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为赤水贵福酒业点赞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签约作家 佘思良    阅读次数:24161    发布时间:2024-06-04

在那风光旖旎、山水相融的赤水河畔,有一款世间独步的美酒承载着百年的传奇与荣光,于此孕育而生。那就是贵州贵福酒业有限责任公司。追寻其源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他的传承人凭借与生俱来的精湛酿酒工艺,加之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历经四代传承缔造出了这款流芳百世的佳酿。如今已成为本土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酱香白酒企业,更是贵州省的重点推荐企业。贵福酒业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以精湛的酿酒技艺和卓越的品质,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与认可。

贵福酒业的历史可追溯到1898年,当时创始人李生财年仅16岁,便拜入“怡和祥”门下,学习酿酒技术。他凭借对酿酒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不断钻研,终于在26岁那年创立了“贵福烧坊”,并将其发展成为当地最具规模、品质最佳的酒坊。经过李生财的毕生努力,贵福酒业开创了百年基业,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李生财的精心培育下,其子李明武继承了父亲的酿酒事业。在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时,李明武曾热情接待过红军战士,并在解放后将所有产业主动上交国家。这种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贵福酒业家族传承的宝贵财富。

1998年,李明武的女婿周明武响应国家号召,承包经营国营贵州省赤水酒厂,并恢复了“贵福”字号。他继承了传统酿酒技艺,并不断发扬光大,使贵福酒业逐渐形成了生产规模。在周明武的带领下,贵福酒业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业界翘楚。

贵福酒业凭借卓越的品质和精湛的技艺,屡获殊荣。2001年,贵福酒业荣获全国轻工品交易会产品质量金奖;2020年,酱香型白酒酿造技艺被列为“赤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更是被贵州省商务厅认定为“贵州老字号”。这些荣誉的获得不仅彰显了贵福酒业的实力与品质更激发了其不断创新、追求卓越的动力。

进入新世纪后,周明武的子女周曦、周静兄妹继承了家业。他们不仅潜心传承美酒河传统酿酒文化,还积极研发酿酒新工艺、改良酿酒秘方。在他们的努力下,贵福酒业不断推陈出新,推出了多款深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同时,他们还修筑了贵福庄园,为贵福酒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赤水贵福美酒,何其独特,皆因其精湛的生产工艺。首要之务,乃是选材严谨,以当地优质高粱、小麦、糯米等为酒材,再配以赤水河之天然矿泉水,确保酒体纯净且富有营养。其次,运用传统酱香型白酒酿造之技艺,历经“九蒸八晒七滤”之繁复工序,使酒质愈发浓郁。最后,新酒陈化过程中,酒厂严格把控制温湿度等条件,使得酒体渐显柔和、甘甜。

百年传承的佳酿,赤水贵福酒,蕴藏着深厚的酒文化。自古以来,文人士子、侠客壮士皆陶醉于酒的醇香,因而诞生了许多传颂千古的诗篇。此外,贵福酒亦与本土风俗、节庆活动紧密相连,成为民间交流的纽带,承载着中华民族无尽的文化底蕴。

“品质为王”是赤水贵福酒一贯坚守的品牌信仰。从原料筛选、生产流程到销售渠道,每一个环节皆严谨以待,旨在让每一位品尝者都能感受到美酒的极致品质。与此同时,酒厂强调创新精神,持续研发别具一格的新品,以迎合各类消费者的味蕾需求。在秉持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现代科技元素,使得赤水贵福酒的品牌更具竞争力。

赤水贵福酒,一款风靡万千饮者的美酒,以其独具魅力的口感,俘获了无数倾心者的芳心。酱香浓郁,口感醇厚,回味悠长,这便是贵福酒为人称道的特色。品味贵福酒,如同在探索一场口感的奇幻之旅。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的酱香,接着是绵甜的口感悄然绽放,最后是悠长的回味,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更值得一提的是,贵福酒还拥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等多种保健功效,因此被誉为“液体黄金”。

在贵福酒业的发展历程中,“宁亏己、莫亏人”的家训始终贯穿其中。这种诚信经营、以人为本的理念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同时贵福酒业也始终坚守传统工艺和百年传承的匠心精神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和口感。展望未来贵福酒业将继续秉承家族传承的优秀传统和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和进取为实现企业的愿景和使命而不懈努力。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攀升,世界各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日益浓厚,美酒亦成为其中之翘楚。赤水贵福酒,凭借其超凡品质与深厚文化底蕴,正逐步赢得全球消费者的青睐。展望未来,赤水贵福酒将坚守“品质为王”的品牌信仰,传承千年底蕴的酒文化,致力于塑造国际知名品牌,让更多人领略其美酒独特的魅力。

在这片神秘莫测的土地上,赤水贵福酒以其浓厚的酱香、醇美的口感,诠释着千年的酒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品味贵福酒,不仅仅是在品尝美酒,更是在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底蕴。让我们共同期待,这款浓香四溢的传奇美酒,在未来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5697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