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一场急降的夜雨催落了几片枯叶,让原本还沉浸在夏天温暖的六枝矿区家属们感觉到了秋的凉意。更让人们感到寒意的,是经常在家属区出没、参加老年活动最积极、开朗大方的老蔡,过了这个夜,竟然撒手人寰,从此在人们眼前突然消失了。
几个戏称他为“老菜帮子”,经常和他在一起聊天、爬山、打扑克、散步的老伙伴,眼前再也没了老蔡高大的的身影,再也听不见他那浓重的山东口音、如洪钟般说话和爽朗的笑声,那种失落感不亚于失去了至亲。
他们中大都是1964年响应“三线建设”号召,第一批从祖国各地报名参加的人。那时他们还都是二、三十出头,满怀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决心干出一番事业的青壮年。
来的时候,他们中有的带着老婆孩子,有的在这里工作后回老家和自己恋爱多年的姑娘结的婚。当然,也有自己在工作中接触和有感情的姑娘结婚的。无论怎样,他们都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贵州这片曾经贫瘠的土地上,并且努力成长出了繁茂的枝叶。
他们曾经强忍离别之苦来到用他们当时在家信里形容的“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就是这么个一穷二白的地方,为了梦想,他们留下来了;他们曾强忍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一步步克服了来到异乡的种种不便,为了响应号召,留了下来;他们曾忍着家乡父母亲人永别时,自己无法尽孝、无法相送那剜心般的痛苦,为了祖国建设,留了下来;他们曾遗憾乡亲和儿时伙伴的红白事,家信来迟、交通不便,自己不能亲自到场等苦恼,为了国家事业,他们留了下来。
在七、八十年代,有些和老蔡他们同一趟火车来的人因眷恋故乡和亲人,找门路调回了老家。看着他们欢天喜地扛着曾经装着梦想来到这里的包裹回家乡,老蔡他们也心慌过,也想逃离这个吞噬过他几个伙伴生命的矿井。但又想,哪里黄土不埋人?既然响应号召来到了这里,就得干出个头尾来,否则不是自己的性格,无法向家乡人民交代,也对不起来时雄心勃勃的誓言。面对回乡的诱惑,人到中年的他和伙伴们再次咽下了苦涩的泪水,相约并肩战斗,不离开这个让自己挥洒了汗水和青春的异地他乡。
几十年来,无数次家乡那“鸡犬自南向北,门外春波涨绿”的生活画卷出现在他们那祖国正在强大的中国梦里。
谁也无法探幽和掘微他们离乡几十年的内心感受。能理解自己的,只有掌子面那并肩战斗过的、同生共死的兄弟。
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春去秋来,伴随着经济形势的转变和煤矿的兴衰,他们见证了国家的历史发展和不断壮大——来时的泥泞小路变成了现在的条条大路;来时的座座茅草房变成了现在的幢幢高楼;那端着包谷饭、打着赤脚的山村孩子现在都变成了时尚姑娘、小伙的父母。被改变的贫穷原貌,有他们这些来自祖国各地建设者们的艰辛付出。
时至至今,这些大西南的支援者们都到了古稀和杖朝之年。儿孙们大部分还选择了在这片父辈抛洒过青春和汗水的土地继续扎根。他们也就安心在这片不是故土的土地上颐享天年。
像老蔡这样,远离故乡,为这片土地献了青春献子孙的老人再也不愿意到其他任何地方,他们已经把自己的魂魄固定在了这里。住着刚来的时候单位分配的福利房,后来根据国家政策要求和自己工龄待遇,象征性地交付了购买资金,成了自己的住房。眼看和自己一起来工作退休后的老伙伴一个个离开这个世界,他们集体在附近购买了自己的“老屋”相约永远为伴,从此安心在这里养老。即使子女在外面再有出息、条件再好,他们也不愿意离开自己的伙伴以及这片自己付出青春热情和养活了自己儿孙的土地。
他们有自己的激情时代,年轻的时候没有特别的爱好,唯一的激情就是付诸给了煤矿事业;他们有自己喜欢看的书,一本翻烂了的繁体简装《三国演义》陪伴老蔡度过了五十个春秋;他们也有喜爱的流行歌曲,那是在知命之年听到青春儿女们唱的、最能表达心声的“故乡的云”;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五十年前的大姑娘小媳妇现在都成了老奶奶,除了带孙儿、买菜、做饭,就是聚在一起跳舞、扭秧歌。
他们在这里,进家享受天伦之乐,出门呼朋唤友、围坐谈家论国。为伙伴的事可以付出,也可以为出错一张扑克牌争论的面红耳赤。虽说乡音难改,但离乡多年,再加上平时交往的周围说话都是各个省的口音相互影响和改变着,时间一长,乡音中也夹杂着滑稽的南腔北调。
老年的他们就这样幸福地活的自在,活的真性,活的自我。
老蔡被大伙送上了山,住进了“老屋”。他其中一个远在外省工作多年的儿子是在他上山那天早上的头天晚上,也就是在老蔡去世的第二天才坐飞机赶到的,和老蔡曾经一样,没有来得及尽孝,却在最后的时刻送了终。当年的老蔡,是在父母去世第三天接到加急电报,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车赶去送终的。归天的父母都是足足等了他七天。他的儿子冥冥之中重演了他的历史,成了“少小离家为异客,老大归乡是陌人”的人。不知道老蔡离去后,他是否还愿意回到这个曾经生养过他的,不是祖籍的故土。他对煤矿印象最深刻的是,年少时一次矿井瓦斯爆炸,父亲舍身挽救了工友们的生命而被送往医院急救;最难忘的是,父亲起早贪黑,冒着生命危险工作,为兄弟姐妹们换来的一日三餐和学习用的纸墨笔砚;最感动的是,即将退休的父亲还在为考虑如何安全掘进而废寝忘食地钻研书本知识。
秋风瑟瑟,慢慢带走了几片枯黄的落叶。
老蔡没有落叶归根。他们那个年代的人,付出的是青春和生命,升华的是精神和灵魂。
【编者按】一曲为老蔡哀伤的挽歌,一段讴歌三线建设者的文字。这是作者在贵州作家网发的第一篇,希望接二连三……【编辑:高毕勇】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