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初识“浙大西迁”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遵义 曾丁玲    阅读次数:27523    发布时间:2023-06-28

从语法意义上来分析,浙大西迁是一个主谓词组。抗战时期,为了保存中华民族的文脉,浙江大学以竺可桢校长为首的师生员工及家属们,开启了历时28个月,行程2600公里,跨越六个省的浙大西迁,被史称为文军的长征

然而,作为一个遵义人,自己竟对上个世纪40年代发生在遵义的浙大西迁这段长达七年之久的历史不甚了解,为此常常感到羞愧。

20198月,受朋友之邀,去遵义市图书馆完成一次采访任务。在时任图书馆地方文献阅览室主任代骊那里,我邂逅了浙大西迁移址遵义期间在浙大任教的著名画家丰子恺及流亡遵义的文化人与遵义名流之间就遵义的地域文化开启的一段动人的往事。

丰子恺,浙江嘉兴桐乡人,是一位集音乐、美术、散文、画家为一体的艺术家。1939年受聘于浙江大学,主要教授现代文学习作及艺术欣赏课。1940年随浙大西迁,一路颠沛流离来到遵义。1941年正月初7,他与流亡到遵义的文化人李瑜、罗展、周励青及遵义文化名流赵乃康一起受曾任贵州讲武堂教官、被老百姓称为胡团长的胡忠相邀请,去新舟沙滩瞻拜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位黔北文化名人之墓。他们一行在沙滩游乐安江、琴洲、登子午山、访夷牢亭……这次出游,众人山水情兴美酒所致,有诗有画有美文。由于众人此行的笔墨皆与沙滩三贤郑珍、莫友芝、黎庶昌有关,后来,在地方行政长官、社会名流、开明绅士的资金捐助下,由丰子恺、赵乃康、李瑜负责编撰的记载他们五人这次游历的《子午山记游册》得以问世。此书一经面世,即被誉为民国时期的《兰亭序》。它的被编辑出版,有力地推动了黔北沙滩文化的发展。

丰子恺的漫画集《战相集》,也是在遵义期间出版的。这本漫画集,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画集内容全都是丰子恺在抗战时期流亡路上真实的所见所闻。这本初版的漫画集共集画64帧,内容极为丰富,且每幅画的地点不同。他在这本画集中把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在那场被日寇侵略的战争中所遭受的血腥苦难、以及民众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悲壮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中有五幅漫画所揭示的内容,则来自当时他在遵义任教情时的真实社会写照。

194197日,丰子恺在何家巷湘江河对面的一家成都餐馆,宴请前来参加他二女儿婚礼的宾客们。二女婿是浙大理学院生物系1940年毕业的宋慕法,宋慕法毕业后一度在丰子恺家兼过家庭教师,其间与二女儿对上了眼。那个时代老百姓的婚姻无须政府认可,所以也无婚姻登记。可丰子恺还是用画笔画了一张结婚证,让女儿、女婿、证婚人、介绍人一一在这张手绘结婚证上签了字,这足以见得丰子恺对女儿婚姻的重视。除此而外,他还用纸画了一张来宾登记册,即使是那物资极度匮乏的抗战时期,他也要让来宾们和他一起见证女儿的幸福时刻。于是,浙大有70多位教授在这张登记册上签下了在那个特殊年代,由浙大西迁带给遵义的一场绝无仅有的新式婚姻的见证。

丰子恺先生虽然只在遵义工作了三年,但他对遵义地域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是有目共睹的。

为了收集丰子恺先生的资料,代骊主任曾多次到丰子恺老先生的故居浙江嘉兴桐乡拜访丰子恺先生的女儿丰一吟。她从丰一吟老师那里,更多地了解了丰子恺先生的人生,代骊也因此和丰一吟老师成了忘年交,每次到上海,代骊都会去丰一吟老师家看望她。

丰子恺的故事,应该是我当时对浙大西迁这一历史史实最初最浅最近的了解。采访结束后,我不禁对代骊主任肃然起敬,她因为这份工作,对遵义文化的发掘和传承,做了大量的工作。由此,我产生了想要多一点地了解浙大西迁的这段历史。只是长期生活在衣食住行都在一个如小社会似的大企业里,我对工厂以外的人和事物的了解与认知是有局限性的。由此,我虽想多一点地了解一些浙大西迁的历史,却不知道从何处着手。

2022年春节过后,原工厂里的老领导高处长分享给我一篇他写的文章:《一生不了的浙大情结》,文章由我市浙大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陆昌友2021年赠送他一本《浙江大学在遵义》志书说开去,内容主要涉及他岳父在浙大西迁至遵义湄潭时曾就读于浙大附中高中部的一些历历往事以及解放后一直与浙大保持着相关联系的过往。

当我从他的文章里看到陆昌友这个名字时,眼前突然一亮,这不是我的中学同学吗?等有机会遇着他,一定向他讨要一本《浙江大学在遵义》。想到老同学曾经是红花岗区的一个区级领导,就不好随便向别人讨要他的电话号码,讨书之事,也就放下了。

2023年六月上旬,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校园文学部部长张桂珍大姐告诉我,她有一个活动策划:准备在端午节那天组织部分热爱写作的中小学生到中山路街道新华桥社区浙大西迁陈列室去参观,以帮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一下遵义的历史文化,更多地接受一点传统教育。届时,还要请浙江大学西迁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陆昌友到场给孩子们讲解这段历史。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85507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