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党的领导干部就应当敢于担当,敢为人先,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况顺航市长是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11日凌晨8点,天依然下着大暴雨,官渡镇街道横七竖八,随时可看见生活用品杂乱无章,受灾现场砖、瓦堆积如山,桷板、檩子东倒西歪,留给人的印象是一片废墟,荒凉。况顺航市长和市委书记张集智一行徒步操近路赶往长期灾区,当他们又得知无人员伤亡,况顺航与党委书记袁本涛交换灾情后反复强调,要安置好受灾的群众,保证让每一位村民都有饭吃,有房子住,有衣穿。当他和张集智书记看到在安置点在多日过度劳累后在睡梦中熟睡的老人、孩子、妇女们再也不会再受到洪灾的威胁时,一阵阵多日久违的欣慰潜滋暗长,涌上了他们的心头,终于脸上露出了笑容。
36个小时坚守指挥抗洪救灾一线,这就是市委、政府领导率先垂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真实写照。
三、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
然而,赤水官渡和石堡的官石路因为洪水的冲刷出现了大面积的塌方、踏陷、厚厚的泥沙、淤泥完全将道路隔断,这时,市交通局局长张军一行徒步到石堡察看灾情,马上组织队伍风雨兼程,艰苦奋战清挖土石方,就在晚上6点,官石路终于打通,同时也就在当晚8点,官渡、长沙的救援通道也打通了。
与此同时,张集智书记闻汛主要干线的公路已经顺利打通,救助物资和后勤保障工作已经能同步进行,他带领干部们往返于各镇之间,亲自指挥,鼓励干部、群众发扬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积极开展清淤自救。晚上11点半,灾区的现场依然有干部群众们挥汗如雨的身影,而张集智书记又是一个不眠之夜。
由于地处高山地带的东部片区是丛林地带,山高路险,暴雨的冲刷,大量的泥沙顺着山洪涌入河中,街道上,洪水虽然已经退去,但稠稠的淤泥填满了灾区倒塌或没有倒塌的居民、村民们的房屋、街道。杂草、枯枝、树叶、生活用品等这些杂物填满了灾区的各个角落。
显然,清淤的工作量十分繁重,有的地方厚达2米、1米,而最紧迫的工作任务就是安置群众,市委副书记朱新宇,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谭海,市委常委马华、潘代勤、政法委书记李堂、人武部部长王开现等市领导他们第一时间奔赴受灾的乡镇,这些领导们各司其职,甚感重任在肩,面对党和人民的重托,他们是受灾群众们的主心骨、先锋队的模范和楷模,朱新宇指挥长沙、谭海驻官渡,李堂驻长期,王开现驻石堡,一切一切的灾后重建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命令所到之处,只见灾区现场的每一个地方,甚至每一寸土地都是人声鼎沸,在长沙、长期、官渡、石堡都有身着迷彩服,穿着长筒靴的干部和应急分队的身影,有的群众甚至光着膀子干,大家你追我赶地挥动着铁锹,市住建局艾吉星局长指挥城管局和建筑施工企业的各路施工队伍在灾区奋战,他自己也身先士卒抬着水枪冲刷着淤泥,为施工企业业主们树立了榜样。
轰隆隆的铲车、挖掘机、运输车辆这些大型的机械设备开进了灾区现场,清淤工作在市委调集的大量人力、物力中顺利进行,各乡镇党政干部,群众都积极开展灾后重建和生产自救的工作,他们有的清除自己屋内厚厚的淤泥,清理、清洗自己被洪水淹没后的家具……
然而,在灾区的日日夜夜,灾区干部们坚守工作岗位,夜以继日地开展安置群众的工作,清淤、协调、组织、指挥、他们挥汗如雨,浑身上下溅满了泥浆,有的干部们身上分不清哪是汗水?雨水?长时间的超负荷的劳动和工作强度,每天工作时间已超过12个小时。
在“8·11”抗洪救险这场声势浩大的战斗中,涌现出许许多多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的故事。民间英雄何维,他急中生智,在村民家中用棺木救起4人。8月11日凌晨6点多种,长期集镇已是一片汪洋,他凭着自己水性的好功夫,他在水面四处寻找尚未及时转移的群众。
正在他搜寻的过程中,远处突然一声,“兄弟,你快来救救我”的请求声由远而近,他闻讯后看见一人在洪水中急切呼救,他见状就奋不顾身地游了过去,只见街坊的李少强抓住一棵人行道的树杆在水中等待有人救援,何维见状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奋力向前游去,由于河水流速太快,他试着游了几米带着李少强不行,依然又将李少强放回原处,并一再叮嘱他要紧紧抓住树干,说:“我想办法马上来救你,你要坚持住”。
怎么救?一片汪洋的地方,何维在河面上搜寻着,想着,突然,他眼前一亮,看见袁贵林家二楼楼梯口存放着棺木,情急之中,何维眼睛一亮,我何不用这棺木救人?主意打定后的他不用分说地挥动着手臂向前游去,把棺木拖进水里,用脚将棺底踢掉,拖回树下,将李少强放进棺木框里,扶着棺木边在水中游着,一边推着棺木框向水浅的安全地带游去。同一天早上,何维又在金田角旅游度假区项目部3位工人的帮助下,在水中何维用同样的方式用棺木又救出了3人。
“兄弟,你的救命之恩,我定终身不忘,感谢你给了我的第二次生命,没有你们,我就死了……”
阳光想渗透所有的语言,灾区把英雄的故事传说。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省青年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