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博一行五人,因撰写毕业论文的需要,来到了素有“蜀南竹海天下翠”之誉的蜀南竹海,开始了二十二天的社会实践考察活动。
一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蜀南竹海在稀薄的云雾中显得朦朦胧胧,一切景物显得是那么的变幻莫测,给这个一望无际的大竹海增添了无限的神秘。
在天下翠山庄右侧的竹径小道上,闻博、星星、智奎三位同学正在做着简单的健身操,等待着程天云、汤道明两位老师的到来。闻博一行是昨天晚上住进天下翠山庄的,今天他们要去游览忘忧谷。
程天云老师是学院管理系的主任,这次社会考察的负责人;汤道明老师是位资深的讲师,刚从云南大学调来,就参加了这次社会考察活动。
闻博一行从蓉城到宜宾开展社会考察,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闻博们在宜宾已经开展了两天的社会调查,前期的基础工作基本完成了,领导同意到蜀南竹海来休整几天,作些社会了解。闻博数人昨天才从宜宾到蜀南竹海,因为来时快下午了,他们游览了近处的景点后便住进了天下翠山庄。晚上,经陪同的宜宾同行介绍,闻博们对竹海的景观有了个大概的了解。
蜀南竹海位于长宁、江安两县交界处,属典型的丹霞地貌,竹林覆盖二十七条山岭,五百多座峰峦,竹海面积达一百二十平方公里,有八大景区和一百三十多处景点。竹海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处,素以雄、险、峻、秀著称,奇篁异筠的竹景,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原始“绿竹公园”,空气负离子含量极高的天然氧吧。
蜀南竹海,原名“万岭箐”,北宋诗人黄庭坚赞叹竹海“壮哉,竹波万里,峨嵋姐妹耳!”持掃为笔在黄伞石上书下“万岭箐”三字,因而得名万岭箐。蜀南竹海有天皇寺、天宝寨、仙寓洞、青龙湖、七彩飞瀑、古战场、观云亭、翡翠长廊、茶化山、花溪十三桥“竹海十佳”,楠竹密布,铺天盖地,清风摇曳,竹影婆娑,四季宜游。夏日一片葱茏,冬日一片银白。蜀南竹景与恐龙、石林、悬棺并称川南四絶。竹海里有楠竹、水竹、慈竹、紫竹、罗汉竹、人面竹、算盘竹、锦竹、花竹、鸳鸯竹、凹竹等竹种;生长着桫椤、兰花、楠木、蕨树等稀有植物;栖息着竹鼠、箐鸡、琴蛙、竹叶青等特有动物,成为回归大自然的游览胜地,有“竹海胜景名天下”的美誉。
程天云老师的家乡就在宜宾兴文县境内,离蜀南竹海很近,就在竹海的边上。因此程老师对竹海的景点非常地熟悉,成为了闻博一行这次竹海之行的当然导游。
忘忧谷离天下翠山庄只有几里路,闻博一行沿途欣赏着迷人的田园风光,一边在竹海丛中不停地留照,一边听着程天云老师绘声绘色地介绍竹海的美景,走了快两个小时才到忘忧谷。
忘忧谷是一条窄长的山谷,谷里长着密集粗壮的楠竹,遮天蔽日,使整个山谷显得宁静深幽。闻博一行兴致勃勃地走在盘旋弯曲的竹径上,沿途倾听着水鸣鸟啾的声音,观赏着绿竹野花的美景,顿时萌生起超凡脱俗飘飘欲仙的感觉。闻博们三位同学高兴得情不自禁地躺在松软舒适的竹叶上,观赏着满山遍野的山花翠竹,聆听着瀑声鸟语,心灵得到了全部的净化,此时此刻即使有满腹忧愁也会变忧为乐。忘忧谷一幅“万竿翠竹扫去滚滚红尘,一溪清流奏出淳淳韵音”的门联,诠释了这些美景,让游人如痴如醉。
闻博数人过了谷门后,就到了文化街。红砂石铺成的街面,让人倍感清新。文化街右边一条清澈的山溪掩映在葱郁的锦竹、慈竹、楠竹之中,显得十分地幽静迷人;左边依山而建着一排竹廊,古朴典雅,里面有很多的竹制旅游品。闻博们放眼望去,竹亭、竹楼、竹寨、竹桥、竹廊和周围的竹林组成一幅絶妙的风景画,令人陶醉。
闻博一行溯幽谷小溪而上,山道斗折蛇行,竹影丛丛,秀树婆娑。这里生长的竹类很多,有楠竹、人面竹、鸡爪竹等。粗如碗口般的楠竹,根连枝叠,拥青泻翠,郁郁葱葱,漫山遍岭,连崖掩石,连成了竹的海洋,实为罕见;引人入胜的人面竹,竹节相互倾斜交错,犹如斜扣紧连的铁环一般,竹面为椭圆形状向外突鼓,宛似一张人面;金钩倒挂的鸡爪竹,如剑的竹刺锋芒毕露,好似竹海中的挂钩,竹拉藤扯,攀附在高大直立的楠竹之间。竹林间阳光透过竹叶的间隙,撒下点点金光银霞,非常地美丽。竹海里清润的山泉水,从高山而下,一路跌宕潺流,如诗、如画、如歌,欢快地向谷口奔去,留下了五叠瀑、珍珠瀑等众多的瀑布。闻博们漫步于翠竹秀木之间,踏着棉絮般的竹叶,观赏着伟岸的修篁,倾听着淙淙而流的山泉的欢唱声,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闻博数人接着游览了天生桥。天生桥是忘忧谷著名的景点,由一块巨大岩石橫架而成,两侧连着两座山根,一条奔流的溪水从下面渡过,形成了罕见的自然景观。两座山根被绿树翠竹掩映在黛绿色中,与奔流的溪水相互辉映,美得醉人。天生桥上方有一块好似从天而降的巨石,石壁上銹刻着“石破惊天”四个苍劲大字,气势壮观。在巨石丛中,生长着数棵造型别致的秀竹,非常美观,尤其一株楠竹在巨石的重压下,頑强曲折地生长着,枝叶参天婆娑,那坚韧不拔奋力向上的生命力让人为之震憾。
闻博一行来到山谷尽头,突见一帘瀑布从高高的竹林中泻下,溅起的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一道道七色彩虹,使之赏心悦目,大有“疑是银河落九天”之感。忘忧谷,竹海大自然精华灵气的结晶,它能使人忘却了尘寰的纷繁、喧嚣,劳作的疲惫,能让劳心者、劳力者忘忧而快乐,真正达到“清冷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的境界。
游览忘忧谷,闻博一行整整用了四个多小时,可谓是看得仔细,玩得淋漓尽致,痛快极了。中午饭早在文化街吃过了,现在已经快下午了,他们选择去游览翡翠长廊。
幽篁间几十里的游览小径,都被称为“翡翠长廊”。绿如碧玉的翡翠长廊,主要部份在翡翠村畔的要道上。长廊的路面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天然红砂石铺成,两侧数以万计的老竹新篁掩映在数里长的竹廊秀道上,遮天蔽日,红色地毯式的道路与绿色屏障式的楠竹林交相互映,起伏不平的道路顶端两旁的修竹争向内倾,几乎拱合,使整个长廊显得幽深秀丽,形成了竹海标志性的特色景观。闻博数人信步于青翠欲滴的翡翠长廊,清凉悠闲之极,愰如到了迷人的仙境,修篁伟岸,万竿拥绿,飘然轻快,顿觉心旷神怡。
从远处望去,万竹掩映的翡翠长廊象一条碧绿晶莹的玉带,潇洒飘逸地向竹海深处延伸而去,人入为画,物进成景,秀美无比。同来的宜宾同行介绍,盛夏时节的翡翠长廊,竹叶间漏下缕缕阳光,在地上撒下点点金光,清新空气中饱含着竹叶的清香,把长廊打扮成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严冬雪飘的翡翠长廊,整个长廊银锦铺地,银装素裹,游人到此,别有一番情趣。
此时的翡翠长廊,太阳强光期已经过去,正是摄影留念的好机会。闻博们一行,先照集体照,再是个人留影,随后就是自由照,你来我往,忙过不亦乐乎。
在黄昏将临时,闻博一行来到了著名的墨溪。这时天空飞起了毛雨,使墨溪的景色更加地翠绿,迷人的景致变得更加焕然一新。墨溪由于竹海竹茂谷深,碧水长流,溪水床底的岩石表面长满了黑灰色的地衣,看上去呈黑色,因而故称“墨溪”。墨溪门楼的门楣上,北宋诗人黄庭坚留下的“墨溪”两字,刚劲飘逸,门柱上书有“眼里无竹非君子,胸中无海不丈夫”的对联。他们进入墨溪楼门后,沿着曲折的石板路溯溪而上,时而走进苍翠的楠竹林,时而穿越竹径竹桥,时而进入茂密的慈竹林,真有说不出的痛快淋漓,描绘不完的诗情画意。
在天下翠山庄的餐馆里,宜宾同行摆了一桌“全竹宴”,为闻博一行接风。“全竹宴”是竹海里的特色佳肴,烧、炖、炒、烤、蒸、煲、烩、凉拌多种烹饪方式制作的竹食美味,令闻博们垂涎欲滴,大开了眼界,美食了一餐。
在宴席上,宜宾同行带来了珍藏二十年的五粮液,说来到了酒都,客人喝不上五粮液,是主人的失职;到了竹海,去游览了忘忧谷的美景,如果喝不到五粮液,那就是美中不足了。闻博过去也很喜欢喝酒,现因生病虽不喝酒了,但是闻博还被宜宾同行的热情所感动,感到中国的酒文化太丰富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劝酒方法,最终的目的是要让客人尽兴,玩得高兴愉快。
在宴席上,宜宾同行提议能不能把全部考察学员集中到宜宾来,本地计生委要尽地主之宜款待这些同学,尤其是来自其他省份的同学,因为这些同学是人口专业的第一代大学生,国家控制人口事业顺利发展的希望。
程天云老师说我们这次社会考察有宜宾、自贡两个点,除了我们五人负责在宜宾、自贡两地跑面联系外,其他一百多个同学及部份老师都下到宜宾、自贡两地的各县去了。我们五人的时间安排是前十天在宜宾,后面十天到自贡。我们这次社会考察主要采取参观、走访、游览、开座谈会的方式,让同学们白天多去了解一些当地的风景名胜、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晚上开座谈会了解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准备到屏山、珙县等地去看一看,下到其他县去的同学就难碰面了,因此全部集中起来有困难。
宜宾同行说你们再忙,竹海的仙寓洞、七彩飞瀑、天宝寨等著名景点,宜宾的三江名城、十里酒城、李庄古镇等景点,都必需去游一游,不然就对不起我们这些外省来的同学了。闻博们听了宜宾同行这些感人的话,都很激动。
第二天上午,闻博们和宜宾同行在天下翠山庄的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座谈会,交流了有关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交换了闻博们这次社会考察需要帮助的问题,宜宾同行都作了认真的安排。
当天下午,宜宾同行带领闻博数人游览观光了风景如画的“海中海”景观。按川南传统牌坊式样建造的“海中海”大门,给闻博们留下了高大古雅之感。“海”的周围有游山径道,可以绕湖一周,红色的砂石路道上,一面是碧波荡漾的海子,一面是挺拔伟岸的楠竹,景色十分迷人。闻博一行漫步于蜿蜒曲折的竹林小道,荡舟于清澈碧绿的翠湖,可以看到游鱼嬉戏遨游场面;湖畔翠竹掩映,处处能感觉出竹海的诗情画意。他们站在飞瀑之下,透过水帘赏竹,更感景象万千,乐而忘返。他们乘上楠竹扎成的竹筏,荡舟“海中海”的海里,四周绿树婆娑,翠竹倒影,极其美丽的湖光山色,让人心旷神怡。“海中海”岸畔竹林深处溪流纵橫,飞瀑高悬,湖泊如镜,泉水清澈甘冽,空气清新,郁香沁人,曲径通幽,美景把闻博们引入一个神秘的世界。
游览“海中海”后,闻博一行将游览久负盛名的川南佛教、道教胜地仙寓洞。在去仙寓洞路途中,程天云老师给大家讲述了蜀南竹海的传说。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