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赤水湾的故事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王昌宇    阅读次数:33569    发布时间:2023-09-27

 

张师傅看到落水的女孩竟是他的独生女张琼芳,这时张琼芳已经清醒了,见到老汉儿一场就哭起。边哭边说:要不是有人救,我不知冲了好远。张师傅才想起要感谢救他女儿的人:救你的人呢?扶张琼芳的人说:那小伙刚才都在这里。接着说:张大妹把他抱得死死的,要不是小伙有体力,差点死住一堆了。张大妹听后,哭声更大了。张师傅问:救张大妹的人,穿的啥衣服?扶张大妹的姑娘说:蓝色火汗套,高高一个壮实小伙。才走。张师傅说:知道了。谢谢大家。说完就背着女儿回家

回到家里,张师傅烧了一碗红糖姜汤给张大妹吃。大妹心情好了许多,要张师傅去找救他的人,还说好像是你们酒作坊的徒弟。张大妹对他爸说:这是我抓住他的衣服撕掉他的布钮口。她还死死地捏在手中。张师傅说:我知道他是谁了。

第二天干活的时候,张师傅在四处看几个年轻徒弟的衣服,特别注意刘艺,见他的火汗套的钮门撕烂了。心里有了底。提了一件新火汗套上前去,说道:衣衫烂了,一甩一甩的怎样干活,换下来。说着,把新火汗套递给了他。换后,把撕烂了衣服包好,拿走了。拿回家后交给了张大妹。正是这件衣服决定了刘艺和张大妹的亲事。

张师傅只有这个独女,招赘了刘艺这个上门婿。他做酱香型白酒的手艺有了最好的继承人,便从制酒原料粮食的选定、酒曲的制作、下沙、造沙、六次循环,毫不保留教给了刘艺。特别是过精过脉的地方应注意的要点,详详细细手把手教。并告诫每个环节必须按规定做,掺不得半点假。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张师傅老两口过世了,刘艺的大儿子刘四海都18岁了,子承父业。在刘艺的调教下,刘四海都在小槽坊当酿酒师傅。

 

刘源和刘香父子,到了刘艺的家中。上辈两弟兄喋喋不休摆谈这些年的世道变化,战乱纷纷,给百姓带来酸甜苦辣。吃饭时先喝刘艺做的散酒,这种酒入口,香味特殊、优雅细腻、回味持久,不是赤水湾酒的香型。边吃边说:这酒安逸!这酒安逸!

第二天,刘四海便带着刘香到他帮那家烧坊去看耍。这间小槽坊的规模都比赤水湾槽坊大得多,刘香见到别人的酒窖,既大又深个数多,酒甑简直是庞然大物。后来刘源和刘香父子又到荣和烧房去观看,简直是王姥姥进大观园,眼花缭乱,眼界大开。刘香边看边想,要是把赤水湾槽坊办成这样的规模该多好啊!晚上,吃饭时刘香说出这次来的目的,是的赤水湾槽坊做不走了,要另找财路。刘香说要是资金充足,赤水湾都能搞成这种烧坊,生产这种酱酒一定会从振赤水湾酒的雄风。但时事变化快,战乱捣毁酒厂。刘香便问刘艺,民国二十三年(1935年),红军到茅村打战,没有影响酒厂烤酒?

刘艺说:没有,没有。不但没有,还下贴布告保护。要不这厂就没有今天。刘艺慢慢地回忆,摆谈当时的情况。1935316日,中央红军抵达茅村当天,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副主任李富春就发布了关于保护茅台酒的署名《布告》,署名处盖有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红色圆形图章。布告说:民族工商业应该鼓励发展,属于我军保护范围。私营企业酿制的茅台老酒,酒好质佳,一举夺得国际巴拿马金奖,为国人争光。我军只能在酒厂公买公卖,对酒灶、酒窖、酒坛、酒甑、酒瓶等一切设备,均应加以保护,不得损坏。望我军将士切切遵照。《布告》发出,上至领袖,下至士兵,一律照章执行。后来,红军按市价买许多去,说是医伤消毒。

刘香说:看来干得,打战都没整酒厂。

刘艺说:我就是想搞个家族烧房,帮别人找了一辈子的钱,自己还是只得点温饱,我同意干。资金我们三房人可以筹措一些,资金也不是一步就要求到位,慢的来,边做边整。只要有这个目标了,水质没说的,技术有刘四海完全可以胜任,赤水湾槽房稍改造、扩大,就是还要建制曲坯的设备和曲仓,建厂资金不是很大,就是购粮食,购工具,贮存时间长捂钱(底垫多)。刘源说:没关系刘林大伯有林业生意,我家有田做,你刘艺就不说了。都可以熬过去。

刘四海辞了职,长房刘林的孙刘名扬也加入到赤水湾烧坊的建设。按刘艺的意思,边做边出酒,出酒不要急着卖,下窖贮存,三至五年后才销售。

刘扬名、刘四海和刘香三弟兄,自己动手,吃苦耐劳,几乎是封闭式的工作。外人也不知道赤水湾在干什么。

熬过了1948年的货币贬值的风波,好在他们没存钱,存的是酒:经受苛捐杂税搜刮,好在他们没有营业。艰苦中磨练,终于迎来了1950年赤水解放。

赤水湾酱酒见到了太阳,正式在市场上销售。是香味纯正征服了市场,回味悠长使人牵肠挂肚,弥久留香让人念念忘不。赤水湾酒名声大振。人们把小辈三弟兄的名字,编了句顺口溜:名扬四海赤水湾,酱香美酒醉九天。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44726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