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怎一个“妮”字了得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 曾丁玲    阅读次数:25920    发布时间:2023-12-24

打卡贵州遵义绥阳,你会被一连串的中国之最所震慑:中国诗乡、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布谷鸟之乡、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无公害蔬菜基地示范县、全国最具投资潜力县、全国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县、中国最美风景贵州十佳、中国最具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具山水文化旅游名县等。

“中国诗乡”之于绥阳县,最是名至实归。绥阳自公元611年建县,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更有两千多年前东汉的尹珍在绥阳教学达15年之久,从而为绥阳县开了“贵州文化”的先河。著名诗人李发模、著名作曲家杜兴成,就是从绥阳走向全国的。

(绥阳“中国诗乡”文化广场)

 

诗人徐驰,土生土长的遵义绥阳人。

初冬时节,在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举办的2023年“魅力绥阳”采风活动时又见到了徐驰。那天,他背着个照相机,戴一顶棒球帽,俨然一摄影师的身份在采风现场摄影。我们是在绥阳县的“中国诗乡”文化广场打的照面。十多年前我们一起参加过忘了是哪里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从此再无交集,但照面的那一瞬间,我们几乎同时认出了对方,只是他张冠李戴地叫错了我的名字,而我却准确无误地叫出了“徐驰”二字。这倒不是我的记忆力有多好,实在是因他的名字跟当年那个写《歌德巴赫猜想》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名字同音,只是此徐驰的“驰”是“马、也”驰而已。

徐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会员、贵州省、县诗词学会和诗歌学会会员。著有《寓言太阳山》、《打油诗选》、《立秋,立秋》、《白露之魅》等诗文集,其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

在绥阳县,诗歌长廊、诗歌墙,诗歌社区、诗歌村比比皆是,到处呈现出一派诗歌的繁荣景象。

(我国著名作曲家杜兴成为“中国诗乡”写的碑名序)

 

绥阳县“中国诗乡”文化广场,就座落在县城中心城区的洋川河南岸。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从湄潭进入绥阳,就打洋川河南门桥而入,绥阳县也由此注入了长征文化鲜红的血液。由于不是周末,也不是傍晚的休闲时分,偌大的广场,显得有几许清闲和幽静。广场朴实无华,没有醒目的浮雕以炫耀它的雍容华贵,也没有过多的绿树成荫和鲜花怒放以承载它斗转星移的四季,只有广场正面入口处一块天然的巨大石碑上,我国著名诗人贺敬之为绥阳题写的“中国诗乡”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彰显着绥阳县名符其实的“中国诗乡”悠久的文化内涵与魅力。碑石的背面,是著名作曲家杜兴成洋洋洒洒的“碑名序”。“中国诗乡”石碑两旁,各立着四根表面用大理石装饰的方形柱子,这八根方形立柱的32面柱面上,刚好刻有绥阳32位当代知名诗人的代表作,这些诗作立意新颖、题材广泛、且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徐驰的一首《诗鹤——我的诗观》就被刻在“中国诗乡”石碑左边的第3根立柱上:我不屑/在浅滩处/为了觅食/自己把影子/啄得/非你非我/亦不愿/在松垭筑窝/用仙的口吻/自己侃天聊海/不食/人间烟火。一首《诗鹤——我的诗观》,深度演绎了徐驰的“性情诗人”绝非浪得虚名。

绥阳县诗歌学会办公室的外墙上,满壁的诗歌格外引人注目。抬头仰望,感觉头仰得有点小累。还好,老眼还不昏花,居然在仰头仰得脖子疼的时候,发现最顶端一首名为“雪飞中自摄”的小诗,作者徐驰。

徐驰的那首《雪飞中自摄》一诗,排除为表现诗排的建筑美而采取的多行结构外,其诗也就四句。但就这短短的四句诗里,一个“妮”字就占了三句,我的目光也随即被诗中一连串的“妮”字所吸引。

“妮”字作为女性专用名词,写出来很美,看上去很美,称呼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徐驰在前三句的句尾连续使用了三个“妮”字,这亲昵的称呼,不露声色地营造了一种非常亲切非常温馨的意境。再加上“雪花飞上了你的秀发/笑涡荡漾在你的脸颊”二句以极强的画面感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最后以“我”忘不了怒放的“梅花”一句,完成了对“妮”的声声呼唤,从而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妮”的距离,也让这首小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一种新清脱俗的气质。

(诗人徐驰)

 

抬头仰望着墙上的《雪飞中自摄》,我忍不住用普通话诵读起来。一直认为我的谱通话水准还是不差,可一读到那个“妮”字,就感到特别别扭,这也许与我们南方人平时很少用“妮”字给女孩取名,因而口语里也很少使用“妮”有关。

“妮”在普通话里发阴平音,但在口语里,南方北方大多会把这个音读成阳平,且北方人还习惯在“妮”字的后边加上个“儿”字使之成为一个儿化音“妮儿”。儿化后的“妮儿”一发音,亲切感就上来了。但“妮”字在我们南方人的口语里实在很少用,所以诵读的时候把“妮”读成阴平,亦或儿化后再读成阳平,怎么读都感觉有点别扭。好在我们的朗诵不过是采风者们即兴的自娱自乐罢了。这时,站在我身后的王国甫老师好像也听出了我读这个字时的别扭,便打趣地说:曾老师,这个“妮儿”不能用你那个读音,要用我们河南话的读音才好听。王老师是河南人,河南人对“妮儿”的称呼,早已烂熟在他的习以为常里。我母亲是山东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叫我“妮儿”,我也是听得耳熟耳顺,可我毕竟出生在南方,是个地道的南方人,由于缺乏语言环境,所以至今不会说一句完整的山东话,以致关键时刻连一个“妮儿”都读不好。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57499489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