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着力侗民俗开发。开发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侗族节日民俗资源。每年要组织几次上档次、有影响的大型侗民俗活动,如:中国靖州杨梅节、岩脚侗寨琵琶节、沙坝芦笙节等,吸引游客源源不断地前来靖州领略侗民俗风情。开发侗族建筑民俗资源。侗族风雨楼、鼓楼、寨门等侗民俗建筑,倍受旅客青睐,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要大力加以保护,新建的要体现侗民俗风格。开发侗文艺民俗资源。靖州侗族芦笙舞、坡会舞、跺毽舞等,很有民俗特色。要大力培养侗民歌歌手、侗舞蹈艺人,把侗民歌制成磁带和影碟,把舞蹈制成光盘,向游人“兜售”。要增强游客的参与性和娱乐性,使侗民俗文艺走向市场、走向世界。开发侗服饰民俗资源。适当吸收现代文化的优点,以提高侗服装的审美、观赏、收藏价值。同时,要开发侗族“款”民俗、侗饮食民俗等民俗旅游资源,尽快建立靖州侗民俗博物馆(靖州侗文化博物馆)。
六是做大侗民俗文化产业。开发侗民俗工艺产品。靖州侗族民间工艺品有侗锦、侗布、侗帕、侗烟杆、侗笔筒、侗梳、芦笙等,要提高侗工艺品的设计、生产、包装水平,将其民俗性、实用性、商品性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产品的使用、美学、展藏等价值和创汇水平,发挥产品的经济效益。开发侗饮食民俗文化产业。要用“市场眼光”认真研究侗民俗食谱。开发以“酸”为特点的食用系列产品,使靖州侗族的“酸食”走出侗家,走向世界。靖州侗族“干肉”(腊肉)、“干鱼”、“干鸡”、“干鸭”香味可口,要面向市场,大力开发。开发侗民俗风味小吃,如油茶、甜酒、糯米粽粑、甜藤粑、霉豆腐等。开发侗服饰、文艺民俗产业。即开发侗布、侗服、侗戏、侗画等民俗文化产业。开发靖州“四大特产”。这“四大特产”为木洞杨梅、八龙板粟、雕花蜜饯、靖州茯苓茶,可把它们作为靖州侗民俗旅游食品的四大品牌来开发、经营。七是引导特色侗民俗发展。靖州区域侗文化特色民俗丰富多彩,是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要高度重视靖州区域侗文化特色民俗发展,如吃黑米饭民俗、做油茶民俗、做甜酒民俗、做泡茶民俗、做霉豆腐民俗、打甜藤粑民俗、打草鞋民俗、实木甑子烧酒民俗、扎草标民俗、杀年猪民俗等,丰富侗文化旅游内容。八是走侗文化旅游共赢之路。发展靖州侗文化旅游,靖州要面朝大海,胸怀世界,借船出海,高度开放、包容、合作,坚持走合作共赢之路。与周边地区合作。靖州周边的肇兴侗寨、皇都侗寨等侗文化景区景点很有影响。靖州要积极与这些景区景点联络、衔接,与其相关的旅游公司、旅行社联络、衔接,与其景区景点所在地的政府联络、衔接,通过政府间沟通、衔接、“谈判”、合作等方式,靖州与这些景区景点可以合作,可以把这些景区景点的游客引到靖州,使游客“互通”,取得合作共赢的效果。
四、打造中国太阳岛和“洪靖古城”
一是打造中国太阳岛。首先,打响名字。位于靖州太阳坪的“太阳岛”就叫“中国太阳岛”。“中国太阳岛”这个名称很吸引人,因为“太阳” 除了有“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和会发光的天体,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系质量的99.86%都集中在太阳。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运行。”的含义外,还有阳光、 向上、明亮、光明、照耀、大、热、中心、美好、完美、廉洁、伟大、伟人、炎帝等含义(注:这里都是引申义),“太阳”的引申义都是褒义词。人(包括游客)喜欢褒义词,爱褒义词。其次,提升规划。规划要大气要有档次,要有“旅游性”、“地域性”、 “文化性”、“可行性”。其三,做好“炎帝”文章。“会同连山是炎帝故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连山与太阳坪相连(含太阳岛),加上有靖州“太阳坪”这一千古地名,所以中国太阳岛开发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要深挖中国太阳岛上的炎帝文化因子,做好“炎帝”这篇大文章。其四,提升“百果园”。 中国太阳岛上“百果园”已初具规模,当务之急是增加果树的种类和数量,使岛上一年四季都有果实(含水果),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百果园”。 其五,“三岛合一”。打造中国太阳岛成为生态岛、文化岛、旅游岛“三岛合一”之岛,成为飞山文化旅游精品景区之一。让旅游岛插上文化、生态的翅膀。二是打造 “洪靖古城”。结合飞山文化旅游开发,利用资源“互补原则”,做好“飞山文化区域”相关文化旅游工作:着眼前瞻,重于战略。将洪江古商城与靖州渠阳古城连成一体,有机地形成“洪靖古城”这一旅游产品后,在保护上:让其更古,让其更商。在开发上:着眼旅游战略,让她走向世界。加强领导,统一规划。成立高规格的 “洪靖古城”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由省、市领导兼任领导小组正、副组长。聘请高资质、高水平的旅游规划机构高标准做好“洪靖古城”旅游规划,用旅游规划来引领“洪靖古城”保护、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改善坏境,提升档次。开通“靖州—洪江区”的旅游快吧,并不断增加班次。分别在靖州县和洪江区修建五星级旅游宾馆至少一个,提升旅游接待能力。通过着眼前瞻,重于战略;加强领导,统一规划;改善坏境,提升档次等举措,使“洪靖古城”成为飞山文化旅游的“大观园”。
相关新闻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