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人,可以平凡,但决不能平庸。雷锋就是一个在平凡中见伟大的战士,他的精神像灯塔一样永远照耀、教育着人民军队的战士。
1979年4月,廖廷凯一心牵挂着连队,多次要求出院,医生只得开出“伤未愈,需要休息”的条子交给他,一再叮嘱要注意休息。廖廷凯带着还没痊愈的伤腿,柱着拐杖,一瘸一拐地回到了连队。这时,正遇上部队评功、评残、老兵退伍等项工作,廖廷凯也在评残之列。按他的残疾情况,完全可以评二等乙级,最后评的是三等甲级,而连队受伤归队应评残的战友不少,大家对评残等级意见较大,他就以自身的实际给战士们交流沟通,平息了战士们的情绪。此时,新任的指导员、连长对连队不熟悉,战士想法多,工作有难度,他二话不说,当起了连队的顾问,帮助做战士们的思想工作,他拖着伤腿,一个个地找思想有疙瘩的战士谈心交心,化解矛盾,在他的无私支持下,连队战士的情绪很快得到缓解。评功、评残、退伍一系列工作顺利推进,指战员们都说:廖廷凯老指导员心地无私天地宽,真是个好顾问。成都军区《战旗报》记者采访了“钢八连”,刊登了《新班子的好顾问》,再一次肯定了廖廷凯的精神。
廖廷凯的伤刚好,就参加了全军组织的英模宣讲活动,他在昆明、成都、重庆、内江、宜宾等地宣讲近百场,“钢八连”的事迹很快在昆明、成都军区传开。宣讲结束后,他又奉命到文工队当教导员。
文工队不是军事单位,与他过去10多年从事的军事训练、管理工作完全是两码事。去前师首长告诉他,文工队思想很乱,你去的任务就是要改变文工队。当兵十多年一直都是在连队做军事政工工作,文艺、文学一点不懂,他心里很不踏实,但师政委给他亲自谈话,鼓励他:凭你的品德、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一定能干好。
廖廷凯又打起背包到了文工队。这就是一块砖的精神,党员就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关键是廖廷凯还不仅仅是一块砖,他还有一股拼劲,雷锋式的螺丝钉精神。他说,雷锋就是我的榜样,无论到哪里,都必需发光发热,都必须干出点名堂来。
论知识、论文凭、论爱好,他没有半点可以到文工队工作的资格。但廖廷凯是经过部队培养、锤炼过的政工干部,就像矿石一样,放进高温炉里融炼出来,就是一块好钢铁。既然接受了任务,他就一定要把事做好。
先调查研究摸清底数,这是他工作的主要方法。经过短时间的摸底,他就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文工队长期纪律太松驰,生活太随便,思想政治工作没有跟上,专业训练没有目标。要改变文工队,必须从强化纪律,严格管理,落实部队条令入手,把创作、专业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抓好创作队伍建设,拿出作品,用成绩说话。
于是,廖廷凯一头扎在业务工作之中,与领导班子共同研究管理措施,与男女战士谈心交朋友,与创作人员讲创作的重要性,紧紧依靠骨干力量研究创作思路。很快就理顺了工作关系,打开了工作局面,激发了创作人员、表演人员的激情。排练中,他亲自到场担任舞台监督,搞后勤服务,与队员们打成一片,用实际行动带动队员投入到火热的专业训练之中。当年,队里花了半年时间创作了七个节目参加全军调演,均获创作、表演双奖,一下子提升了文工队的声誉。载誉归来时,军、师首长亲自到车站迎接,并明确在四川、重庆地区各部队和大型企业巡回演出30多场。所到之处,掌声一片,搏得军地双方的一致好评。
1982年底,廖廷凯因腿伤不能再留在部队工作,结束了18年的部队生涯,脱下难舍的军装,回到了地方。
◎退伍不褪色,伤残志愈坚
脱下军装的那一刻,几多依恋,几多不舍涌上心头。是军营锻造了战士坚强的体魄,崇高的信仰,坚定的意志,为战士扣牢人生第一颗纽扣,确立了人生的正确坐标。
廖廷凯说:“离开军营,确实很伤感,你们看到的战友离别相拥而泣的影视画面是真实的,脱下军装真的很依恋。”停了停,廖廷凯老兵继续说:“生死战友情,比什么都珍贵。而军营给予的正确的世界观对我一生影响极其深远,不为名利而争,不被浮云遮望眼,不被世俗所裹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任何纷纷扰扰,总能从容面对。”廖老兵的这番话,对我心灵的冲击、教育很大。这也许就是融入军人骨髓深处的那份忠贞与执着吧!难怪廖廷凯回到地方工作20多年,一直得到单位员工的高度认可,直到74岁还高票当选留任公司监事会主席。
1983年,廖廷凯转业回到阔别18年的家乡——遵义。
因是干部,又是二等功臣,他分配到当时比较好的单位,遵义地区烟酒糖公司。
但是,没有想到,就在这一年,烟草成立专卖机构,烟草业务分离出去,只剩下糖酒业务。而糖酒业务量并不大,全年利税总额只有20多万,要养活公司几百号人,难度可想而知,公司员工也因此出现焦虑情绪。可就在这个时候,上级任命他为经理,廖廷凯一下子就被推到十字路口,站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之上。员工们听说来了一位兵哥哥当领导,大家议论纷纷:“看一个外行来怎么领导内行,咱们拭目以待。”
作为退役军人,骨子里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廖廷凯说,“既然领导上交了这副担子给我,我就要想尽千方百计把工作做好,尽心尽力了如果都没有效果,那我也有一个明确的交代。”他相信,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因此,廖廷凯坚信用他在部队磨练出来的意志,完全可以战胜当前的困难。
廖廷凯一到位,就在心里一再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盲动,摸清底数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计划和措施,经过细致的走访调查,他紧密团结一班人为糖酒公司绘制了一幅蓝图:一是强化思想,整顿纪律,以制度管人,练好内功;二是通过细致考核调整人事,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出来挑担子;三是创造优化人才结构的条件,单位出钱让员工上电大、上中专,分期分批参加全国厂长经理企业管理学习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理论素养和决策、营销能力;四是抓效益,建设一支精悍的营销队伍和管理队伍,对外树立好形象,最大限度减小开支,节约成本,开源节流,实现效益最大化。廖廷凯本人首先带头参加全国厂长经理企业管理培训,并以优异成绩获得结业证,1988年先后在《贵州经济报》《城镇金融》刊物上发表《论酒类包装装璜的问题》《红花还需绿叶配》两篇专业性论文,凭借理论实力破格评为“经济师”职称。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