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烈士陵园的思绪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炫烽因子    阅读次数:12572    发布时间:2023-12-02

我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到兴义市革命烈士陵园,踏入陵园,宛如闯入一处与尘世隔绝的境地。这里无城市的喧嚣,只有微风掠过树叶的沙沙声和鸟儿的啁啾声,沁人心脾,带来一股平静与宁和的氛围。

烈士陵园位于兴义城区东南郊的先锋台,占地250余亩。 陵园由革命烈士纪念塔、烈士墓、广场和亭楼等部分组成,白云石栏杆环绕烈士墓。1952年始建于刘塘湾,197310月在上至杉树堡、下至砖墙地的新址另建革命烈士陵园,1974年迁到新址。陵园从1973年兴建到1998年,共投入资金350多万元。19951996年陵园分别被中共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宣传部、共青团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委及中共兴义市委宣传部、共青团兴义市委命名为首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11月,被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沿着石阶缓缓上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纪念塔。纪念塔建于1992年,占地1100平方米,塔形为三枝步枪正三角棚立状,塔基三层,每层1米,四周安装白色石栏杆,塔基正面为花岗岩镶嵌的高2米、宽5米的墓志牌;塔高19.49米。上铭刻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巍峨的大字,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尤为肃穆。这座纪念塔周围,环绕着一片参天的青松翠柏,仿佛是守护着那些为国家捐躯的伟大英雄们。

脚步向前,来到了烈士墓地。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墓碑上,雕刻着烈士们的名字和伟业。园内安葬着94位为革命英勇献身的烈士。他们有的是1935年红军长征途经兴义时在品甸、猪场、威舍战斗中牺牲的;有的是滇黔桂边区纵队在兴义开展革命斗争时牺牲的地下党员和游击队员;有的是解放兴义和兴义解放后清剿4叛匪战斗中牺牲的解放军战士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牺牲的烈士。墓园中还有一座兴仁军分区(现兴义军分区)基干团一营三连在坡岗峰岩丫口战斗中牺牲的2名烈士合葬墓。有的墓碑上还摆放着鲜花和花圈,代表着人们对英烈们无尽的缅怀和崇高敬意。

在这里,让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与动容。这些英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毅然舍生忘死,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今天和平与繁荣的华章。他们的英勇精神永世不忘,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追求真理和正义。

在烈士陵园中,我沉思着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为何而活?应当追求何物?面对先烈们伟大的壮举,我感觉到了自身的渺小和不足。然而,这也让我更加懂得珍惜现有的一切,力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尽管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我始终相信,人生的美好源于我们对现有的一切的珍惜与感激。因此,我会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成长和进步,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奋斗。

我相信,持续的自我成长和进步是一个不断探索和突破的过程。无论是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或是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应对未来的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会不断反思和调整自己的目标,以确保每一步都是向着更好的自己迈进。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和精进,我坚信自我成长的道路上将会有更好的机会和更大的收获。

在探索成长的旅途中,我也深知机会与收获不会总是保证。然而,我对于积极的进取心和不断学习的态度持有坚定的信念。唯有这样,我才能在自我成长的路上不断发掘新的可能性,追逐梦想的光芒。

我相信,努力不懈地追求自我成长与开拓,才能将内心的火花点燃为引领我向梦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熊熊烈焰。所以,我要坚持学习与探索,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只有不断学习与探索,才能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方式。这样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发现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冰冷的冬日,烈士陵园静静伫立,与夏日的繁华热闹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一种深深的肃穆和恬静。寒风袭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颤。我脑海中涌现出那些令人动容至极的故事,以及英雄们的感人事迹,激起我对他们深深的敬佩之情。即使寒风一次又一次地吹袭,烈士们的奋斗精神在我心中燃烧,不曾熄灭。他们的故事和壮举深深触动着我,使我对他们充满敬意。我内心那份炙热的崇敬之情仍然熊熊燃烧,永不消散。

结束了此行的参观学习,我驾车缓缓驶离烈士陵园,回眸望去,只见那些冰冷的石碑屹立在寒风中,仿佛在默默诠释烈士们不朽的精神,激励着我们去追求梦想。

 

注释:本文于20231130日到兴义市革命烈士陵园参加主题党日活动而作。

 

 

作者简介:

周政,笔名炫烽因子,贵州兴仁市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中国诗歌网蓝V认证诗人,诗歌散见中国诗歌网、中国作家网、现代诗美学等。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9689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