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是村庄每日的常客,它走过的地方就是村庄的记忆。
春天,崖畔上第一枝迎春花金黄的瓣儿就是风吹开的。八百里秦川的麦子也是风吹绿的,那海一样的油菜花也是它吹黄的;五月的青杏被它吹成一树浓密的绿星星;满村的槐花被它吹得又白又甜。它把阳光吹得像蒿草一样稠密幸福。风又是很调皮的,在花香里和一群蜜蜂跳舞。去水井上老辘轳粗旧的绳子上爬,到三叔家几棵果树上去嗅挂满一树的梨儿桃儿。闻够了就把檐下的一桶清冽冽的水故意撩拔两下,闪道亮圈儿。一扭身到隔壁春梅家。她刚煮熟一锅粽子,喷香的味儿在风里张扬,惹得家家都端着碗或盆来了。春梅笑着招呼完乡亲们,抹一把汗坐上丈夫的小四轮上集卖粽去了。风一到春梅邻居三婆的门口就不走了。她是远近四五十里的喜人儿,走到哪里,那甜甜的嘴巴就把蜜一样的话儿传到哪儿。逢人就说“人要多说好话,多做好事,一辈子就好。”她会给娃儿剃头,挑头风治天花;会给大人刮痧去痛降火。手又巧,扎的花儿能飘香,绣的青蛙绸上叫,剪的窗花纸上飞。姑娘出嫁都要去她那儿卖几个花门帘,借她的善巧为来年生个胖娃娃。村里小娃带的帽圈,十有八九是她绣的。人都说这能带养娃儿,让娃儿福大命大,长大走四方。
仲夏,菜苗在雨中疯长。白菜翠生生,芫荽绿茵茵,茄子青油油,菜花圆嘟嘟,热萝卜红脖胀脸长得欢实。风一猛吹,河边苜蓿地便花儿一片紫。惹得村里一棵棵楸树,急乎乎开了花,满树爆满满的大白花,一簇一簇粉香甜润。听,黄瓜地架杆上不知谁家挂了一身蓑衣,被几只鸟啄得嗦嗦响。芹菜地里的小伙和豇豆地的女娃不知为啥笑得脆亮。搅得远处摘南瓜的男女都斜睨了眼,嘴角笑出一道弯。
风让世界不敢轻视它,它把老屋墙的青砖吹老了,长满青苔;把乡村秀发的女子,从年少的锅屋台边,慢慢吹成手牵孙女的婆婆。风能把一切吹老,而它不会老。风累了,会躲在庄稼后面喘一口气。像村东六爷一辈子忙在土里,累了,就躲在老屋山墙边歇一歇,默默蹲着装一锅吃了一辈子的烟草叶,对着那棵比它还老的榆树猛咳。旁边的老牛一边在树桩上搽痒,一边听它耳边的风说话,和着六爷吧哒吧哒的抽烟声,静静地回嚼青草的味道。
有时风在水塘打个旋,顺手捋一把树叶扔到水面,把垂钓的孩子快上钩的鱼儿吓跑,孩子嘟嘟囔囔生气了。风就在孩子额上亲一口,肆意地在他胳肢窝挠几下,孩子就扑哧笑了。风一弯就上了铆儿爷屋顶。铆儿爷怅然地坐在青石门墩上,给他唯一的伴儿小花狗嚼馍团儿,软软地喂到花狗嘴里。儿了和媳妇带着孙子去外地打工,不常回家。他家有两片地荒了,去田里的路也荒了。每当风吹到这样的人家就收住喉咙不作声,静静守一阵。风,也懂这人世的无常和苦。
风在庄稼地拍打庄稼,哗啦啦地响。玩久了,闷了就跑到翠姐开的小店听一圈人下棋争吵;去喜来的理发店抖一抖脚,故意把人家扫在门前的头发吹乱。然后得意地到一片野草或落叶上去散步。如果落在赶忙走路的人鞋帮上,就跟到人家牛槽,猪圈,鸡窝,鸭架。藏到人家葡萄架上,把一串串葡萄吹得发红发紫。把人家老铜门环摇摇,又往老屋门缝瞄一眼,捋一绺阳光,从门缝洒进去。摆着身子把那老屋墙上斑驳的墙皮碰落一片,然后逃走。到高处去望那片土豆、红薯田;去听高梁地蚱蜢、蝼蛄唱歌。
你听,老桐树下三婆弹着灰褂上的灰尘在夸风哩,“风多好,再吹几天大麦就黄了,菜籽就白荚了,红薯就要翻第二遍蔓了。”风一听更乐了,又去村外芦塘吹弄芦苇,吹起一片绿焰。正欢欣着,风闻到从棉花地和果园飘来的农药味儿。它眯了眼,憋住气,一头躲进谷子地,到谷穗上去喘气。哦,一场风,在田野和村庄走一圈,总会情趣盎然,五彩缤纷。
六月夏收碾完场,风像筛子,把汉子们一锨一锨扬起的麦子吹到空中,散成波浪。从空中纷落而下,便一半是干净的麦子,一半是温暖的麦秸。
到了九月,风会把远山的影子拉得很近,把遍野玉米高梁大豆们吹熟吹香。像七爷檀木桌上那壶老洒,装满村庄一年一年丰收的时光。
严寒冬日,风也不闲着。像刀刃,越来越薄,越来越锋利。它要把农家院落挂满的辣椒串、萝卜叶、白菜叶、豆角吹干。一入冬,就被婆娘们泡成一缸酸菜,淹成一坛麻辣香。
其实,村庄也有伤感寂寞。多少父亲母亲,想念像风雪一样苍老,身子像柴门一样枯瘦,站在院落口,等啊,等啊……等儿女们回家。而异乡的儿女们,也和他们一样牵挂,在外乡的风里想爹想娘想得钻心疼。但为了他们的期待,依然在奔波天涯。思亲的夜晚,风又细又碎,是最浓的乡愁。
风永远在炊烟升起的村庄纷纷扬扬,它要和村庄和庄稼祖祖辈辈相守,过泥土一样的日子。或苦或累,或悲或喜。而风最挂记的最喜欢传扬的还是农人每天满载的收获与欢乐。
村庄的风是美丽的。它总把村庄吹得很豁然,很开朗;它总把村庄的四季吹得很温暖很幸福。我们喜爱风,因为风,永远是空旷是明亮。所以,我更敬仰风。
一股让人亲切的乡风,美!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