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张家界的轿夫(外一章)
信息来源:    作者:本站发布 作者:陶昌武    阅读次数:14136    发布时间:2013-08-21

写下标题,我突然觉得,和每天数以万计的游客一样,我也给张家界当了一回轿夫。

朋友们七嘴八舌地问我:“张家界美吗?”

我说:“不仅美,而且大美,美得让人心碎!”

“那是怎样一种美法啊,说来让我们分享分享!”。

我突然觉得有些语塞,不知从何说起。不错,张家界确实太美了,但那是怎样一种美法呢?我问自己。

苦思冥想了半天,我还是找不到答案,我只能含糊地告诉他们:“那是一种无法语言描述的美。”

从张家界回来,虽然已经很久了,但不时地和朋友们谈起,我会身不由已地,陷入对那次旅行的回忆中。特别是在前往天子峰途中,坐在轿子上的情景,仍然清晰地如在目前。

因为景区范围太大,许多景点之间,没有车辆接送,只能依靠徒步,要不就坐轿子。

首先我也没有想到,会在张家界享受被别人抬举的感觉。当时,妻子见我犹豫,大声鼓励说:“别说你已经走不动,就算走得动,也有必要体验一下啊!一辈子都在为别人抬轿子,怎么不可以让别人抬举自己一回呢!”

“是啊!你爱人说得多好。你就让我们抬举你一回吧!”几个轿夫七嘴八舌地附合道。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半推半就地,坐了一回轿子。

那种轿子,又叫滑杆,两根竹杆之间绑一张椅子,两个人抬在肩上就是了。

跨进景区大门,沿金鞭溪顺流而下,走不多远,我就看到,路边停放着许多轿子。轿夫们见游人经过,纷纷起身,迎上前去招揽生意。但从小在农村长大,爬过数不清的高坡、走过量不完的山路的我,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心上,只顾贪婪地欣赏眼前美不胜收的风景。

一路上,我几乎忘记了身边的导游,也没有顾及妻子和同伴们的感受。我没有想到,张家界会美到如此程度,真是让人无语!

走着走着,不时会有一乘轿子,抬着游客,从身边走过。这时,我的大脑,会瞬间闪过一个念头:这些人怎么了?远道而来,为的就是零距离地,感受一下仙境般的张家界,哪怕抚摸一下触手可及的树木,将一片珙桐的落叶悄悄揣上,抑或在清澈明净的溪水里洗洗手,把玩一下水里的石子,都比坐在轿子上强啊!

然而到了次日下午,连续的奔走,让我感到,之前便隐隐作痛的右膝关节,居然有了力不能支的感觉。

在前往天子峰的途中,我觉得已经很累很累,便借口所有景点都大同小异,想打退堂鼓。但导游打趣说,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你也太娇气了吧!我辩解说,不是娇气,我是觉得这个右漆关节,真的有点不对劲!导游说,那就破费一点,坐轿子。

头天就已经坐了一次轿子的妻子,也一个劲地鼓励。轿夫们趁机围拢过来,极力推荐。特别是听了妻子的解释后,他们更是不依不饶,硬说我难得被人抬举一回,他们也难得找机会抬举我,今天缘分到了,就了却个心愿。说着,轿子已经抬到我的身边,一个轿夫牵着我的手,热情地要拉我上轿。

坐就坐吧,我在心里说,就当一回大姑娘。再说轿子放在这里,如果没有人坐,就会丧失存在的价值。

两个轿夫身材都比较瘦小,我刚一坐上去,他们说了声“走了!”便轻松地将我抬起来,颤颤悠悠地,上下颠簸着,往前一路小跑。

我担心他们受不了,便不时提醒他们,累了就休息一下。但他们一肩,就把我抬到了目的地,大气都没有喘一下。

但在途中,他们走着走着,突然调了方向。刚才还面向前方的我,一下子来了个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我还没有反应过来,身子猛然往后一仰,原来开始下坡了。

“老板,开始下坡了,请你抓紧扶手。”一个轿夫提醒我。

另一个接着补充:“如果你觉得不舒服,就往后面挪挪身子。”

坡很陡,路很窄,全是石板镶嵌的阶梯,有点古驿道的轮廓。我感到身体的重心,几乎都倾斜到前面那个轿夫的肩上了,我担心他一不小心,突然踩滑,将我重重地摔下来。因此根本不敢动弹,以免增加他们肩上的负担。虽然如此,我还是有点担心:“两个师傅,如果不行,就停下来,我自己走!”

“没事没事,你只管坐好就行,不用害怕!”其中一人说道。

说话之间,他们又调换了一回位置,原来又要上坡了。

就像我没有想到,会在张家界坐轿子一样,我更没有想到,张家界的轿夫,个子虽然矮小,脚力却很好,身体也强壮,别说像我这种中等身材的南方人,就是那些身材高大、体胖如牛的北方游客,抬在他们肩上,照样能够健步如飞。

我禁不住对张家界的这些轿夫,生出几分敬意。他们不仅能够热情地软磨硬缠,将你诓上轿子,还能让你坐在轿子里,享受神仙一样被抬举的感觉。

似乎是无缘无故的这样想着,我不禁有些懊恼。自己一辈子,也是担当抬轿子的角色,却没有练就张家界的轿夫们这种功夫。为什么呢?用一位知道我秉性的朋友的话说,就是我一边抬着轿子里的客人,一边咒骂人家。结果呢,费力不讨好,最终虽然累得筋疲力尽,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工钱。

当我明白这个道理,又意识到对于张家界来说,每个游客都在一定程度上是轿夫,我发自内心的对朋友们说,张家界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你只有亲自去感受了,才能体会。

  

用一次性纸杯的紫砂大师

 

不时走过村庄,看到被遗弃的石磨,孤独地蜗居在杂草丛中,长满青苔,仿佛一首被人遗忘的老歌,曾经那么耳熟能详,如今却一词半句都记不得了,心里不禁有一种深深的怅惘和茫然。

我是一个热爱传统的人,但以工业文明为标志的现代生活方式,正在以摧枯拉朽之势,冲击着沿袭了千百年、源自农耕文明、节奏缓慢的民族民间传统,我在深感不安和疼痛的同时,不由对那些潜心固守在传统文化土壤里的人们,充满了由衷的钦敬、羡慕,甚至感激,感激他们,没有让我们的传统,被彻底抛弃!

我对那些哪怕已经破烂不堪、却无比温馨的传统农具,比如竹编的筛子、木制的水桶、石凿的碓窝,无不充满了依恋之情。而对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陪伴了我们民族千百年的青铜、陶瓷、紫砂,更是爱不释手。虽然我没有足够的财力,去收藏大师们的作品,但作为生活用具,我的个人空间里,这些温暖可人的东西,可谓无处不在。

因为如此,我的手上,有一本名为《葛政豪紫砂艺术》的画册。是身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被中国收藏家协会评定为紫砂艺术大师的葛政豪的个人作品专辑。书中介绍了他师从父辈,从事紫砂壶制作的历程,他对紫砂艺术的理解,紫砂壶制作的工序,部分经典紫砂壶作品的图文介绍等。还特别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描述了他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山明,携手合作,联手制作紫砂壶的情况。其合作方式是,吴山明在葛政豪的紫砂壶上,刻绘山水、人物、格言警句等,以此增加作品的艺术品位和文化含量,提高艺术价值。

我曾经咨询过,两位大师联手制作的紫砂壶的价格,动辄以数万计,虽然我很喜欢,但摸着空空如也的口袋,我安慰自己:“心仪一下画册中那些精美图片就行了,不一定非要据为已有。”然后便拿出葛政豪其他的作品来把玩,心想这和吴山明参与的有什么区别呢?那不过是在完整的壶壁上,留下一些伤痕罢了,然后便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欣喜若狂。

然而每次翻开画册,我便觉得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滋味,仿佛一把经典的紫砂壶,裂开了一道缝,或者一篇精美的散文里,突然出现了病句一样,实在美中不足。里面有多幅葛政豪和吴山明的合影;其中的一幅,是在古色古香、传统文化氛围浓郁的居室里,吴山明和葛政豪一左一右,正襟危坐在鸡翅木沙发上,目视前方,神态自若,神情庄重,一副艺术大家的气质和风度。可是在他们之间的茶几上,却放着两个一次性纸杯;吴山明的一侧,还有一个矿泉水瓶。

他们用的为什么不是紫砂杯呢?我感到非常疑惑和纳闷,我感到迷茫和费解。

身为紫砂艺术大师的葛政豪,能说他不热爱紫砂壶、不热爱传统文化吗?说不过去。他的作品,除了销售给别人使用和收藏,从情理上讲,应该给自己、给他心爱的女儿,留下一把两把。特别是得意之作和心血之作,应该不会轻易出手。而在日常生活中,他至少应该有一个专门的紫砂杯,用于喝茶。在我的理解里,紫砂壶和茶,犹如茶和水,须臾不可分离。而吴山明作为美术界的重量级人物,他收藏葛政豪的作品与否,不得而知,但既然两人合作得那么愉快,起码说明他是认可葛政豪的;即使他不开口,想必葛政豪也会考虑,送他一把两把;吴山明又经常光顾他家,至少应该给吴山明准备一个喝茶的紫砂杯啊!

然而,他们用的却是两个一次性纸杯,与他们的职业、身份、周围的环境极不协调、格格不入的一次性纸杯,因此显得特别刺眼,特别反胃,犹如一桌丰盛的宴席里,被发现一只已被烫死的苍蝇。一个终生追求传统文化的大师,居然抵挡不住工业化背景下的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抵挡不住仅仅因为方便的一次性纸杯的诱惑。

照我的理解,在葛政豪的家里,随手都能找到一个紫砂杯啊,可是却被一次性纸杯所代替。我相信这绝不是葛政豪舍不得,而是因为纸杯相对而言,确实方便。这样想着,一种无以言说的悲哀,油然而生。

虽然潜心传统文化代表的紫砂壶制作,却没有留心无孔不入的现代生活方式,来势凶猛,锐不可挡。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实在过于脆弱,脆弱得不堪一击;说明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紫砂壶,在更大程度上,只能作为一种精神信仰,一种情感寄托,供奉在博物馆里,深锁在博古架上,而无法普及到民间,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备之物。

不过责任不在两位大师,他们将毕生精力献给传统文化事业,已经值得我们敬仰和钦佩。只能怪现代生活方式的力量,实在过于强大,强大得让人措手不及,让人无所适从,包括像葛政豪、吴山明这些大师们!

 

陶昌武,47岁,贵州省作协会员、主任记者、《黔西南日报》特刊部主任。农民出身,当过教师、公务员、企业员工,后到报社从事专业新闻采编,业余热爱散文创作。

 

【编辑:黄先兵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9830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