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难忘往昔打柴的经历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务川砚山镇 妄自逍遥    阅读次数:17415    发布时间:2024-07-21

我们对面是一匹横亘上百里的悬崖,悬崖下面是十分陡峭的山坡。山坡上除了有少部分耕地外,其余都是无人监管的山林。这些山林就是供山下村庄的人们打柴。祖祖辈辈的人们就依靠那片山林烧火煮饭过日子。

我们小的时候,上山打柴就觉得是一件义不容辞的事情。我们从六七岁开始到三十多岁,二十多年时间,就将对面大山密密麻麻的崇林砍成了光秃秃的荒坡。这段历程,既是人们辛苦的日子,又是人们困难的日子。现在回忆起来都还有几多辛酸。

那个时候,当大人的对你从小就要训练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在六、七岁时,只要能背起一个小背篮,就要让你随着大人们到附近的小山上去,跟着大人学捡什么青杠叶、杉树刺之类干枯的柴禾,扎成几斤重的小捆,让你背着回家。在崎岖的山路上,走路摇一摇的,十分吃力。有坎坷不好走的地方,大人将你和柴禾一起抱起来走,到了平坦的地方,放下来又让你继续背着走。

有时,作为小孩子随着大人上山很是好奇,背点柴禾,即使感觉很累,但也兴奋。有时,很不情愿,也有大人逼着小孩一同上山的,小孩子背着点柴禾,哭哭渧渧的,让旁人看着,很是委屈,象是被虐待一般。

 到了八、九岁时,能单独上山了,每当上山打柴,都不喜欢同大人一道。因为同大人一道,很受约束,很不自由。喜欢与寨子的伙伴们一道,上山可以玩其他与打柴无关的事。

到了山上,要么找一块地方叠石子了,要么上山摘野果子吃了,要么上树上捉雀鸟了,要么到深沟里凫水了……凡是好玩的都随意地玩。玩到太阳偏西,才匆匆忙忙地打柴。有时也先将柴打好了,放置在某个地方,再约伙伴们一起玩耍。反正背着大人要玩个开心,玩个足意为止。有时忘记了回家,等到大人来寻找,必将遭到一顿打骂。

到了十多岁时,可以到远处的高山上打柴了。那便成了家中打柴的指望了,家庭孩子多的,大人干田间地头的活都忙不过来,一家打柴的活儿就全靠孩子们了,大多数家庭就凭小孩子打来的柴就够烧火煮饭用。

小时候,除了困难或重男轻女的个别家庭的女孩子没有读书外,每个孩子小学还是要读的,小学毕业,初中若考不上就终止了读书的机会。那时每逢放假,凡是农村孩子都要上山打柴。只要天不下雨,都要上山打柴的,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二话可讲。又是孩子们喜欢的事情,因为孩子们上山打柴,很热闹,很自由。

那时,寨子的孩子多,每天都是成群结队地一起干活。早上起来放牛,吃了中午饭又成群结队地一起上山打柴。那时上山打柴,是一件十分辛苦的活儿。由于山高路陡,每走段路程还要休息一会。还有因各家午饭不一,吃了饭的,有的要在半路上等着自己好的伙伴一起。在山路上,前面的在使劲高呼,后面的在使劲追赶。搞得后者跑得汗流浃背的。那时年纪小,稍微休息一会就缓和过来了。而后又一起继续往高处的山上爬去。

那时候,每到假期,因为上山打柴的人多,崎岖的上路被人们踩踏的明晃晃的,从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蜿蜒曲折的山路。为了放稍休息,路上每隔一段路程,人们自发地修一些土凳,或平整一些地面,好席地而坐。也有自然的石头可供人们憩息。记忆最深的就是开边坟、大庆、白杨树、岩口子、山王殿、刘家湾、凉水井、大垭口等。

开边坟是刚出门的一个私人柴林,那路边有一个刘氏祖坟,因坟墓年久失修,开了口子,所以就叫“开边坟”。出门时人们喜欢在那里等候伙伴一路。回来时,人们疲惫了喜欢在那里放稍休息。因为走到那里人们离家已经不远了,有的孩子在那里玩起了一些游戏,天黑了才知道回家。

走到大庆,那里有一个长长土壁,人们好在那里靠柴禾。二是那里土地贫瘠,一年玉米禾苗不粗壮,空禾苗杆比较多,秋天里,人们喜欢在那土地里取玉米杆来吃。这多是小孩子爱做的事,偶有大人参与。

到了白杨树,那里有个大石头岩阡,岩阡下有个小水井,人们每到那里,都要取水来解渴,借而也可以休息一下。

再上去就岩口子了,岩口子就是二岩下面的岩口,上大岩去的一个必经之路。我们有好几个寨子上大岩去都是经过那个地方。人们上下都喜欢在那里乘凉,因为处于悬崖边,太阳背得早,山风来袭,让人顿感凉爽。那里路边有石壁可让人们靠柴,路边有个石堡,可供人们坐着休息。人们靠好柴禾,坐在石堡上,感觉凉爽,情不自禁地都喜欢说:“这当在屋头冇来。”

翻过岩口再往上爬就是山王殿,其实那是一个山梁。在山梁嘴上有一个很大的砂石岩阡,岩阡可坐十多人。人们爬了一段陡峭的山路后,迫不及待地翻上山梁,来到岩阡里,有说不出那种舒适感。那个地方就是旁边不远处有个山王庙而得名,其实好多人只知道山王殿的名字,但还不知道山王庙在哪里。山王庙在一个柴草丛生里面,破败不堪,很少有人进去,在外面根本看不出那里有个庙子。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1877933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