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怀念洪奠华老同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汪洪林    阅读次数:20042    发布时间:2023-12-01

 

1958年初,洪奠华同志响应中共遵义地委关于地直机关干部到边远地区支持工作的号召,经组织批准于19583月调任赤水县人民银行行长。

19588月,因工作需要,洪奠华同志被调任赤水县计委副主任并主持工作。洪奠华同志在担任赤水县计委主任期间,恰逢华一纸厂由重庆整体搬迁赤水,这是大跃进时期赤水历史上从未建过的现代工厂。洪奠华同志担任华一纸厂搬迁建厂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工程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负责征地、搬迁农户、平场、修建厂房等工作。他每天坚持吃住在工地上,与华一纸厂老红军、厂长梁光财,副厂长吴占民等领导和基建办公室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及时解决基建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了施工按计划进行。在没有公路,没有运输车辆和任何机械设备、全靠肩挑背驮的情况下,仅用一年零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整个华一纸厂的搬迁。在当时那个同火箭赛跑,向时间宣战” 超英赶美的大跃进年代,真正创造了赤水工业建厂速度的历史记录,是赤水县真正的大跃进成果。凡经历和知道这些事情的亲历者、见证者及其后代们,每每谈及此事,都由衷地为洪奠华同志等老前辈们艰苦创业、夙夜在公的精神感到骄傲和自豪。

195812月,洪奠华同志在中共赤水县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赤水县委委员。

19599月,洪奠华同志从县计委调县委财贸政治部任部长。其间,正是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那时虚报瞒报、浮夸风比较盛行。洪奠华同志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他深入农村调研,走访农民群众,及时发现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问题,他顶住各种压力,客观真实反映社情民意,及时向地、县领导反映群众生活疾苦,为地、县领导了解基层群众生产生活真实情况、正确决策提供了依据,减少了因决策失误造成工作被动和群众出现浮肿、非正常死亡等现象发生,维护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

在文化大革命中,洪奠华同志和全国的领导干部一样,遭受冲击,受到不公正对待,被关过牛棚,接受过批判。在那个动乱浩劫的年代,洪奠华同志先后担任过赤水县知青安置办公室负责人、赤水县财政局局长、县物资局局长。在文革时期物资匮乏年代,洪奠华同志作为物资局长,按照毛主席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指示,积极组织、采购群众生产、生活物资供应,为恢复生产,保障民生做了大量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洪奠华同志先后任赤水县商业局局长、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县政协副主席、马合公路工程建设指挥部党委书记、县人民政府调研员、县综合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19892月,洪奠华同志光荣退休。洪奠华同志退休后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社会。1991初,被赤水市融通城市信用社聘为顾问,后当选为理事长。工作到1998年底年满74 岁后,经多次要求才辞职回家休息。

洪奠华同志在近4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对党无限忠诚,对工作充满热情,一丝不苟,敢于坚持原则,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团结同志,努力创新,工作成绩凸显。在赤水县政府担任副县长期间,不管是分管财政,还是分管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工作,他都競競业业,脚踏实地,从不马虎。在当年交通不便,下乡全靠步行的情况下,洪奠华同志曾经陪同时任赤水县委书记刘凤鸣到过二郎坝蕨基坝调研农村水利建设;与时任赤水县长万方德一起爬过宝源乡的桓山,进过大坝山的黄莲沟,还上过元厚的虎头山、五星大队。修建马合公路时经常步行去官渡的长嵌沟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几十年来,特别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农业学大寨的年代,洪奠华同志几乎每年都要下到区乡担任工作队队长,在农村住上几个月,几乎走遍了赤水的山山水水。在县政府担任调研员、县综合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协助市长分管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工作中,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批准建立赤水综合改革试验区要求,在县委政府领导下,他组织县体改办公室一班人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围绕搞活流通,调整所有制结构,培育商品市场,促进城乡结合,农、工、贸、商结合,走出一条贸工农型的发展路子,科学合理确定改革试验内容,实行多种分配方式,调整所有制结构,发展个体、私营和集体工商业,建立与完善宏观调控下的竞争和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从而建立起新经济体制的初步框架,使市场经济发展和管理有完善的制度保证。建立建全赤水县综合体制改革委员会,在生产体制、流通体制、政治体制、科教体制、综合体制等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试验,包括集体所有制企业开展割股和公开拍卖国营企业的试验,放手发展个体和私营经济的试验,积极探索和组建赤水县中级酒发展企业集团,开办经纪人交易所和组建发展购销队伍试验等,取得了良好效果,为后来我市的改革开放、开放开发提供了经验。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9049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