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责任(外两篇)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陈楷    阅读次数:4142    发布时间:2013-11-19


二00九年十月十七日,是一个值得永远记住的日子。那天,晴空万里,秋风习习。我们一行三人风尘仆仆地骑车赶往县城。我是以学校党支部书记的名义陪同校长和教导主任前来参加座谈会,地点是在正安县政府二楼的会议室。参加座谈的领导有:分管水电系统工作的廖副县长,教科局分管基建工作的刘副局长,正安县土坪镇政府镇长,贵州黔源公司的翟总和水利指挥部的领导等。座谈会是在和谐、其乐融融的气氛中进行的。
  贵州黔源公司的翟总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年纪大约在五十四五之间,头发有些花白,但很有精神。他和蔼可亲,衣着朴素,言语不多且令人感到非常实在,也非常温暖。他在座谈会上如是说:正安县土坪镇牛都坝水电站开工在即,一旦全面开工,该工程期限最少两至三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学校面临的问题是要搬开,另选择地址建校,学校无论如何是拖不起的。
  为了不影响牛都完小的正常教学秩序,为了确保牛都完小全校师生的生命安全。安全工作重如泰山,防患于未然,不能长时间租用民房来教学。鉴此,牛都完小应着手于立即搬出,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迫在眉捷。搬出后学校该怎么办?照翟总的话说:为了修学校,没得项目找项目,要师出有名噢。于是,捐资修建“黔源牛都希望小学”的构想自然而然地,在贵州黔源公司的几位老总中摆上了议事日程。我们听了心情万分激动,且又久久不能平静。谁曾想到,日思夜想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这都是“贵州芙蓉江流域整体开发”给我们牛都完小带来了诸多发展和良好机遇,我们怎么不为此深感激动呢!
  说实在的,贵州黔源公司是靠经营理念成长壮大的一个偌大企业。从自身利益发展的角度考虑出发,帮助修建一座学校似乎不属于他们的工作范畴。他们可以置之不理,只管埋头赚钱,单纯地修建他们的电站而已。其原因,他们是该付出和承担的,他们都做到了,没有什么牵扯,但他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强烈的社会责任心在驱使他们。说白了他们有一颗服务社会,回报社会的拳拳的社会责任和拳拳的一片爱心。捐资修建“黔源牛都希望小学”是迎合社会之需、时代之潮流,是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更是功在千秋,造福人类的一个伟大义举。 选址修建学校成了这次座谈会的焦点。大家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各抒己见,议论纷纷,最后凝固在这两个地方。一是修省道二级路临时征用的拌石场,二是牛都坝街上的庙堡。如果从发展观的历史高度来选址修建学校,学校全体师生和部分群众都会一致赞同庙堡最为合适。原因是我们学校有责任、有义务地为选址修建学校当好“参谋”。试想:贵州黔源公司捐资八十万元,修建一座漂亮且完全模式的希望小学,目的是让更多的莘莘学子进得来,留得住,在此健康学习成长,这是他们义举的初衷,也是他们义举所希望的。 回首往事,无限依依。
  在牛都完小未迁到黄泥口以前,牛都完小生源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源最高峰在四百名左右。该校从八八年建校黄泥口迄今,生源出现滑坡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这说明选址修学校尤其重要。注重调查研究,尊重客观实际。说穿了,庙堡修建学校自有它的优势。倘若学校真的修建于此,可以衔接四面八方的学生,学生和住校教师没有饮水方面带来的实际困难,水源充足,地理位置与乐俭、和溪、流渡等乡镇接邻,而且服务半径大。生产力是什么?站在学校要发展的高度,可以这样说:生源就是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这也是时代赋予给我们的社会责任。
  有时,我这样想,责任是什么?责任包含多方面:即有爱心、有价值、有义务、有奉献、有发展等,而贵州黔源公司要做的,无疑包含了以上存在的这些宝贵东西么。

 

遵义情思

 

贵州省的遵义市是一座美丽的绿色城市。被光辉的历史定位为“转折之城,会议之都”。缘由是因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于1935年1月长征到达贵州遵义,在此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错误路线,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使中国革命从此由胜利走向胜利。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遵义这座城市,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举世闻名,成了红色旅游的重中之重的城市之一,我对遵义这座城市由然而生地产生了崇敬的情愫。
  遵义是一座令人向往且又美丽的绿色城市。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座座高楼高如云天,拔地而起。我虽说到过遵义多次,但皆工作的原因,每次都是匆匆的来,又匆匆的去。遵义会议会址在什么地方?跑哪条线路,我的确不知道,也深感茫然。
  只有这次,即今年的9月,我也算是大姑娘上轿是第一回。学校安排我到遵义,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班主任工作研讨会”。当我打的士到遵义宾馆报名注册,并且从遵义宾馆出来,不经意间我看到了,有一条名为“红军街”的去处,自然而然地勾起了我的向往之情和酽浓的好奇心,于是我身不由己、心有灵犀地,向这条红军街走去。
  当我倘洋在红军街上,人流熙来攘往。满街弥漫着反映红军时期《十送红军》这首经典的革命歌曲,心里感受到暖融融的、如阳春三月。到处洋溢着红色文化的传统氛围。在往前行不远处,黔北作家书社《又名红军书屋》的醒目牌子在招引着我,我心里灵机一动,精神为之一振,决定进去瞧瞧。
  跨进黔北书社里面,受到书社方竹经理(兼作家)的热情款待,以至问我需要买什么书?我都没有听到。只是觉得满屋子、满书架上的书实在太多,但不零乱,搁放得整齐有序,我的确有点应接不暇的感触。
  我是喜欢看书也爱买书的人。特别喜欢红色经典这一类的文学作品。真是天公作美,我也算是有福之人了。我曾经跑了不少的路,也曾经跑了不少的书店,想要买的那本书,竟然在黔北作家书社找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真是如获至宝,心里非常高兴、也很万分激动。于是,我买了这两本书,它们分别是石永言老师著的《遵义会议纪实》和方竹老师主编的《黔北作家之友》。由于出差带钱有限,以至囊中羞涩,想买的书不能尽其所愿,只好恋恋不舍地迈出了黔北作家书社的门坎。
  沿路继续前行,我来到了遵义会议会址的那条街,见到了许多的游客。不分总族,不分肤色。他(她)们都是慕名而来,纷纷在会址门前畄影纪念,我也兴致勃勃地加入到会此门前的这批队伍的行列中。
  我随这批队伍一起,来到遵义会议会址这栋红楼前,心潮起伏,思绪万千。切身感受一下革命的传统教育,要饮水思源噢,终能如愿以偿。我激动地举着照相机,这里照照,那里拍拍,忙得不亦乐乎。我是想把这里宝贵的精神财富带回去,向我的同行及亲爱的学生们汇报汇报,也让他们真正能领会遵义这座城市的魅力内涵和什么是遵义精神?
  从遵义会议会址出来,我不因腰酸腿疼,也不因精力匱泛,步行上了凤凰山,即红军烈士陵园。我完全被凤凰山的美丽景色迷住而折服,触入眼帘的是青山隐隐,树茂枝密,还有游人如织。
  当我迈上最后一级石阶,伫立在烈士陵园的广场上的时候。我第一眼看到的,是气势磅礡且又高大无比的大理石纪念碑,纪念碑上镌刻着“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烫金大字,让你联想到战火纷飞且又峥嵘的艰难岁月。无数革命先烈和牺牲了的无数红军,为了追求革命的真理和崇高的革命信念,为了人民的彻底翻身和彻底解放,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把宝贵的青春生命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难道他们的光辉业绩和高大的英雄形象,不值得我们敬仰吗?
  由于敬仰的深情,我参观凭吊了邓平同志(时任红三军团参谋长)烈士墓和红军坟(红军女卫生员牺牲于长征途中),心情是抑郁沉重的。已是斜阳当晚,暮色即将愈合,沿石级斜斜而下,我打的士回到了旅馆。
  吃罢饭,我开始翻开了《遵义会议纪实》这本书,忘情地看了起来,我仿佛置身于残酷而又惨烈的娄山关战役的意境中。
  我不禁喃喃自语:遵义噢,遵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呵。

 

与书相伴的岁月                                                                                       


在我的记忆中,那是很久以前的一件事了。到现在,已将近有三十年的时间,具体是哪一年,时间颇漫长,我也深感茫然,反正是我刚教书(即参加工作)不久的事。那时,我是在一个偏僻山乡的一间学校代课,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代课教师,我的教书生涯也因此从这一天开始,有了新的生活意义和新的起跑线,那一年,我刚好十八岁。
  我刚从正安县第二中学高中毕业,是否考虑还需补习读书,迷迷糊糊中,我就这样度完了一个暑假。然后,应别人之邀,就步入了教师这个行列。那时,我正年轻,也感觉我所在学校的冬天是非常寒冷的,雪花纷纷扬扬,地面上的雪垫得比较厚,汽车已无法通行,天地一片白色,茫茫然一望无涯。我是酷爱文学的,总是利用工作之余,找一些书籍来看。最终跑到姓吴的家里向他咨询有关订书这件事,因为他是专门负责邮件书刊的投递工作。
  说起来我很惭愧,那时,我每月工资仅才三十多元,想订很多书和订大型的文学刊物这是不可能,经济的困难和生活的压力,迫使我放弃了许多有意义的计划。人总得要生活,生活是人具有的第一要素,还要向前看。于是,我权衡利弊,终于下定决心订了一本叫《杉乡文学》这本书。这本书具体是那个地方出版的,我不知道,只知道它是我们贵州的一个纯文学刊物,仅此而已。该书单价在二元左右,很价廉,这对于当时的我,在一个代课教师的心里,觉得订这样的书实在很划算,其主要原因,是我的工资确实不高。
  书虽然我订了,可搬起指头算时间,风雪过了的第二年即新年的第一天……又过了两三个月。结果,我订的《杉乡文学》没有到,我曾经几次三番,三番几次向姓吴的同志催问了几次,又拖了几个月,邮局才郑重地退了款。他们的解释是说该刊物大概已停刊,其真正的原因,最终还是不得而知。不过,我订《杉乡文学》这件事,可以说至今耿耿于怀,心中时常挂牵,以至到了现在我还在想着当年的那件事。
  于今,几十年的时间过去了,可谓弹指一挥间。我,一次偶然的机会,即二0一0年七月二十四日,我到县城办事,在路边的一个报刊亭旁,终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杉乡文学》,真有点相见恨晚的感慨,也很激动,其心境是分外的欣喜。我没有犹豫,也没有想其它什么?毅然掏出钱来,买了1—4期的《杉乡文学》,我像呵护宝贝似的把它带回了家。饭罢,我泡上一杯浓浓的酽茶,静静的、慢慢的品赏——像是弥补我丢失了这么多年的缕缕思恋。
  诚然,我手中拿着的这几本《杉乡文学》,无论从版式、内容等方面,我都有爱不释手的感受,温馨。 我多想那段悠悠的岁月哦,除了读书,还有铭记在心的爱情,由于共同的爱好,我们成了知心的朋友。是她给了我为之奋斗的目标和为之继续前行的豪情。谈生活、谈理想、谈未来,这些,都是我不能忘记的。 可就在那一年,她终于被某间学校录取,离开了我们一同工作的学校,我的日子只能与书相伴…… 爱情,这对于我来说,是多么的熟悉,又是多么的陌生,她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编辑:付溶太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249444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