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永不丢失的雕像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 曾丁玲    阅读次数:86681    发布时间:2023-12-09

题记——40多年前,在那场震惊中外的对越自卫还击战中,无数优秀的中国军人为国出征,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严。岁月静好,因为有他们在负重前行。永远铭记,是我们对烈士最好的纪念。

云南文山州马关县有座马白烈士陵园,相较于云南、广西13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20多座烈士陵园而言,这座陵园的规模不算大,却是始建于解放初期。最早长眠在这里的,是50年代初为剿匪而牺牲的英烈。长眠于此陵园人数最多的,当属在那场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的英烈。

四季常青的松柏环抱着马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的气氛彰显着对烈士崇高和敬畏的解读。这里的每个墓碑上,都刻着一个年轻冰冷的名字;这里的每座坟茔里,都长眠着一个壮烈的、不朽的生命。战火硝烟里,他们把军人的责任和担当定格成生命最后的肖像;他们用尽深情,诠释绽放在唇边的最后一抹微笑:这个世界,我来过!

在这座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一个年轻的军人,他就是年仅25岁、原1441121团二营五连连长、二等功臣赵军生烈士。

(赵军生烈士生前照片)

赵军生烈士的父亲赵琴,系原中国人民解放军1441师政委。1939年,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年仅14岁的赵琴以华夏铁血男儿的勇敢和担当,在老家山西省和顺县参加了八路军。在他从军的岁月里,他大仗小仗打了无数场,经历了无数次与死神的擦肩而过。他从抗日战争打到解放战争,从太行山区打到西南边疆解放。他跟随部队从北向南,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淮海战役中,他任66团的作战参谋,在战争中荣立了特等功,当时的22旅司令部还专门为他颁发了立功证书。他在战争中勇敢,在战争中坚强,在战争中成长,在战争中把自己历练成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汗马功劳。19559月,赵琴被国防部授予了少校军衔;19579月,他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授予的独立自由奖章及三级解放勋章。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历任41师炮团作战股长、团参谋长,副团长、团长、师炮兵副司令员、炮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41师师长、师政委等职。19628月,他又被国防部晋升为中校军衔。他一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严于律己、爱憎分明、处事公道、廉洁奉公。

赵军生烈士赓续红色血脉。从小生活在军营大院里。军营里每天整齐划一的脚步声,是年幼的他对这个世界最初也最熟悉的感性认知。嘹亮的军号声伴随着他在这个橄榄绿的世界里成长,父亲的家国情怀深深地影响着赵军生的世界观,良好的家风培养了他坚毅、勇敢、包容、正直、善良、洁身自好的秉性,他立志以父亲为榜样,做一个像父亲一样优秀的中国军人。

19694月,刚满15岁的赵军生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绿色军营从此开启了他迷恋的军旅生涯。从军11年,他一向低调做人,严格要求自己,从不以高干子弟自居,以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人知道他就是41师老政委的儿子。他和普通士兵们一起同吃、同住、同学习、同训练。他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搞特殊化,和战士们打成一片,深受战士们的尊敬与爱戴,在战士们心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不到18岁,他就担任了代理排长。

他刻苦训练军事技能,努力学习军事理论知识,潜心阅读和研究国内外战争史。“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虽是拿破仑的名言,也是赵军生作为一个优秀军人的奋斗目标。他多么希望有朝一日能报考一所自己心仪的军校,学有成就后,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入伍11年间,他多次出席了团、师、军不同级别的军事技术和各类表彰大会,当时的《解放军报》、昆明军区的《国防战士报》均有报道过他的优秀事迹。

是雄鹰就要高飞。1977年,国家恢复了已停止十余年的高考制度。这消息像春雨滋润着赵军生的心田。毕竟,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别说上大学了,就连初中、高中都停办多年,只有小学,还在维持着基本的运转。如有机会报考军校一直是赵军生的心之向往,但由于自己的文化底子薄,他必须先夯实自己的文化基础。于是,工作和训练之余,他努力学习和钻研各种文化知识,周末部队休息日,新华书店成了他的首选去处。

70年代末期,由于越南当局的不断挑衅,中越关系也日趋紧张。本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国家原则,我西南边疆的野战部队全部进入了战时状态,一场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序幕即将拉开。

1979217640分,对越自卫还击战在我国西南边陲的云南、广西一线全面展开。赵军生踌躇满志的军校梦还没来得及实现,随着祖国的一声召唤,他为国出征,毅然决然地奔向了血雨腥风的战场。

(赵军生烈士生前照片)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500221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