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参加赤水市文联组织的“竹都卫士 赤水中医”采风活动,参看了赤水市中医医院的整体布局,科室设置,医生结构,特别是中医特色门诊和肿瘤科。听了滕院长和胡副院长对该院的全面介绍,使我们对中医医院有些了解。
近日,家人住院医治,又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中医是看法。.
我老伴头晕,想到采过风的赤水市中医院脑病康复科治疗。虽说我的新家离中医院很近,还没有到中医院去过。因为我一直相信西医,检查手段先进,药物使用方便,治病直接。谈到中医,好像回到了少医缺药的"赤脚医生"年代,有点不相信。一是觉得中药效力慢;二是中药难熬、难吃。
生命之托,且能儿戏。我犹豫了。那人说,他的头痛就在那里医好的。加之采风听了中医院领导的介绍,看过医院的科室。我老伴也说:“隔家近,试一下。”我妥协了,抱着试一试的心理状态,带老伴去看医生。经检查,为脑梗头晕,需住院治疗,便住入了赤水市中医院脑病康复科。十天的治疗,大有好转,期间,我细细地领略了现代的中医诊治手段的提高。
中医院住院部脑病康复科与其他医院的住院部科室一样,现代型的住院部,科室主任刘梅和主管医生都是年轻人,也和其他西医院的医生一样,穿白大褂。这与我记忆中的满屋的药味,许多抽屉的药橱;诊断拿脉的方桌后面坐着一位,长胡子,着长衫,戴老光眼镜的中医师号脉的情景对不上号。他们是中医吗?有“手艺”吗?我怀疑。
医生看了 CT 片和心电图的结果,再用望、闻、问、切初步诊断后,用听诊器听了听胸部和背部,又开出了化验单。
我问科主任:“以前的中医只经过望、闻、问、切,便知道哪脏腑的病,了解阴阳表里,即可选定汤头,经加减用药了。你们中医还用上西医的检查手段?是不是中医西化了。”
刘主任说:"我们并没有把中医西化,是在继承和发扬祖国中医药,继承而不保守,发扬而不拘泥。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来判病的,为了更精确的判病,才借助西医的手段。认病准确了,有的放矢,才好将用中药排出君、臣、佐、使,这叫辨证施治。
脑梗病人,有说不出话的、有行动不方便的,更有肢体瘫痪的。医生、护士,要帮病患者,说话、开步、举手、翻身……。你不知道让老人学说话、开步、举手、翻身是何等的艰难。在医生、护士,耐心的疏导、启发、帮助下,得到让患者的配合,经过一段时间,效果出来了。我看到,当患者哇哇哇地吐出一个字;或能战战兢兢的迈出一小步;或把手慢慢地抬高点点,医生、护士劳累的脸上绽放出世界上最美的花。我顿时产生对医生、护士由衷的敬意。他们真正把病人当着亲人,他们诠释了"医者仁心"。
在治疗时,用了传统艾灸、针刺、耳针治疗。针灸的穴位取用准确,扎针手法熟练,补泻得当,用的银针也是一次性的,还用上了电疗。他们的护士都经过了经络穴位的培训,基本上都能按医嘱使用艾灸、中药封包、耳针治疗。
中医院还研制了"穴位贴",是脑病康复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的传统医学讲究膏、丹、丸、散。膏药以前很流行,使用方便,但熬炼火候很难掌握,所以有“膏药是一张,各人的熬炼不同”之说。前段被“橡皮膏”所替代,如“一枝蒿伤湿止痛膏” “追风膏”,均失掉了传统的制作方法。这“穴位贴”继承发扬了传统中医的特色,用于临床。我老伴用后,感觉良好。
祖国悠久的医学遗产要人来继承、发展,赤水中医院的医生、护士们,正在践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瑰宝,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显著成就,为增进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习近平还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2019年10月25日)在努力。中医药,将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开了一副中药,我以为还要煨熬,发药时才发现是打成颗粒的,并分成了一小盒一小盒的,每次一盒,用开水冲泡即可。还有将中药“破壁”, “破壁”是不是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不甚了解。中药"破壁”后盛入小包中,也是用开水泡服。这两种举措,把中药的服用像西药一样方便,旅行也可以带着。当然,中药成品药的“丸”药很多,就不再叙了。现代中药界把“膏、丹、丸、散"的"散”,推广到了极致。
这里也输液,用了天麻、黄芪等中药液体;也用了改善头昏的信他司,这是西药。我是这样理解的西医的,见效快,用以治标。天麻、黄芪用以治本。这样,中西合璧,标本兼治,效果定会好得多。出院时我写了使二个字送康复科医护:中医瑰宝, 医护传承,福荫黎庶,德艺双馨。表达了我对中医的认识和对医护人员的感谢。
通过一次“竹都卫士 赤水中医”采风和短短的十天住院,打消了我对赤水中医院的误解,有了新的认识。
赤水中医医院,“生命可托,值得信赖。”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