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影村位于从江县贯洞镇东北面,离镇驻地约8公里,距县城37公里,全村6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寨,165户,740多人口,聚集着梁杨两姓侗族同胞,虽没有雷山的排卡和凯里的新光那么名气,但这里也有着跟这两个村一样相传好几百年的芦笙制作技艺,是黎平、榕江、从江及广西三江、融水、融安等地区远近闻名的“芦笙村”,也是从江县的“芦笙第一村”。
芦笙是一种深受苗侗同胞喜爱的吹孔多簧气鸣乐器,也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芦笙不仅用于民间娱乐,也是和木鼓、铜鼓一样的圣器。民间认为,芦笙能带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能够与神灵沟通,与先祖交流。
我是土生土长的苗家子弟,从小就在芦笙熏陶下成长的,对芦笙很是喜爱。
小的时候,每逢新芦笙节,节前寨子里便派人到贯洞镇今影村请工匠前来制作芦笙,那时不通车全靠走路,每次派人来回都得两三天,觉得很远,而且芦笙工匠也难请。
为了对今影村有个初步了解,我试图从网站报刊查询有关今影村及制作芦笙的一丁点情况介绍,却一无所获。只是从小就知道芦笙都是这个村的工匠们制作出来的。
去年8月,我由洛贯开发区调到贯洞镇政府工作,并负责今影、样洞、弄独这一片区工作,让我近距离的接触今影,了解芦笙制作。
今年正值村第九届村“两委”换届选举,11月10日,我带领片区驻村干部驱车前去今影村搞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我们驱车从镇驻地出发,经龙图大坝沿龙图至独洞公路,随独洞河而上。车子刚驶到刷搞村桃香寨头坳便远远传来阵阵优美的芦笙旋律,从这里还可远眺今影村散落在今影坡半山腰上,将村子分成4个自然寨,寨尾绿树成荫,寨子三面被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郁郁葱葱的山林紧紧环抱。
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村支书梁泽光,趁还没开会,我跟梁支书及前来参会的部分党员群众代表聊起了今影村和芦笙制作。
据说,今影村都是从现在的龙图搬迁而来的,已有七八代人了。原来梁姓在龙图是大家族,田土特别多,包括现今影村及周边的农田都是他们的。由于农田离家远不便耕种,他们就在这里搭建牛棚进行耕种和守护,久而久之就在这里长期居住了下来,开始只有10户人家在这里居住,现已发展到160余户。原来今影这个地方长有很多侗语叫“梅影”的树种,今影就是“梅影坡”的意思,该村的村名就是这样而来的。
而芦笙制作技艺,却是由湖南通道传过来的,相传有一名湖南通道人芦笙制作艺人,来到今贯洞镇干团村当上门女婿,游走到今影村劁猪,看到这里村民都很喜爱芦笙,便问当地村民想不想学制作芦笙,可以传授给他们。村民们听到这名艺人要来传授芦笙制作技艺,大家很高兴的答应了。随后,他便回家带来芦笙谱和工具,手把手的传授给当地村民,有不少村民学会了芦笙制作技艺,并把它当做谋生的门路,世代相传至今,已有四五代人了。
今影村的芦笙也是传统的六管芦笙,主要由簧片、笙斗、竹管和共鸣筒构成。均以声音洪亮,音色优美,外形美观者为佳品。今影村芦笙工匠们都有一套自己独具特色的工艺。主要工艺有:加工簧片。这是决定芦笙的音色、音准的关键工艺。工匠用“响铜”铜片在配有风箱的火炉上加热至红白色,然后在铁砧上锻打至所需要的厚度,再根据需要截成长方形铜片为簧片料,再在簧片料上划出簧舌轮廓线,用小凿子凿透,锉削掉毛刺,放入炉火中加热,待到微红时,用钳子将簧框略微夹拢一些,使舌与框之间缝隙缩小,再细心地用特制小刀刮簧片到合适的厚度。然后将簧片镶嵌在修整好的芦笙竹竿的一定位置上,含入嘴中呼气或吸气,使簧片发声,以判定音准是否准确,声音是否圆润。如不合适,再对簧片加以修整。工匠们根据所要加工的芦笙规格,加工长短厚薄不同的簧片。
目前,今影村制作的芦笙种有“八、九、十二、十三、十四、十五”等六大类,每种类又分大小两个小种,共计六大类十二个小种。今影村所制作的芦笙共有大、中、小芦笙及闷筒,大、中、小芦笙都有六根竹管组成,大、中芦笙只有三个簧片,小芦笙只有五个簧片,组成一组五声音阶。今影村的芦笙匠人都有超强的辨音能力,他们制作出来的芦笙,各个笙管音阶音准不差分毫。不同的芦笙工匠制作出来的芦笙,均能在一起和谐地吹奏。
制作笙斗。笙斗亦称“葫芦”或笙柱,其上插芦笙竹管,一端为吹口。芦笙工匠在加工笙斗时,把用来制作笙斗的杉木刮削成纺锤形,其大小根据所制芦笙种类而定,并破为两半,挖出内膛后,再用胶粘合,外加竹套箍紧固。然后在前端加工吹口,在上方加工芦笙竹管插口。
制作笙管。用专用的芦笙竹为原料,在从江只有丙妹镇大融村产这种竹,而且质地相当好,但是产竹率低,不能满足芦笙制作需求。今影村制作芦笙所用的芦笙竹大都从湖南通道和广西三江等地采购。竹竿直径通常为1.2厘米左右,节长40-50厘米。芦笙制作工匠以所要制作的芦笙的共鸣筒的长短大小来截取芦笙竹。先将芦笙竹竿在火上烘烤,手工把竹节处扳直,再用通条打通结节。在下端一定位置镶嵌簧片,插进笙斗时,并确保簧片在内膛的准确位置。
制作共鸣筒。共鸣筒根据芦笙大小选竹种加工,大、中芦笙和闷筒都用楠竹加工,而小芦笙却用共鸣筒用麻竹加工,大中芦笙都是3支共鸣筒,小芦笙5支或6支,共鸣筒制作也很讲究,根据芦笙大小而定,每一堂芦笙都需要共鸣筒来达到和声效果。
组合芦笙,以小芦笙为领奏笙,在配上一把大芦笙、数十把中芦笙以及数把闷筒组成,谓之“一堂芦笙”或“一队芦笙”、“一封芦笙”。大芦笙最高的高达7.6米,谓之“母芦笙”,堪称芦笙之王。
今影村制作的传统芦笙,为六管芦笙,沿用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响铜簧片气鸣发音,其音准的高低,全凭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来确定,他们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够做所有的主奏芦笙的音准绝对相同;每组芦笙由数把或数十把芦笙合奏,也符合和声学原理。今影芦笙制作技艺的诀窍和绝技,父传子、子传孙,世代相传,学习者只能在实践中,靠自身的悟性和感觉,不断积累经验、逐渐体会。
梁支书,现年49岁,他父亲也是芦笙工匠,17岁初中毕业后就跟父亲学习制作芦笙,28岁便自己能独立带队制作芦笙了,从事芦笙制作已有32年,他都还经常到我们村(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来制作芦笙呢!今年他利用农闲时间到从江县刚边乡、洛香镇及榕江等地制作芦笙,共计百余把之多,收入3万多块。据他说,因为当村干没多少时间制作芦笙,每年收入只有3-5万块左右。
目前,像梁支书这样的芦笙工匠已有四五十人,比较出名的有梁本先、梁应得、梁荣先、梁松光、梁松玉以及梁支书本人等,每人每年都要制作300来把芦笙,每把200块,每年靠芦笙制作收入都有240多万块,成了今影村的主要收入来源,平均每个工匠都有6-7万块,高的有10多万块。如今,今影村很多农户靠芦笙制作富了起来,建起了一栋栋漂亮别致的砖木或砖混结构“芦笙房”。
2009年10月28日,梁支书时任村主任,他还带领今影村的工匠代表从江县赴湖南通道参加中国通道首届芦笙节芦笙艺术品制作展览比赛,并获得过优胜奖。
目前,今影村的芦笙制作都以家庭手工作坊为主。随着人们对芦笙这一传统文化的不断重视,芦笙制作订单也逐渐增多,每年都在四五千把左右,单靠家庭手工作坊制作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且制作的旺季都是在秋收后农闲时节。今年,从江侗族大歌节还要举办芦笙比赛,这几天来订做芦笙的更多,有亲自来村里订的,也有打电话来的,今影村的芦笙工匠们都忙不过来,好多订单都不敢接。
在这次村党支部换届中,通过“两推一选”(党员、群众民主推荐,党组织推荐和党员大会选举),梁泽光再次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在就职演讲时,表态说:“根据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小康创建推进计划,我们今影村要在2015年率先建成小康社会。在这里,我感谢,全村党员、群众的信任!感谢镇党委的信任,我将按照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团结和带领全村党员群众,齐心协力,在抓好党支部这一堡垒建设的同时,一方面抓好通村公路、村寨步道硬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小康根基;另一方面紧紧揪住芦笙制作这一传统产业,把它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并把它做大做强,不断增加农民群众的收入,确保今影村如期建成小康社会……”
选举结束后,我们随同今影村长梁光进来到独洞河边今影村路口——独洞公路拐弯处,车子在这里停了下来,公路外边是一幢新建的四层砖混结构房。梁村长向我们介绍,这是他的房子,准备在这里建芦笙制作加工厂。我们下了车,走进梁村长家,一楼是准备用来建芦笙加工厂房的,宽敞明亮,里面还摆着3台刚从广东购买回来的模具加工设备,主要用于芦笙制作。在设备旁,梁村长的弟弟梁光林也正在忙着制作芦笙,旁边还摆满了一堆半成品的芦笙;房子外面,有1台捶打机器在梆梆作响,一位工匠正在锻造用于制作芦笙的铜片。
梁村长告诉我们,为了把芦笙制作从家庭作坊手工制作走向企业化运作,去年,他就开始着手通过申报微型企业来筹建加工厂,由于房子还有建好,所以把建厂事情给推迟了。今年,由他牵头组织项目申报,目前,县微企办已受理正在审批中,已有13名芦笙工匠合资投入了20余万元,用于设备采购和厂房建设,现在资金吃紧,希望县里面尽快把项目审批下来,解决资金燃眉之急。
梁村长也是“芦笙世家”出生,他和弟弟从小就跟父亲梁松光学做芦笙,这是他们家祖传的手艺。他弟弟梁光林今年才35岁,已经独立制作芦笙好几年了。家里面主要是父亲和弟弟在制作芦笙,梁村长负责在外跑订单和采购芦笙竹,每年家里制作芦笙都在500把以上,去年达600多把,每年收入就有10多万块。
梁村长两兄弟不但继承了祖父辈们流传下来的芦笙制作技艺,还通过自费上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模具加工,掌握了工厂所需的各种丁卯螺帽加工技术。他说:“原来我们芦笙制作都是接到订单后,才将任务交给大家来制作或直接到订单村去制作,而今,我们建成芦笙加工厂后,按照企业化运作,明确好工作分工,我负责跑业务找订单和采购芦笙竹,厂里面明确有芦笙加工员和检验员,实行流水线作业,平时就把芦笙加工制作好。一旦有了订单,就可以随时出货,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能提高产量、规模和效益。目前,因企业还处于申报待批阶段,我们还利用空闲时间帮助洛贯开发区的一家企业加工配件,每月还能挣三四千块补贴家用。今后,我们这个厂建成了,不仅平时用于芦笙制作加工,而且闲时我们还将利用这些设备帮助开发区的企业生产和加工一些配件……”
但是,当前困扰今影村芦笙制作产业发展的还在于芦笙竹,因为今影村不产芦笙竹,都是从湖南通道和广西三江等地采购而来。为了解决芦笙竹供应难题,今影村群众也试种植过,因地理气候等条件的影响,所产的芦笙竹达不到芦笙制作要求,只好作罢。
回来的路上,我在想:芦笙制作是今影村的传统产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加,芦笙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和喜好,芦笙制作不但是纯粹的民族传统技艺的传承,还是今影村同步小康创建的主打产业,是该村群众增加收入的一条捷径。要把这一传统技艺产业化,一方面政府要进行合理引导和开发,另一方面在芦笙竹种植技术上做些文章,相信这一产业将会是今影村的一条独具特色小康之路。
吴德军(男,苗族,1977年10月18日出生,毕业于黔东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行政管理专业,爱好新闻写作,在《农民日报》、《中国民族报》、《中国旅游报》、《中国畜牧报》、《中华建筑报》、《中国特产报》、《贵州日报》、《贵州都市报》、《西部开发报》、《贵州民族报》、《贵州政协报》、《法制生活报》、《贵阳晚报》、《黔东南日报》及《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经济网》等州级以上报刊网站刊发数百篇文章,现任从江县贯洞镇党委委员、镇人民政府副镇长。
【编辑:黄先兵】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