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往事如烟难忘却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憨憨儿    阅读次数:5262    发布时间:2013-11-06


人到中年,最怀念的居然是农村老家那段艰难岁月。

在农村长到11岁,因为姐姐乖巧懂事,我整天就是吃了玩,玩了吃,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毛病。

最初的记忆是跟着妈妈看电影,当时哪个村子要放电影是特大喜讯。在大集体劳动的父母安排大点的孩子在家里淘米煮饭,他们一回家就赶紧炒菜吃饭,丢下碗就带着孩子跑四五里山路去看电影。一部《刘三姐》妈妈连看三场,背着妹妹,带着我和姐姐,站在借来的板凳上聚精会神地看。受妈妈的影响,成年后一看到电视上对黄婉秋的专访节目,我激动不已,就像见到了久未谋面的亲人。等到电影散场,已经八九点了,妹妹早就进入梦乡,我和姐姐也是哈欠连天,拖着疲乏的步子,听大人们讨论着电影情节往回赶。有月亮的时候还好,皎洁的月光照亮了回家的路。没有月光,我们几个人就着用一支手电筒,撞撞跌跌地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一进家门,妈妈把妹妹放到床上,我和姐姐困得也躺在床上睡着了。妈妈在后面收收洗洗,总是忙到半夜才休息,第二天一早就又要出工,幸亏妈妈年轻,身体扛得住。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看过的一部部影片:《天仙配》里的七仙女那么美丽,《牛郎织女》里的鹊桥相会那么浪漫,让我小小年纪就懂得拥有一份爱情的幸福;《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化蝶凄美动人,所以对《梁山伯与祝英台》钢琴协奏曲情有独钟,总是百听不厌,曲子里弥漫的忧伤让我回想起电影里的一幕一幕;《喜盈门》里的大嫂和婆家人经历了艰难的磨合期终于一家人相亲相爱,让我明白家和万事兴;《牧马人》里的丛珊是我最喜欢的演员;《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让我一睹影坛大姐刘晓庆的风采;《十天》这部反映小小少年机智勇敢的影片情节动人心弦,让我既紧张又兴奋;幽默风趣的《七品芝麻官》让我们开口大笑。《月亮湾的笑声》里爷爷心酸的笑让我理解了老百姓的艰辛。《大篷车》可能是我看的第一部译制片,漂亮的女主角让我们看呆了。每一部影片都老少皆宜,没有色情,没有暴力,那是一个美好纯真的年代。

我们一家六口人,婆婆年过花甲,妈妈既要照顾我们三姐妹,又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家务,挣不到多少工分,爸爸的工资不高,所以日子过得紧巴巴。也许是很少添置新衣服,姐姐一穿新衣服就高兴地跑到外面和同伴儿玩,享受享受大家羡慕的眼光。我呢,天生胆小害羞,在妈妈的强迫下勉强穿上新衣服,不敢出门,就闷在家里哪里都不去。有一次,妈妈给我买了一件12元的鲜红色上衣,早上,我在妈妈的督促下穿上新衣服,一出门就赶快换上我原来就藏在书包里的旧衣服,似乎这样才敢和老师同学见面。一直到妹妹发现我的小伎俩,给妈妈告密,我才不得不穿上新衣服到校。

爸爸算得上是饱学之士。从读私塾到最终成为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本科函授毕业生,前前后后大约持续了二十年的时间。加上他从教三十八年,书早已成为他的生活必需品。妈妈六六年毕业于兴山一中高中部,是有名的“老三届”。我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无疑是幸运的。因为我的父母双亲,从小就把我带进了书香世界,让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是一本本好书伴我成长,走过那一段段峥嵘岁月。

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我拥有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儿童画报——《小朋友》。是妈妈特意为我们三姐妹自费订阅的,时间大约是八十年代初。我们一家还生活在高岚小白果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当时,连邮递员都感到稀奇。他说,我工作几十年,这可是第一次经历农民为子女自费订阅杂志,您的女儿好福气!不足七岁的我也因此感无比的幸福和快乐。后来,妈又为我们订了《儿童时代》, 我就是从这本杂志的封面上认识国母——宋庆龄的。我的求学生涯,由此拉开了序幕。我的学前启蒙,就在一本本生动活泼的画报中,在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里开始了。和同龄人比起来,我拥有别样的丰富多彩的童年。书本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好奇,是快乐,是享受。感谢父母,是他们养成了我受用一生的个人爱好------与书为友。

大约在我六岁的时候,表舅因病卧床不起,姨外公心疼这个幺儿子躺在床上太寂寞,就给表舅买了满满一箱子连环画。听到这个消息,我马上赶到姨外婆家,缠着表舅要连环画看。多年后的今天,看的故事早已淡忘,但那种沉浸在故事里的感觉却记忆犹新,我忘记了身处何方,和书中人物同悲欢,共命运。合上书,小脑瓜里还在回想着书中的情景。

十岁那年,舅舅骑着自行车给我送来一套《民间文学》。在八十年代的农村,自行车是稀罕之物。姐姐和妹妹都缠着舅舅去骑自行车了,我抱着十二本崭新的书心花怒放,摸摸这本,翻翻那本,不知道看哪一本是好,这些动人的故事让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

后来,我们村还成立了兴山县第一家村级图书室,我在这里借阅了《红岩》、《青春之歌》等文学书籍。后来,我们一家迁走了,听婆婆讲,我们村还被县里认定为“读书村”,上了当时的《宜昌报》。

那时,我和姐姐还喜欢票包和手帕。我们村合作社小,很难买到票包。外婆家在宜兴公路边上,村里的合作社规模大些。我和姐姐把妈妈给的零花钱一分分地攒起来,一到合作社,就站在柜台边认真挑选五角钱一个的票包,好久好久,才选中一个,兴高采烈地往外婆家赶。妈妈嘲笑我们姐妹两个:“你们的票包里一分钱就没得,整天带着它干啥呢?”

手帕就是妈妈买咯,但是我有选择权。我挑选的总是一些花卉图案或者仕女图。记忆犹新的是一方浅蓝的手帕,图案是宝哥哥和林妹妹,听妈妈讲了越剧版的《红楼梦》,我才把这两个人物认清楚,没想到,后来我也成了红楼梦迷。

我家旁边就是乡政府,常常在礼堂里演出村里年轻人自编自演的文娱节目。依稀记得:最漂亮的英子姐姐和堂哥表演过一个反应农民发家致富后在上级领导面前“藏富装穷”的台词:“我们农村人,穿衣还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一到春节,最忙的是妈妈,洗洗刷刷,收收捡捡,所有的家务事都是她一个人做。爸爸呢,忙着给乡亲们写对联,而且只要妈打下手,裁纸,把裁好的红纸铺在大方桌上,爸爸写,妈负责纸张上下拖动,便于爸爸书写,爸爸妈妈配合默契,家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爸爸忙得开心,妈呢,忙结束了这头,又要忙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家务事。

记不清楚是哪年春节,爸爸特别高兴,家里每个门上都贴了对联。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堂屋正中挂中堂的两边,贴的是以妹妹“荷蓉”两个字起头的一副对联。妹妹这个幺姑娘是爸爸最疼爱的,堂屋大门上的对联里巧妙地镶嵌了爸爸妈妈的名字,写有我名字的对联贴在厨房门上,也许爸爸看我从小就笨手笨脚,担心我不能担负起贤妻良母这副重担,对联里寄托着父亲对我们三姐妹的期待和祝福。当时少不更事,对爸爸偏爱妹妹一直耿耿于怀,等到自己做了母亲,才明白“爷娘疼的长孙子,爹妈疼的断肠儿”是国人的传统,爸爸也不能免俗。妹妹三岁就跟着爸爸,自然是父女情深。

那时家家户户都困难,春节时大人给孩子们添置不起新衣服,没得压岁钱把,就买几袋饼干让孩子们分着吃,大一点的孩子自然是让着弟弟妹妹。我们家里,所有的饼干都是妹妹的,她手里拿一袋饼干,高兴了,随手给我两块。姐姐呢,从来不和妹妹争,我天生是个好吃佬,只要看到妹妹手里有零食,自然是想方设法骗一点儿来解解馋。

大年三十,头等大事是贴对联,一家人齐上场,爸爸爬上梯子负责粘贴,妈妈负责观察指挥,我和姐姐掌梯子。挑剔,爱训人是爸爸的一贯作风。对联贴得稍不如意,就把责任都推到妈妈身上,妈妈又得理不让人,吵吵闹闹让我很难过,就悄悄地躲到婆婆屋里,半天不出来。

好不容易把对联贴好了,妈和婆婆忙着准备团年饭,我们三姐妹跟着爸爸去给爷爷上坟。一路上,爸爸总是讲爷爷的故事,我总是在想:要是爸爸一直这么和蔼可亲该多好啊。

吃过团年饭,一家人围着火笼,听爸爸谈古论今。一时兴起,爸爸为妹妹赋诗一首: 


赞荷蓉小女儿


荷蓉出水一枝花,

无不夸说好娃娃。

妈妈用奶细细喂,

婆婆用水勤浇洒。                                  

两个姐姐亲亲叫,

更有爸爸乐哈哈。


荷蓉露头一枝花,

村村湾湾有人夸。

四岁未满学“请客”,

更拿锄头学种瓜。

猜拳、跳舞忙不赢,

吵吵闹闹都有她。


荷蓉好比一枝花。

层层花瓣放光华。

三岁不知歌咏事,

跟着姐姐咿咿呀。

读书识字更未学,

却也能读“e o a”。


荷蓉胜过一枝花,

心疼肚疼是爸爸。

在外工作回家少,

不时惦记这朵花。

但愿此花经风雨,

要做人间幸福花。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2495655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