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奇石风云
一座山若没有精魂,是平淡无奇的,如古诗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而这“仙”,并不是成仙立道的狭义之说,更深层次的,是山的精魂。
能让文人墨客们不惜笔墨去颂扬的,都有其独特且出众之处。譬如大到全国知名的黄山迎客巨松、峨眉的金顶佛光等,小到合江笔架山的连云胜景、石顶山的山顶奇石等。
今天,我想和大家说说合江的石顶山奇石。
石顶山又名“石鼎山”,海拔近1000米,以山脉为界,横跨川、黔两省,在合江县五通镇境内,西连叙永、纳溪,南接贵州赤水市。
因与赤水近邻,地貌上秉承了丹霞地貌,山石田土均是赫红,山势险峻,林深成谷,雨多季节瀑流成群,挂于幽峡之间,叠转成溪。
石顶山山体绿被满覆,唯最高峰的山顶处有两块丹霞奇石祼出彤红之躯,立于悬崖边上,一块小石顶住一块大石,摇摇欲坠却千百年未坠,堪称世间奇迹,因此而得名。
石鼎(石顶),“鼎”和“顶”这两者从字面而言,是截然不同的,但用在这奇石之上,却有妙不可言之意。鼎原本指煮食物的器具,内里深且宽。在这里,硕大的巨石之下,有一小石具,却无鼎的深度,浅而小,与所承的大石相比,是无法装盛的。但巨石倚山半悬空而居,恰好得益于这一点的承重,便有了以石为顶的意义。
巨石后有几小石垫于壁,另有一圆球形石抵于巨石之背,形成通空之境,可成对望之道,若有胆大身瘦的,可以从中穿行。
巨石从侧面看,似呈矩形,上小下大,上部像休息的人一样斜靠在山体之上。有古树遮其石体,古树靠山体久积的沙土苔类生长,矮且结实,根虬乱多痂从巨石与山体之间插延,奇怪的是未曾抵达巨石。
从巨石到山体之间,有明显的分界,那就是巨石是丹霞裸露的砂红,山体是苔类密集的绿,红绿赫然,从侧面反转到正面,界面才得以融合。
从正面所看,巨石大部分都悬于外面,巨石之外,以前是深不可测的悬岩,有石阶小路从石下经过,现在整修成了平台,让这惊险有所缓解,不过从普通人视角来看,路过巨石下,依然让人心惊胆战。但总有调皮胆大的,想做大力士,从各个角度举托巨石,存影观念。
这块巨石是怎么形成的?形成了多少年?什么样的因素会让其发生改变?无人可解,无书有载,天地之奇,无所不有,石顶山的奇石,已自成一体。
伫立于石顶奇石,俯视川黔境地,云海起时,能看到赤水大石盘民族村,望云峰绕于云雾之中,恍若仙境。天气清明时能望尽赤水半壁江山,山川如画,常引众人驱车慕名登山,观奇石,揽胜景。
大石上有清代光绪年间名士石刻,字迹清晰可见。也有很多无法考证的题词,因丹霞石的特点,已风化得不像样子,只能任其流于岁月。清光绪廿五年,台江知县李子荣登此山写下了《渡仁怀河至石顶山》一诗:
蜀江滩急绕黔问,不待风来水自波。
仰视层岚俯深黑,猿声凄断纤夫歌。
这诗描写了川黔界河赤水滩多浪急、石顶山峰高谷深的景象,也写了这里劳动人民艰难凄凉的生活状况。
诗中说:赤水河像玉带绕于群山峻岭之间,波光粼粼,山间猿猴声声啼叫,河畔响天动地的纤夫号子声像是来自万丈断崖下,撕裂人心,久久回荡在逼仄的峡谷内,回荡在赤水河的漩涡里和悬崖间。
清代的赤水河正是航运繁忙兴旺之际,百舸争渡、商船云集,川黔盐运茶道等日常物资,都以航运为主。从赤水大同场渡口而下的各类物资,由赤水大石盘沿山路崎岖而行,翻山涉水,才能抵达石顶山山顶。
从赤水大石盘到石顶奇石的小路,至今犹在,因现在交通便捷,久无人走,已日渐荒废。
当时石顶山与大石盘山间民居日常生活的交易,应也由此道而行。也许,李子登便是随着这条小道,登上了石顶山,写下了这首诗。
李子登当时为什么会上石顶山?是因为这奇石吗?还是因为奇石后面的石顶寺?这个不得而知。
奇石往后行几步,便是石顶寺,据考证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与笔架山、凤凰山(法王寺)并称川南佛教名山。
若光是佛教名山,山间奇石,那人文历史未免过于单薄,近年来真正让石顶山载入史册,为人们所记住的,是他的红色风云。
二、红色风云
三月,春光明媚,进入石顶山后,沿着新修不久的公路在蜿蜒的山路上前行着,窗外不时掠过满树的花开、掠过藏在山里的大小梯田、整齐的楼房及散落在房前屋后干活的村民。现在村村通公路,户户路到家,山里与山外的距离变得近在咫尺,很多人的房前屋后都种满了花草果木,沿途甚是赏心悦目。
下车后随文联老师们一起向山上老屋走去,不一会,一幢有些破落的三合院农房便出现在眼前。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