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西南作家网:www.xnzjw.cn
西南作家网: >> 原创作品 >> 散文 >> 正文

写给母亲
信息来源:本站发布    作者:贵州织金 袁常贵    阅读次数:27345    发布时间:2024-07-27

时令入夏,五月的织金县城时晴时雨,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湿润的香味。晨练结束返家途经鱼山大道时,路旁店铺里的电视机正在播放毛阿敏演唱的《烛光里的妈妈》,“噢,妈妈,烛光里妈妈,你的腰身变得不再挺拨;噢,妈妈,烛光里的妈妈,你的眼睛为何失去了光华……”委婉低沉的歌声瞬间让我眼眶湿润,情不自禁地想起远在天国的母亲。

二十七年前仲秋的一个清晨,积劳成疾的母亲在乡下老家溘然长逝,享年七十一岁。当时在出差的我因未能陪在母亲身边尽最后的孝道而成了心中永远的痛。  

母亲的一生可谓是饱经风霜,历经坎坷。小时候因为在家排行老大,每天不仅要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还要承担起照顾弟妹的任务。长大成人后经其堂姑介绍与父亲成婚。父亲是个手艺人,虽每个场天都有多少不定的收入,但因其嗜酒成瘾,加之性格豪爽和出手大方,每个场天赚来的钱大部分都被挥霍在酒摊上,只有为数不多的一点用于家庭的吃穿用度。面对父亲的所作所为,母亲虽心有不满,但也无可奈何。最终还是选择默默无闻地担起了养家糊口和抚儿育女的重任。

印像中的母亲不仅吃苦耐劳,而且乐观豁达。一年三百六十五,母亲没有一天是闲着的,农忙时耕作管护地里各种作物,农闲时协助父亲准备砂锅制作的原料。偶尔还抽闲等空地推锅豆腐,打点糍粑背到附近的村寨和煤窑上售卖,以此赚点小钱贴补家用。豆腐制作不仅工艺复杂,而且耗时费力。为了保证制作的豆腐能够当天卖完,勤劳的母亲一般都选择在凌晨四点左右把我从睡梦中叫醒起来参与推磨,少不更事的我每次起床后都窝着一肚子火,甚至觉得母亲一点不疼爱自己。

俗话说,“当家才知柴贵,养儿才知报母恩”。步入社会和成家立业后,我才真正的从内心深处感悟到当初对母亲的气恼是多么的忤逆和不孝,也明白当年的母亲多么的艰辛和不易。我在参与磨完一锅豆腐的黄豆后,可以马上跑回床上去睡“回笼觉”,而母亲则一直要守在灶火旁边等待豆桨煮沸,然后用纱布把豆渣过滤出来,再往豆桨中加入适量酸汤,让豆桨缓慢凝结成豆花后,再通过加压的方式使豆花凝固成块,最后还要背着豆腐走村串寨去售卖,可以一整天都没有休息的时间和机会。

母亲制作的豆腐娇柔滑嫩,很受欢迎,一般走不出两个寨子即可卖完。当然也有例外的时候。记得有一年的重阳节,午后的天空下着濛濛细雨,母亲照例背着一大早制作好的豆腐到附近的村寨售卖,不知是已经有人赶在前面卖过还是当年经济不景气所致,母亲转了几个村子后一锅豆腐都还没有卖完。眼看夜幕即将降临,心有不甘的母亲只好仓促返程。谁知深秋的傍晚说黑就黑,加上乡村小路岔道又多,母亲在不知不觉中爬到了一座大山顶上。由于当时通讯落后,无法与家中取得联系的母亲硬是在静寂阴冷的大山之上熬了个通宵,直到次日凌晨天亮后才缓缓走下山来。看着回到家中的母亲全身湿透,面色发紫,正准备出门上学的我禁不住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可母亲若无其事地安慰我道:“又不是多大的事情,别哭了,赶紧去上学吧。”也许是自幼家境贫寒,在家又是排行老大的缘故,无论何时何地,母亲给人的感觉从来都是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一年只有半年粮是大部分家庭的真实写照,我家也不例外。为了把我们姐弟三人拉扯长大,母亲可谓是精打细算,煞费苦心。每年秋收之际,母亲都会根据当年的粮食收成情况,做到统筹安排。风调雨顺之年,饭食主粮为主,杂粮为辅。受灾减产之年,饭食则以杂粮为主,主粮为辅。由于母亲的合理安排,无论是多灾之年,还是青黄不接之际,我们一家从未出现过吃了上顿无下顿,甚而饿肚子的情况。

生活中的母亲最怕麻烦别人,包括自己的儿女。长年累月的起早贪黑和熬更守夜,使身体本就单薄的母亲先后染上了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和肺源性心脏病等多种疾患。病情复发时,母亲就会咳喘不停,异常难受。尤其到了冬天,冷空气的侵袭会使母亲的咳踹变得更为严重。每当看到母亲被病痛折磨得坐卧不安、彻夜难眠时,身为儿女的我们虽然心碎不已却又无计可施,惟有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上苍赐福母亲,让她尽快远离病痛折磨。在母亲与病魔抗争的时日里,最让我们放心不下的是母亲在病情加重时,她宁愿苦苦支撑,也不会轻易告诉我们。通常是在我们发现后硬性送其就医,很少有她主动要求我们带她就诊的情况。当问及母亲病重时为何不愿告知我们时,母亲总是轻描淡写的说道:“老毛病了,没事的,随便弄点药吃下去就会好起来的,没必要动不动就往医院里跑。”尽管母亲不愿把她的真实想法告诉我们,但我们都知道母亲这样做的目的是怕给我们增加麻烦,怕耽误我们的时间,怕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母亲一向乐于助人,乐善好施。在那个贫穷落后,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四处流浪,靠乞讨为生之人不时会窜入寨中,每当有人上门乞讨时,善良的母亲都会慷慨解囊,赠予少许钱粮,从不忍让其空手离开。邻里乡亲中不管谁家有个大屋小事找到母亲帮忙,母亲也会尽其所能给予帮助。记得当年寨子中有一户异姓人家想和母亲搭伙推豆腐卖,但担心母亲不同意便托本家的一个婶子转弯抺角地找到母亲,听完婶子说明来意后,母亲毫不犹豫满口应允,并委托婶子转告那户人家,这个事情好办,无非多找点少找点而已,只要他们愿意的话,随时都可以入伙共事。

母亲是个很有见地的人。母亲虽然目不识丁,也不会说什么惊天动地的大道理,但她对“读书不一定有用,不读书一定无用”却深信不疑。尽管当初家徒四壁,一无所有,母亲支持我上学的信念自始至终从未动摇过。在父亲看来,一个农村孩子没有必要读那么多书,只要能认个倒正就行了,反正干农活不需要多少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导致了父亲经常在农忙时因缺少劳力而大为光火,有时甚至把所有的不满和怨恨都发泄到母亲身上。面对这种情形,母亲总是一言不发,任由父亲无端指责。我知道母亲此时的隐忍完全是为了成全我能够继续求学,因为在母亲心里,我能否继续求学是比天还大的事,只要我能继续上学,蒙受多大的委屈都是值得的。正是在母亲的坚持和呵护下,我终于得以顺利完成学业,并在高中毕业当年考取中等专业学校,成了恢复高考制度后村子里最早吃上“皇粮”的人。

“世上唯一没有被污染的爱,那便是母爱。”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您虽然离开我们近三十个年头了,但您的儿女们永远记得,在那些极其艰难的岁月里,是您用瘦弱的身躯,过人的智慧和坚毅的品格为我们生命的苍穹撑起一片篮天,竭尽所能护佑我们健康成长。您虽然没能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但您的人格力量和优秀品德却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您的子孙们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淡忘对您的记忆,而且还会把您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永远传承下去。

安息吧,母亲,您的子孙们永远怀念您!

 

作者简介:

袁常贵,贵州省织金县作家协会会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于贵州织金农村。祟尚用顺其自然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作品散见《西南作家网》、《毕节文学》、《毕节日报》等媒体。


已经有 0 条评论
最新评论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

您是本网站第 164365394 位访客      技术支持:HangBlog(renxuehang@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