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的夏天,相隔了二十五年,2024年8月2日,我与燕子岩重逢了。
跟随赤水文联“赤水丹霞·‘红’动世界”百名文艺家进景区采风团的脚步,带着略为沧桑的心情,第二次踏进了燕子岩景区。说沧桑,是因为第一次邂逅燕子岩时,我才二十多岁,虽谈不上青春靓丽,也算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如今,我已年过半百,花发丛生,不免有些伤感。
初进景区大门,并没有太多印象,或许是年代太久,记忆消失了,又或许是环境在改变,与从前不一般了。
看着面前高耸挺拔的山,不一样的除了心情,还有上山的方式。以前是用脚一步一步量着爬上去的,一公里多的山路大概要用一个多小时,没有点勇气无法坚持,况且还带着不到两岁的儿子。现在,两排上下并行、缓缓移动的缆车,像领了任务的士兵一样,一个接着一个,排着队将游人运上运下。景区为采风团安排了免费缆车。
每辆缆车仅可容纳四人,左右两边门对开,里面两排相对的座位,各坐两人。上缆车是个技术话,缆车到达时没有片刻停留。两位工作人员提前安排好上车的四人在站台两旁候着。缆车一到,上车的人边跑边抓住门把手,一个人先跳上去后,另一个人得跟着缆车跑几步,才能有空间钻进去。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四个人必须争分夺秒、动作连贯才能顺利上车,稍微慢点就跟不上车的速度,甚至可能摔倒。
我庆幸自己腿脚还算灵便,没有半点迟疑,一个箭步跳上车去。原本约好一起上车的老公却被尴尬地遗弃在了原地,与我同上车的是三位年纪较大的采风团老师,那场景有点像抢凳子游戏,有些紧张和刺激,也有点搞笑。
缆车沿着索道缓缓上行,抬头一眼看不到山顶,却见漫山遍野的葱郁,有竹、有树、有藤、有草,绿得层次分明,形态各异。本以为上了缆车就会随风荡漾,享受凉爽的微风拂面。不曾想,缆车像一个吊在空中的耙子,赤裸裸的毫无遮挡,被毒辣的阳光疯狂扫射,人在狭小的空间里犹如烤鸭,有种快被烤焦烤化的感觉,不时还能嗅到彼此身的汗味,有点刹风景。于是放眼外望,不断搜寻奇景,以驱赶毒辣的阳光、沉闷的空气。脚下,一条蜿蜒的小溪沿着山谷向上攀爬,红色的河石,白色的溪水,显得格外抢眼。
随着缆车慢慢升高,有些恐高的我,不敢再往下看,也许错过了一些别样的风景。向上看去,景色也不是一成不变,层山叠嶂间,远远跃出一方红色的崖壁,挂着一条细细的瀑布,让浑然一体的山林瞬间多出一丝灵动。
十多分钟后,缆车到达终点,赶紧逃离骄阳的炙烤,躲进原始植被浓密的荫凉中。我边走边搜寻当年的记忆,增加了道路护栏、服务站等设施,比以前更安全更便捷了。
穿过一个石缝,豁然出现在眼前的,就是最重要的景点燕子岩。天然的丹霞岩穴下,可以遮风避雨,足以容纳上千人。拱形的岩顶上,数百只燕子从瀑布间飞进飞出,岩顶上隐约可见密密的燕巢。
一条柔软的瀑布从岩顶直直垂下,落入深达百余米的山谷,像极了一条风中飞舞的绸缎。它没有大瀑布般气势磅礴的壮观,也没有千军万马的咆哮,但那温柔的气质却是让人耳目一新,有种瀑随风起舞、燕从瀑中飞、人在画中游的自在感,特别让人放松。
从瀑水触手可及、绝壁般的燕子岩半腰穿过去,来到长寿泉,陡峭的崖壁下有一个长满青苔的石缸。清澈的泉水从崖壁石缝中流出,随时随刻装满石缸,经年不断。游人们或用瓶子接,或直接用手捧,无一放过那清凉甘甜的味道,并充满“长寿”的期望。我自然未能免俗,也依样品了一口。
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还不到两岁的儿子,居然很少要我们背他,像个小大人一样独自爬山,省了我们不少力气。走到长寿泉处,他累饿得走不动了。还好带了馒头,便用泉水就着冷馒头,他吃得津津有味,吃饱后继续自己走,懂事得让人欣慰又心痛。如今,儿子不在身边,远在他乡忙于学业,不知何时才有机会与他一起重新体验泉水馒头的滋味。
二十五年过去了,长寿泉依旧汩汩流淌,甘甜未减。但喝过长寿泉水的我已两鬓斑白。我突然醒悟,生命只是过客,自然才是永恒,唯有尊崇自然,享受生命,健康快乐,才不枉一生。这应该是喝长寿泉的本义吧。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