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诗歌里盛开的诗乡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李刚    阅读次数:52656    发布时间:2023-12-28

 

在绥阳诗人眼里,一草一木,一田一土,皆是诗歌。结婚时,出嫁姑娘要哭着吟诵诗歌,母亲要陪着哭吟诵诗歌。

亲人去世,有哭爷爷奶奶、哭姑妈、哭嫂子等诗歌吟诵。建造房屋、石匠开山,也要吟诵诗歌。无所不写,无所不吟。

 

90米长的诗歌长廊全景


吃过晚餐,走出“黄家院子”,偶遇一村民,我问:现在过得咋样?他转过脸笑吟吟地说:幸福呀……乡村振兴后,还会变得更美的。

少年时的黄明仲,酷爱读书。乘同学打篮球、午休时,借阅《西游记》、《隋唐演义》。书中的诗词赋,让他惊叹不已。于是,抄记本子上,细细去揣摩,慢慢开始了诗歌创作。

1977年,黄明仲的处女作《雾中飞燕》,在《贵州文艺》发表。

而这一年,仅十七八岁。

当时,李发模被借调《贵州文艺》当编辑,对黄明仲赞赏有加,竟亲笔给黄明仲写回信:“《贵州文艺》第五期将发表你的‘雾中飞燕’……小伙子,这些都是辛勤创作的结果,努力!再努力吧!”在另一封回信中李老师诚恳地说:“诗的创作,没有什么窍门,唯有勤看、勤问、勤练、谦虚,勇于实践。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作品出来!”

字里行间,无不充盈着一个师者,对当时无名诗歌爱好者的鼓励。

为什么绥阳是诗乡?为什么绥阳诗人辈出呢?

肯定是有原因的。

以下两点,是绥阳厚重的文化的根脉所在的重要部分。

“绥阳自汉代教育家尹珍在绥阳旺草设馆讲学传播文化以来,诗歌就与绥阳结下不解之缘,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后在唐风宋韵的熏陶下,古代时风尤为兴盛,诗人辈出。据史载,从明清至明国,绥阳曾涌现出50位有名望的诗人,他们当中有128首诗词作品传世……”

据《乡土遵义》载: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三月,柳宗元、刘禹锡被贬广西柳州和播州(今遵义市红花岗、汇川、播州3区,绥阳县及桐梓南部)。而柳宗元为了让刘禹锡孝敬母亲,准备上书“愿以柳易播”,后大臣裴度已为刘禹锡奏请,刘禹锡改去了连州,柳宗元仍去了柳州。

柳宗元人虽未到绥阳,但名人效益却凸显。从此,播州百姓、文人更敬仰他的气节,羡慕他的文采,拜读他的作品。

于是,在绥阳建有纪念柳宗元的“儒溪书院”(又名“柳公祠”)。

再说说解放后,一批有识之士的诗人、学者,为绥阳诗歌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推动,并作出了较大贡献。

廖公弦,绥阳人,他是六十年代的全国著名的诗人。王刚和曾祥铣两位先生在文章中写道:“廖公弦是一面旗帜,其他一些骨干作者以自己作品的影响和活动的组织,推动着诗歌创作的发展。”

郑廷瑜,遵义播州人,1962年底,从贵大艺术系下放到绥阳中学,担任李发模所在的初一(3)班的班主任。他看到李发模写的周、日记时,眼前一亮,觉得这个学生的文学功底不错、只要认真引导……在文学上,前途无量 

郑老师又委托从贵大中文系毕业担任郑老师班语文课教学的田时林,给李发模开小灶,在写作技巧方面予以指导。后来,又为他办了图书借阅证,如鱼得水。

当初的《喷泉》诗刊,由郑德明、李发模等负责。李发模将诗刊小报送给外省诗友,并向他们征稿,使县城小报,走向了全国。

郑廷瑜在文章中说;在李发模、黄定才、郑德明、崔笛扬、韩述华等著名诗人的影响和带动下,一大批后继诗人如吴仲华、李长远、何居华、董佳佳、苇刃、王晓霞、刘萍、万登学、杜兴臣、惠子等相继拥现,这给绥阳‘诗乡’的定位奠定了人文基础

 

李发模(左)与郑廷瑜合影


郑德明,绥阳人。六十年代初的《早春剪影》、《送货郎》等诗歌,散发着泥土气息。1975年起任《贵州日报》、《贵州农民报》记者,编辑。200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等百余家报刊发表。

据史料载“他趁李发模回家探亲之机,组织召开了诗会,这为提高作者们的创作质量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后《诗刊》编辑部主任著名诗人林莽来绥阳讲学,他担心绥阳的诗人和诗歌爱好者们,因未得到通知,而错过千载难逢的机会,便拖着病弱的身躯,去通知他们。一腔热情,后人敬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于是,绥阳人、原湄潭县长汪德贵和哥哥汪德仲,为蒲场中学设置“汪氏奖学金”。14年来,为获奖学生支出奖励金额达3万元。

韩富珍,乃绥阳人。今年,为家乡旺草镇“芙蓉杯”小学生诗歌创作大赛,捐款5000元。

这种传承精神,宛如火炬,代代相传,永不熄灭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廖公弦、郑廷瑜、郑德明、李发模、杜兴成、黄明仲等著名大师和诗人的带动和影响下,绥阳,这个闻名全国的诗乡,宛如花的王国,百花盛开,朵朵艳丽。

她,正用诗歌的纤手,弹拨花朵的琴弦,四溢的花香,浸润你的心房。

红的花,红得彻底,红得豪放,红得得意。风雨后,你便是李发模。紫的花,紫得妩媚,紫得透亮,紫得心醉。翻过高山,你便是李清照。

花海花香,观者必涌

于是,《山花》主编何锐到绥阳讲学来啦!《诗刊》编辑部主任著名诗人林莽讲学来啦!更可喜的是,著名诗人、原中宣部副部长贺敬之欣然为绥阳创办的《中国诗乡》题写刊名。

除以上原因外,我以为还有以下几点。

一是“唯有勤看、勤问、勤练、谦虚,勇于实践……”的氛围。二是悟性。三是有名师指点。这一点很重要。就像黄明仲说的那样:“当时没想到能得到李发模老师的鼓励,哎呀,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哇,写起诗歌来就更有了劲头!”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公元1030年,因中了进士,被委任到洛阳做推官。期间,遇到钱惟演、梅圣俞、尹洙等良师益友。在尹洙的指点下,欧阳修的文章一日千里。

有了名师指点,会少走弯路,才能在“高速公路”上一日千里。

我想,假如李发模无郑廷瑜、郑德明老师的帮助和指点,也许就没有今天的李发模;假如黄明仲无李发模老师的鼓励,也许黄明仲的诗歌创作,就不会劲头十足。假如无李发模老师的呵护和帮助,就更不会有“贵州省诗人协会”主席郭思思等众多学子今天的成就。

作为贵州诗歌界泰斗的李发模老师,在《呼声》发表后,虽然名声大作,却更谦虚了、更低调了,这就是大咖的胸怀。

绥阳有了以上因素,再加上雄厚的群众基础,绥阳能不成为诗乡吗?诗人能不辈出吗?

答案,是肯定的。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诗歌的源头。

现代诗歌与旧体诗相比,因尽量不用关联词语,甚至把主语与谓语部分都省去,留下能显象的句子成分。故而,喜欢现代诗的人颇多。而诗乡绥阳,正是如此。千百年的风雅之阳光,沐浴着文化雨露,旺盛不衰。

这如原县文联主席姚思强在《给韩述华先生画像》中说言:“摸一把汗水当墨使/以大地当纸/泥腿作案/歌词祖国和人民”。

绥阳一位诗人曾说过:……不等洗去腿上的泥土,扯张香烟纸,在膝盖上就能写出诗来。

所以,绥阳涌现出以韩述华、吴仲华为代表的一大批“农民诗人”。

诗歌,是时代的见证者。

建国以来,为了中国农民脱贫,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巨大努力。让全世界惊叹的是,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带领下,于2020年全部脱贫,实现梦想。

古人云:“诗缘情”“诗言志”。

那些天,我与汪老师,多次交流,他说八十年代初,住的房子,四面透风。到了腊月,用草绳捆着破棉衣,虽然地上挖的有火塘,还是冷得直跺脚。那时,最大的愿望是填饱肚子,哪有心情去写诗歌。

汪老师的话,直教人难过。

不过,一会儿他乐呵呵地说:“李老师,不怕你笑哈,现在猪儿吃的都比那时的人吃得都好。”

“哈哈,我相信,我信,”我说,“盖新房了吗,买车没有?”

“一个人住,没盖。前几年,花了3万元,把老房子装修了。四个孩子,早就买车了,大女儿5口人,有3部车。”

我请汪老师,把诗歌发来,可他总谦虚说,写的不好,再三请求,方见诗歌《歌唱田原新貌》(节选):

春风唤醒了神州大地/骄阳给山川穿上盛装绿衣/溪水伴奏祖国的繁荣/百鸟高歌社会的和谐/仰望银鹰昊空翱翔/俯瞰新村田原山庄/往日的旧貌一去不返/新砖瓷瓦更显端庄/晨曦炊烟袅袅升起/主妇备好菜馔再煮鱼汤/鸡鸭鱼肉摆满桌上/全家进餐乐乐和谐安康/这一切的一切啊/都是党的政策荡开了致富涟漪/啊!我们拥抱着幸福/让心中的歌儿展开飞天的双翼/啊!我们大步向前迈/用我们双手写好红红美美的福字。

那天晚中,汪老师笑声朗朗,如新年钟声,总在我耳畔回荡。

 

作者简介:

  李刚,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专业。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会员,遵义市爱国拥军促进会理事,遵义市音乐文学学会会员、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报告文学部部长,遵义市红花岗区博济公益联合会顾问。2018年,被《遵义晚报》聘请为《红土地·军民情》专刊特约通讯员。2016年,在由《遵义晚报》和遵义市中心血站联合举办的“我的血液·我的情”征文大赛中,纪实散文《陈玲背后的故事》荣获一等奖。201910月,在参加由遵义市爱国拥军促进会举办的“书写英雄活动”评比中,其报告文学《战火硝烟中的卫生员》获得二等奖。2021年,在由红花岗区作协举办的“流香臺”杯全国征文大赛中,中篇报告文学《弘德之人》荣获唯一的特别奉献奖。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77069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