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魅力四射的遵义方言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曾丁玲    阅读次数:32795    发布时间:2024-01-17

 

遵义方言承载着无所不包的生产生活哲理,它是扎根于黔北大地的文化常识与生活技能、文化自信和精神基因。它让钟金万从最初只是一个想了解农民心声的单纯视角走向了编写遵义方言词典的文化之路,从而成全了他在遵义历史文化领域中从偶然走向了必然。

经过近40年的收集和整理,钟金万编著的《遵义县方言》于200810月出版发行,与邱正光合著的《遵义方言诠注》于20126月出版发行,《遵义民间禁忌》于20143月出版发行,与刘富民合著的《遵义常用方言》于201810出版发行。其中,《遵义方言诠注》于20136月荣获遵义县人民政府文艺奖--文艺成果贡献奖。201412月,《遵义民间禁忌》荣获遵义市曲艺家协会“特别贡献奖”。201711月,遵义市委宣传部推荐钟金万担任电影《天渠》的“民俗指导”。201911月遵义市委宣传部将《守望遵义·老钟说方言》5分钟视频推送国家“10+1”主流媒体,引起强烈反响,其中人民日报的视频标题最为醒目:遵义方言字,你会写几个?

202310月中等城市核心时政期刊《遵义》在“文化”栏目《说黔》中连载钟金万关于遵义方言的系列文章,现已刊登了3期。这是以政府行为对钟金万几十年来研究遵义方言的认可,也是向全国人民推介遵义的历史文化。

什么是遵义的名片,遵义方言就是最靓丽的名片。这也是钟金万收集、整理、诠释遵义方言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基本动力。

2008年,《遵义县方言》出版后,遵义市曲艺家协会把它作为礼物送给2009年度贵州省曲艺家协会在贵阳举办的曲艺培训班的老师和学员,深受好评。四川散打评书专家李伯清老师说:我原以为遵义四川是一家,没想到遵义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言子,受益匪浅哪。遵义市曲艺家协会原主席王永康老先生说:《遵义县方言》虽好,却只是遵义市的一部分。如果能编写出一本《遵义方言诠注》,那才是功德无量呢!

《遵义常用方言》一书。是钟金万32年来搜集诠释遵义方言的主要成果,也是老少皆宜的一本方言词典,更是遵义人的乡愁记忆。201711月,在以黄大发带领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村民兴修“大发渠”为故事情节的电影《天渠》,时代楷模黄大发的扮演者郑强先生评价说:《遵义常用方言》是外地人了解遵义的窗口,是读懂遵义人心声的词典,是入乡随俗的向导。遵义历史文化耆宿曾祥铣、遵义本土著名诗人李发模、遵义红色文化首席专家黄先荣等名家更是对《遵义常用方言》爱不释手、赞口连连。他们说“遵义方言”既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又是方言土语的结晶,更是风土人情的浓缩。

遵义方言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资源。如何把这一文化资源转化为推动遵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资源,使它的作用和意义更加积极深远,更加生机勃勃,是钟金万目前正在追溯的“这些方言土语是怎么来到黔北,怎么在遵义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乃至成为参天大树”的研究方向。这些“需要知其然,更需要知其所以然”的问题,钟金万已经把注意力投入到研究遵义方言的另外一个课题——方言字的词源问题上来了。

如果说钟金万搜集遵义方言的第一步是为了强化自己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与交流,那么第二步就是告诉人们,遵义人的第一母语是既形象又生动的遵义方言,第三步则是打开通向古代汉语的通道,因为遵义方言的字词很多都是现代汉语的古音古义。比如“虹”,普通话有“jiàng”的读音,遵义方言却读“gàng”。类似的字还有很多,如“豇豆”的“豇”在遵义方言里读“gāng”,“窖酒”的“窖”在遵义方言里读“gào”,等等。他坚信,遵义方言里有很多普通话的古音古义,目前他正在搜寻资料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比如遵义人习惯用于调侃的方言"先人板板”来说“老祖宗”,其实这条方言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有了。《诗经》中有首诗叫《大雅》:“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在遵义方言中,一直称老祖宗为“先人”或“先人板板”。目前,他对遵义方言的八大特征已经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一是古音古义字多,二是儿化音多,三是缩略词多,四是镶嵌词多,五是变音(讹音)字多,六是合音(连音)字多,七是俗称字多,八是连及词多。这些总结既是他近40年来对遵义历史文化孜孜以求的深情与厚意,更是他近40年来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初心与使命。

当年出差广州时,对这座大城市无论官方还是民间,普通话与粤语共存的现象曾让我有过短暂的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如今因为知道了钟金万对遵义方言孜孜以求的探索与研究,又突然从我的意识里溜了出来。粤语作为广东地方方言的保留,一定是为众多早年从广东走出去的华侨保留的一份熟悉的乡音,保留的一份足以温暖他们情怀的乡愁,保留的一份难以割舍的关于根脉的传说。

总之,方言连接着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历史文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431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