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怎一个“妮”字了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 曾丁玲    阅读次数:38962    发布时间:2023-12-24

 

要不然你重新读一遍,读到“妮”字时,你不读让我来读。王老师又在一边建议道。王老师虽是河南人,来遵义已有几十年了,可那乡音,不知是改不了还是不想改,总之就是一口的河南话。反正我的朗诵原本也是取乐子,在愉快地接受了王老师的建议后,我开始了“雪花飞上了你的秀发”,王老师用他的河南话跟上:“妮儿”;我再读下一句:笑涡荡漾在你的脸颊,他即兴地在“妮儿”的后边加了一个字:“妮儿啦”;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他想笑,其实我也想笑,但我愣是憋着没敢笑。我刚读完第三句:抖音和诗意演绎在眼前,此时身边此起彼落地响起了采风老师们各种音高各种音调的“妮儿”、“妮儿啦”,当我读完最后一句:我/忘不了天台山上一树一树/怒放的梅花/时,身边立即有人打趣地问:这里怎么差个“妮儿”呢?我终于忍俊不住地差点笑岔了气,如蝴蝶效应般,身后的王老师和各位采风的老师们也各自因一个“妮”字笑得不可开交。

“中国诗乡”文化广场上的诗柱)

 

一首诗歌因阅读的方式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不同,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也不同。徐驰在一边把我这段朗诵的“表演”录成视频后发给我,我看一次笑一次。那么含蓄的一首诗,硬是被我们自发地演绎成一段快乐无比的秀诗节目,让人不得不感叹诗歌的魅力真是太大了。从来不会写诗也不懂诗的我好像突然明白,绥阳为什么上自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人人喜欢读诗写诗,从绥阳遍地是诗歌村、诗歌社区、诗歌文化墙等说开去,一个良好的学习、发扬和传承诗歌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与绥阳诗歌的繁荣是分不开的。在遍地是诗的环境和氛围里,人们更多地是自然而然地参与,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为了写诗而去学诗。

离开那面让我们产生阅读审美的绥阳诗歌学会办公室的诗歌文化墙,王老师对着徐驰评价他的这首《雪飞中自摄》时说:“妮儿”,是这首诗的灵魂!

文学评论中有一段名言: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深以为然。

冬至日,又收到徐驰的“妮”系列——

 

《无题》

——徐驰

 

放松,妮……

继续放,松下来就是自己。

为他人作嫁衣,

也有自由自信的一刻。

 

这一刻,下一刻——

刻刻有本我和超我;

前一刻,后一刻——

先有了个性后才有共性!

 

如果年尾没有蜡梅;

如果这个天寒地冻没有抖音——

妮,不是你;

诗,不会属于你!

 

……

芙蓉江上的浪花;

……

花朵倒映于平平仄仄的诗艺韵脚

 

谢谢徐驰的分享。冬至日,因一首小诗,又把我带回在“中国诗乡”绥阳采风时时阅读的无比快乐里。

 

 

作者简介:

曾丁玲,新闻专业毕业曾任企业报记者、编辑,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报刊、杂志、网络平台。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622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