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西江,西江(外二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黄旭    阅读次数:7831    发布时间:2013-09-28

朋友,如果你一直都在路上,那就请到贵州西江千户苗寨来,因为这里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在产生故事和传奇的地方!告诉你:选择西江,是一种睿智;放弃西江,是一种遗憾。
  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美丽真的不只是传说!西江,以美丽回答一切的地方!
  ——题记
  

与西江有关

 

那一场惊魂的涿鹿,历经七十一战的惨烈与阵痛,才分出了胜负。于是,一个定律就此诞生:胜者王,败者寇。
  胜负分晓之后,象征智慧的苍颉,再也不敢轻视黄帝的意愿——除了竭尽能事的贬斥,他硬是没有给这个顽强的民族留下一个可以记录一切的文字。从此,一个叫蚩尤名字与部落,就被历史打上了失败与苦难的烙印。于是,迁徙,迁徙,再迁徙,就成了这个民族最无奈的选择。然而,正是这样不断的迁徙,才让这个美丽而神秘的乡村在贵州雷山的西江成为世界的唯一。
  面对西江今日的繁华,我无法猜想她的过去,更是无法去攥动历史的缰绳,只得竭尽能事地在想象中翘望着那匹曾经驮载蚩尤纵横天下的慓悍的战马……
  翻开西江的历史,我听到了万能的上帝连声叹息。在那个鲜血遍地积满尸体的蛮荒时代,有谁能够阻止一场场冰冷的杀戮与野性的滋长?
  战马在长啸中悲鸣,一出出悲壮的历史就此落幕,至今我仍然分辨不清这个独特的民族的渊源与界线。
  从此,一个个美丽的传说,就在华夏大地上诞生,并在时间的缝隙里用不同的版本流行着,或被记起,或被扭曲,或被遗忘。只有那首神圣的《枫树歌》,依旧在苗家山寨中孜孜不倦地流淌,依旧在苗家儿女的世代更迭中被千古传唱。他们说:无需文字,只要记住了这棵枫树,就记住了这个民族的历史!
  在我看来,一场战争完全可以改变一段历史的走向,所以,是非成败善恶正邪是没有界定的。只要一息尚存,屈辱的迁移,罪恶的流放,胜利的淡定,成功的骄横,都会在时间的边缘里走向另一个明媚的春天。
  时间在考验着一切。历史经过千年的蒸馏与沉淀,就不该再有忿恨的印痕,更不该再有仇恨的火焰。因为,现代的繁荣和各民族的大融合,已经不再需要诉苦的兴致和抱怨的理由了。毕竟,历史已经成为了过往的云烟!
  让时间淡忘一切忧伤的记忆,让美丽催生一切澄明的和谐。听,苗家酒歌唱起来了,苗家芦笙吹起来了;看,苗家的舞蹈跳起来了,美丽的苗家阿姐阿妹,早已把牛角美酒送到了尊贵的客人嘴边……
  忘记该忘记的,隐藏该隐藏的,记起该记起的,展开你的笑容,尽情地享受眼前的一切吧。
  朋友,无论尺咫与天涯,我都会在美丽神秘的西江等你!不要忘记,那里是东经一百零八度十分与北纬二十六三十分交会处。
  

西江,想念余秋雨

 

一番激战之后,蚩尤死了。于是,一个民族就不停地流浪,流浪,流浪……
  我不想回味那场战争的味道,也无须评价历史的功过与是非。来到西江,我真的很想念一个人——文化学者余秋雨。
  以美丽回答一切,这是一个伟大的文化学者和作家对西江最睿智的点评。
  无疑,神秘的西江,因为美丽而得到了余秋雨的青睐与偏爱;美丽的西江,又因为余秋雨的到来而显得更加神秘与迷人。在西江,余秋雨先生是幸福的;余秋雨先生的到来,西江又是幸运的。一场黔东南对话,就诞生了一条余秋雨线路的旅游标志性黄金路线,于是,被封锁了千年的西江小镇,就此名扬四海,日进斗金,成为富甲一方的旅游圣地。可见,文化对旅游的冲击与振动,文人效应对游客的引导与影响,绝对不可小觑。从旅游发展的战略高度来看,文化和旅游的碰撞或许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在西江,博学多才的秋雨先生用深邃的眼光和专业独特的视角,很好地禅释了西江的神秘与美丽。走南闯北,大城小镇,秋雨先生的足迹所到之处,都在他的作品里长篇大论地把历史与现状结合得天衣无缝,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西江,秋雨先生是否有所保留。何也?我猜想应该存在以下几种可能:或许是西江的现状太过原始与古朴,或许是西江的历史太过神秘与模糊,或许是西江的场面太过玄妙与震撼。的确,在极少有可供参考与借鉴的文物和历史记载下,西江苗寨这颗活化石还有许多未解之迷需要时间去破译,估计先生也是有所顾虑,才不莽然定论的。虽然先生在西江留下的东西很少很少,但却显得弥足珍贵。寥寥数语,就让助推西江发展的正能量在此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余秋雨先生对西江的解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决定了今后西江发展的方向。
  在蜂拥而来的旅人中,除了余秋雨先生,我似乎很少看到理性的旅者。一路走来,满眼尽是行摄匆匆之人,扶老携幼,手捧情侣,呼朋引伴,让西江成为背景,让各种姿势成为风景。于是,就满意而归!
  来到西江的我,与余秋雨先生相比,固然是渺小的。但是,在西江,我敢肯定我比余秋雨先生会更自在一点。因为先生走到哪都会成为别人的风景,而我,却可以自由自在地在西江欣赏我心中的风景。
  在西江,我真的很想念余秋雨。
  

西江,西江

 

昨天下午还是艳阳高照的西江,今天凌晨就下起了绵绵小雨。无下不清明啊,我真的很佩服先人们的智慧。清晨,当游客和整个苗乡都还沉浸在昨夜欢歌之中的时候,我就独自出门,淋着清明的小雨在苗疆圣地里转悠,希望能够寻找到我想要的意境。
  来到西江,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能够在两天的行程中享受到两种不同的西江,这绝对是上帝对我的特殊眷顾。作为一个旅者,走走写写,行行摄摄,把心中的风景用自己另类的文字和图片展示出来,一向是我旅行的追求。无需多说,在众多的旅者之中,我在哪方面都不能谓之为优秀,但我却感觉很幸福,因为我的每一次旅行都会好运连连,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
  清晨的西江千户苗寨在小雨的清洗下显得朦朦胧胧,烟雾弥漫,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她的另类。即便气温较低,一些事物仍然在跟随着季节的变化渐入佳境。一大早,就有许多和我一样好奇的旅客撑着雨伞在西江苗寨的腹地里穿行。我不知道他们是否会和我一样在追寻着什么?即便是在清晨,各条巷子里到处都有人群在慢慢蠕动。现在的西江,有一个现状是不可否置的——这片宁静苗家仙境,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静谧了!
  在西江千户苗寨,美丽已经不足为奇了。这里的山水,花木,房屋,民族风情,苗家少女……每一个景致都仿若上天刻意为之,早已被贴上了美丽的标签,让人惊羡得很。或许,这就是余秋雨先生用美丽回答一切的真实感触吧。毫不夸张,西江的风景不但养眼,还能养心。来到神秘美丽的西江,无论你心情颓废到何种程度,只要用心去亲近自然,去亲近内心深处的风景,你就无法让自己不快乐。不言青山绿水的冠绝,不言历史渊源的奇趣,单就这里独特的民族风情,就会让你忘记一切世俗的烦恼和纷扰。无论是工作的压力,领导的误解,他人的诽谤,还是社会的不公,精神的颓废,朋友的遗弃……你都能一并放开,然后会毫无顾虑地把它抛到九霄云外。我认为,这个面积并不是太大的西江苗寨之所以时刻被人们谈起,让游客趋之若鹜,除了她抱朴守拙的魅力之外,大抵就是她内心深处蕴藏着那无数的诱惑和生机实在让人无法忘却。所以,来到西江,你不得不得用另类的眼光来打量她未知的神秘与深邃。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沉默之水远比浩渺烟波看起来更加胸有成竹道理吧!
  在西江千户苗寨,原生态的风景无处不在。鳞次栉比的苗家吊脚楼,记忆深处的历史传说,娇艳欲滴的苗家少女,姿态优美的风雨桥,别具一格的美人靠,让人垂涎三尺的长桌宴,韵味流淌的敬酒歌,童叟无欺的拦门牛角酒……每一个意象都叫人神魂颠倒。这些,都是繁华和热闹这两个词语无法真正诠释其内涵的。
  在这个清晨,晨光升起了薄雾,很快,整个西江就被置于一种特殊的氛围之中。此刻,我听到了清脆的鸟鸣和微风轻轻划过苗家吊脚楼上青瓦片的声音,这声音穿透了袅袅的炊烟和柔软如纱的薄雾,在整个西江上空缭绕。我站立在观景台上,欲言又止。虽然自己生活一个便捷的城市里,衣食无忧,出行不愁,偶尔可以灯红酒绿,偶然可以夜夜笙歌,但那绝对不是我心之所愿。遥望着自己俨然过半的人生,回想着自己整天被钢筋水泥包围,整天在汽车尾气里穿行,整天在尔虞我诈中生活,整天在假装不在乎中呼吸……身心有些疲惫的我应该如何跟随这鸟鸣逃离时间的无情追杀?只要自由和健康还在,只要能够把握住自己该有的幸福,我向来是不会刻意去追寻什么奢华享受的,也不喜欢把自己置于那种超越现实的虚幻之中,或许,这就是我自认为生活得很自在的原因吧!走自己的路,高傲地活着,不要用卑微的心态来乞求别人的怜悯和同情。
  在西江的这个清晨,我无意中看到了一只麻雀在被人无情地追赶,又无意中看到了一只锦鸡被人精心地捧在手上。于是,一个问题突然闪现在我的脑海:同为生灵,麻雀和锦鸡的存在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距和区别?后来,我就为自己的幼稚感到可笑,麻雀和锦鸡是不能混为一谈的,虽然锦鸡的叫声并不比麻雀动听,但这却是一个无须求证的问题。如果你想要更多的自由和洒脱,或许做一只不起眼的麻雀会更能够接近目标!告诫自己,不要用自然现象去与现实问题抗争,这种以现象与现状的碰撞,最终只能导致岁月的加速瓦解,让自己的心跳加速运转,于身心健康有百弊而无一利的!
  收回思绪,管他朱门是否依然若市,管他酒肉是否穿过腐烂的肠胃,还是安安静静地呼吸西江的清新空气吧!旅行,有时真的需要如此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以心观景,景则澄明;以眼观心,心则坦然。作为一个真正的旅者,风景或许都是外在的!心若在,景就在,唯其如此,内心的宁静才是纯正的宁静!
  于是,我按下快门,把心中的风景定格在记忆的胶片里,姑且算是给自己的这次旅行做一个合理的交代吧!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77722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