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终于安顿下来。
可以好好的回忆一下自己落窝的历程,或多或少承载了近60年来国家在解决百姓住房方面的一些往事。
我于60年代初生长在赤水官渡,出生的时候是习水县官渡区,成长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的赤水县官渡区渔湾公社下坪生产队,小地名叫柏杨湾。
父母亲是1964年结婚的,估计是在老家下坪操办的婚礼。1964年的秋天从老家迁居到几百米外的柏杨湾。
柏杨湾是我曾祖父1937年花了70两银子购买的。老宅曾经是马桑板壁房子,三合头建造,后边筑土墙。堂屋的左边是房圈、灶房、幺檐和两间厢房,分别住了曾祖母、幺姑婆,六爷,曾祖父,瓜先先(曾祖的岳父岳母)俩。堂屋的右边是房圈、灶房,住着我的曾祖姑婆和表叔公袁国清一家,曾祖姑父去世早,1964年,表叔公袁国青到石堡萝卜湾上门当女婿,离开了老宅,我的爸爸妈妈得以从下坪老家迁居柏杨弯。后来,曾祖姑婆也随表叔公去石堡居住了,我的爸爸妈妈改建了老灶房、兴建了小堂屋、幺檐和猪圈屋。
小时候,我们家子妹多,我是差不多在外飘大的,在官渡翠华书院、在渔湾店子、在马路上、在下坪,在福泉,1978年秋才回到我1981年底离开的柏杨湾那间幺檐屋。
1981年底,高考失利后的我们迎得了全省统一面向农村高中毕业生招考边远山区公社补充干部的机会,我被录取参加工作。经过在赤水大溪口党校一年的集中培训后1983年初正式分配到官渡公社上班。
提着读书时的被子、床单、席子,简单的几件衣服和一箱子书,在公社2楼(从礼堂算起可以是3楼)一间不足10平米的寝室里安了个窝,窝里仅有一张小木床、一张办公桌、一个鹅黄的塑料桶,一只洗脸盆,一根尼龙绳晾衣服晾洗脸帕。
1984年因为工作调动,到了官渡区公所,仍然是一间不到10 平米的屋,住在4楼,寝室里的小木床换成了公家配置的架架床,多了一个储存衣被的角柜。
1987年因工作变动,到官渡工商所上班,在工商所一楼的串架房隔出个小厨房,我们一家3口则是挤在厕所楼上一间寝室,算是有了自己的家。这一年,我们家添置了一个吊扇和一台燕舞牌收录机,我还在文华供销社买了一台120的海鸥胶片机。
1991年7月,老宅柏杨湾因地质灾害,父母领头让我们选址在水井湾上来的自留地修建了现在的一相土墙屋子,正屋3间、幺檐3间三个弟兄均分,我出资400元,分得堂屋及幺檐各一间。由于没有实质的居住,加上四弟负责照管爸爸妈妈,3年后议价1200元转让给了四弟弟。
1992年5月,我到长沙工商所上班,我们搬迁到爱人所在名河窖酒厂,我们家在酒厂砖混结构的家属房2楼有一个客厅,两个寝室,阳台做灶房,通用走廊和公共厕所。上班时间,女儿和我住长沙工商所,在工商所砖木结构的办公楼2层有一个寝室一间厨房。这一年,我们家添置了一台熊猫牌黑白电视机。1994年初,我到长期镇政府上班,寝室搬到了长期镇,现在是中学那坡坡上的2楼,会议室、寝室连在一起,由于离家近,我们常蹬单车,在长期工作的20个月,寝室只放了铺盖和洗脸帕,除了值班,基本上没住。
1995年底,我调回官渡镇政府工作,仍住在名河窖,其间在赤水参加公务过渡考试路过合江,带回家中第一台长虹彩电。在组织和同事们的关照下,1996年夏天,我家搬迁入住官渡财政所家属房4楼,一个客厅,两间卧室,有了独立的卫生间和厨房。寄人篱下到2001年。期间,我们淘了一个旧电脑,装了程控电话。
2001年10月,我从石堡乡政府调入市机关工作,前半年和老表嫂一起居住在五星路老乡家的出租屋,三室一厅,3楼外边正好是中悦这个方向,上班很方便。
工作了20年,还没有自己产权的家。
因为爱人已经失业要再找事做,女儿要来赤水上高中,我们决定购买自己的屋子。看过人民南路的计生小户型,看过千禧小户型,最后,女儿选定荷塘坡财政局家属院的二手房。家属院的第二栋,建设于80年代中期,80多平米的砖混结构住房,不到4万元。经过简单装修,我们于2002年初搬入现在的小区,有了我们自己的家。
在财政局家属院,家中通天然气、有电热户头,通网络。其间,我们购置了第一台电脑、换了液晶电视、买了空调、冰箱,购买了我开启摄影生涯的两套行头。2012年大外孙出生,我考了驾照,2013年底和2018年底我又换过工作岗位。
2019年初,小区改造动迁。女儿在江源小区购买了个120多的小平层,六楼高高在上,我们在那里度过了上班的最后几年,并迎来了小外孙。江源小区是女儿的产权,不是我的家。
2022年3月,本人正式从赤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退休,开始装修财政局家属院的拆迁还房,还房更名叫荷塘晓月2期,2022年12月正式定居荷塘晓月,这里成了我们最后的家。家的面积仍然不大,108平米的电梯房,实际空间更小,有一间卧室小得就像当初在官渡公社那个样,装了衣柜,装了床,就只能摆一个小小的相机防潮箱。
现在的家,我们用了多年积蓄和独生子女费、加上公积金,简单实现了现代化,电脑、电视,空调、冰箱、车位。电梯开起很方便,再也不甄辞上下楼梯哄小弟娃了。
现在小区里,绿化好、管理好,设施齐备、出脚方便,邻里好多都是原来卫生局、电视台、供销社和财政局家属区的老街坊,守规矩、讲文明,大家一派享受的样子。
搁笔的时候,外孙正吃着牙签肉,厨房里还煮着山帽菇,一家人等着呢。刚出锅的花生米,将就一杯赤水二锅头(宝源白酒)吧!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