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习林
方圆近四公里,日显繁茂的大方县城,百年不散的臭豆干味,还在大街小巷,萦回不已。
大方臭豆干,臭中弥香。有未尝者诧异:臭,哪来的香?但,大方臭豆干,乃臭中的香,这是所有豆干中的一特色。缘由不难找出,是大方有独特的水。也只有大方独特的水,再加上湿润的气候环境,才能制出这样的美味臭豆干。
大方素有乌蒙井城美誉,九十九口井分布于县城及周边,皆优质泉水。《大方县志》有载:九十九口井水质不一,有宜煮酒的,有宜煮豆腐的,有宜熬糖的。大方磨豆腐的人,选择适宜的水,做出的豆腐质地柔韧,美味可口。
大方臭豆干多出自临近水井出,而水井多在深巷,所以大方豆干也多出自深巷。
房东是做臭豆干的,每天上下班,我可以饱览其做臭豆干的手艺。房东姓杨,年近五十,做起豆干来,仍见熟练。老杨说,他的手艺是从祖上传承下来的,到他这一代,其兄弟都改行了,就只他一家人捡起这个手艺。老杨还说,他从十几岁就辍学回家,跟着父亲学了,做了,四十几个年头,一家人就靠做豆干谋生。
大方臭豆干的原料,是大豆。其做法,从老杨等老手也能窥视出些端倪。
每天早上六点,老杨起床生火,磨豆浆——以前用石磨之类,现在改为电钢磨了——过滤后,在大锅里烧开,再把豆浆舀进两口大缸,再往里均匀洒入准备好的酸汤,用木板盖紧缸口,等豆浆在酸汤的作用下凝结。这个过程成为做水豆腐。
老杨妻子把豆腐舀进过滤器皿,滤干一些,用仅容一个鸡蛋的小瓷碗开始制作豆干。用纱布铺在瓷碗里,把水豆腐舀在里面,与碗口相平,卷起纱布,挤压,裹紧,一块豆干的雏形就成了。再把纱布裹紧的雏形置放在上下木板之间,上放石块压紧,把水挤干,就做成每块一寸左右见方、厚一公分的豆干块。
老杨在几米长的床板铺上稻草,把豆腐制成豆干块,均匀码在稻草上,盖上稻草,再放豆干……一层层往上垒堆,完毕后,盖上棉被之类,用小火烘烤,发霉,霉变至臭而未烂,晾干,不消一晚,臭豆干就做成了。
一天三锅,年复一年,老杨家从早六点到晚十点,从未间断。每天制作两千来块,收入上百元。
大方臭豆干在老杨这样的深巷中制作,被二手商贩置于街上卖,南来北往的人都能买到。其特殊的臭中香味,被买者推推崇为美食。近年,无论是到大方旅游的外客,还是从大方走出去的本土人,只要到了大方,决不会忘了带一些豆干回去,置于烙锅之类,烤黄,烙黄,蘸辣椒面等佐料吃。有的人也用豆干切成片等,炒来吃,其味满屋,还没吃到口,单闻那气味,心也酥了。
“臭”名传万里,香在回味中。大方臭豆干因“臭”而备受人们青睐。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