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寻迹平滩 探源孝德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赤水 汪洪林    阅读次数:8897    发布时间:2025-04-03

 

在平滩村,孝亲敬老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一种融入生活点滴的习惯。春节,在外打拼的游子无论多远都会归来,与家人团聚。亲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年的喜怒哀乐,倾听着父母的教诲,感受着家庭的温暖。这种家庭成员间的交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充满了温馨,是平滩村孝德文化的生动体现。

新春佳节,走亲访友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平滩村,传统礼仪被严格遵守。长辈介绍亲戚辈分,主人家热情地拿出茶点招待客人,就餐时按辈分安排座次,餐后还会端来漱口水。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传递着尊重与教养。孩子们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从小就懂得了老幼尊卑、待人接物的道理。这种言传身教,让德孝文化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平滩人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礼轻情义重、有事互相帮”。平滩还有一个温暖的传统,凡有婚丧嫁娶、红白喜事,邻里都会互相帮忙。文化人在典礼上吟诗作对,笙箫歌舞,为生活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在这里,诗词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生活的一部分。平滩人自幼接受诗书文化的熏陶,许多人都能即兴赋诗,既用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也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教育身边的人和年青一代。为讴歌古韵平滩的文化传承,平滩乡贤冯健先生做了大量工作,搜集整理平滩村民创作诗词歌赋200余篇,发表在北京《百年强国梦》宣传平台,又创作十余篇平滩村民践行德孝传统美德的故事在《百年强国梦》发表,让平滩村这个隐藏深山的村落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在参观采访的过程中,平滩村新老支书不仅详细介绍了牌楼和碑刻的内容,还生动地讲述了背后的忠孝故事和历史典故。从古有“孔融让梨”“”岳母刺字”、花木兰“替父从军”;到今有平滩村的“带爹出嫁”“长嫂如母”“最美婆婆”“孙媳暖脚”“孝悌之家”, 彰显出平滩人民淳朴善良、德懿双修的精神风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他们的故事平凡而伟大、朴实而高尚。德孝文化是家族文化、家教、家规、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建设的重要内容。平滩村的这些平凡中的不平凡故事,使大家深受教育启发。

采风团的成员们聆听着每一个故事,都认真做好笔记,用手机、相机记录下这些珍贵的瞬间。在入户采访活动中,通过与穆昌奎、冯昌文和李正富、廖英儒夫妇等德孝典型人物的深入交流,挖掘更多与忠孝文化相关民间故事和素材,深感平滩村民风淳朴与忠孝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中间每一个动人的故事,每一个村民的笑容,每一处漂亮的建筑,每一道靓丽的风景都成为大家构思散文、诗词、歌赋、楹联,书画、摄影作品的灵感源泉。

采风团成员入户调研采访平滩村党支部书记穆昌奎的先进事迹

这次采风活动,不仅让采风团每一位成员深刻感受到了平滩村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成果,更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灵感和创作热情。出口成章、倚马千言。许多老师有感而发,即时吟诗作对(赋),对平滩德孝文化赞赏有佳。采风群瞬间火爆刷屏。单是诗联就有:袁莉《鹧鸪天·孝竹》《竹都孝德文化诗二首》《赤水竹都孝德文化对联》、胡才明《“探寻竹都文明·传承孝德文化”采风记》、王昌宇《平滩赞(新韵)》、周成西《游览白云乡抒怀》、汪洪林《赞平滩》《平滩村的变迁》《赞赤水文联平滩村采风活动》、邹昌佺《平滩村孝德文化采风感怀》、佘思良《咏白云乡孝德文化》《平滩赋》、张自力《白云乡平滩篇(叙事抒情古风)》、穆同贵《赞市文联探寻竹都文明》、高文旗《平滩村传承孝文化所感》、王禹桥《赞赤诗联赴白云采风》等等。现场挥豪沷墨,题词作画,拍照留史的就有王昌乾、袁必茂、何春联、佘思良、雍平、陈怀德、高文旗、张自力、王昌宇、穆同贵、余世泓、 袁莉、袁必为、刘娇、张鹂、袁婷婷、周兴隆等众多老师,其他不再一一叙述。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此次采风活动为契机,深入挖掘平滩村的历史文化,从中创作出更多好的作品,为赤水这个国家文明城市增添新内涵,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离开平滩村时,采风团成员的心中满是感动与收获。平滩村的孝德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力量,一种让人与人之间更加温暖、社会更加和谐的力量。我们相信,通过这次的采风创作,平滩村的故事和孝德文化将会被更多人知晓,并得到杜会的广泛认可、推崇,这份珍贵的赤水乡土文化遗产也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采风团结束采访之际,谨以此诗祝愿平滩村明天更美好, 村民生活幸福美满:

平滩村里景如霞,孝悌朋侪共一家。

敬老尊贤扬古德,崇文尚礼续新花。

儿孙绕膝欢声起,邻里相亲笑语哗。

此地文明传万古,和谐美景胜天涯。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7940251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