虽大器晚成,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和洗练的文笔影响深远;母亲程氏,温婉贤淑,知书达理,对苏轼兄弟的启蒙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幼,苏轼便在这样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成长,得天独厚的条件不仅滋养了他聪慧过人的天赋,更培养了他勤奋好学、忧国忧民的品格。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9136939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