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的雨,一直下着,我的思绪,陷入无尽的想象中。
雨,在诗人的笔下,可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可以“僧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也可以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还可以是“一冬求雪雨还晴,胜喜春朝见玉霙”。总之,历代的诗人,用雨表达着不同的心境。雨,是一个富有诗意的文字。在我的诗集里,有不少与雨有关的诗句,不论是春夏秋冬,总有雨的影子。
(一)
在春天里淋雨,我可能在苏轼词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中体会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旷达超脱的胸襟,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在春天里,临窗听雨,我会想起“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土膏欲动雨频催,万草千花一饷开”。雨过天晴,走出房门,去看那雨打梨花。春雨,在秦观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里;在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里;在许浑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里。记得几年前在山上放羊时,常常在雨中,思想的波澜在古诗词里起伏。
在那段牧羊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用诗词表达人生理想和生活感悟,在山中的日子,亲身体验了春雨的柔和细密,缥缈朦胧。春雨淅淅沥沥,如牛毛,如花针,如春姑娘那柔柔的发丝飘落在我的视野里。雨雾弥漫,我在山里牧羊,常常用手感受树叶上晶莹剔透的雨珠,听雨珠轻打树叶的沙沙声,时高时低,充满音乐节奏和诗意的美妙。
(二)
夏雨,有“雷声千障落,雨色万峰来”的气势;有“梅雨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的朦胧画面;更有“风如拔山努,雨如决河倾”的粗犷性格。
今年夏天的雨,像是天地间的妖魔在舞,更有“平地成江河,吞卷才一瞬”之灾难。那些频频在屏幕中出现的画面,比“霹雳一声震天响,开闸洪水倾盆发”还要强多倍。夏雨,粗犷是你的特点,狂就狂吧,你还泛滥成灾,多少美丽的乡村,街道、家庭成为泽国。在雨中,有托举生命的美丽,有葬身洪流的英雄,有冲锋在抗洪一线的人民子弟兵。雨,因为你的泛滥,他们在狂风暴雨中成为一道道美丽的风景,彰显人间大爱。 夏雨,在韦庄“江村入夏多雷雨,晓作狂霖晚又晴”的诗句里;在韩偓“电尾烧黑云,雨脚飞银线。急点溅池心,微烟昏水面”的吟唱里;在薛逢“暴雨逐惊雷,从风忽骤来。”的感叹里。而今,我在劫后重生,重建家园的画面里,感受军民鱼水情重建美丽乡村的故事。
夏雨,你打破了多少灾区人民往日宁静的生活,这难道是雷公电母神仙们开会讨论的结果,在京津冀来得那么汹涌,洪水犹如巨兽般从上冲下来,满目疮痍。
(三)
秋天的雨,会让秋意更早地到来,秋风起,秋雨飞,期望一场秋雨不期而遇。我喜欢伫立在淅淅沥沥的秋雨中,看金黄的田野稻浪此起彼伏。蝉声隐约,微微带着凉意的秋风拂面而来,漫步在乡间深情款款的秋雨中,阵阵被雨打湿而散发出的泥土芳香,触动我的嗅觉,让我思绪澎湃,诗意顿生,这才是秋雨应有的味道。
秋天里,在一场秋雨中,我在唐诗宋词里曾听到王建“病卧玉窗秋雨下,遥闻别院唤人声”孤寂心声;感受过秋雨后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凉爽;也看到了张志和描绘出“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孤寂画面;体验了白居易“夜来秋雨后,秋气飒然新”的一丝凉意;欣赏了杜甫“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对比鲜明的画面。
秋雨,我愿在你的怀抱里放飞梦想,窗外滴答的雨声似乎在奏响人生的凯歌,那些远古的画面,像是被多情的秋雨淋湿。我合上书卷,云帱山在雾中若隐若现,山下的稻田里,农人正忙。
秋雨,给大地唱响一曲丰收的歌,给诗人无尽的想象,你或生缠绵,或带忧伤。记得几年前,我在秋雨中牧羊,秋雨中吟唱,在雨中行走,犹如昨日。
长空秋雨歇,放牧看山新。自在吟诗乐,无名无利身。
(四)
冬天的雨,总带那么一丝寒意,孟郊在一次旅行中感受了冬雨的寒冷,有“楚水结冰薄,楚云为雨微”的吟唱;翁绶“边声四合殷河流,雨雪飞来遍陇头”和我牧羊时的情景是那么的吻合,漫山遍野的雨雪飞来,把
我包围在一片寒冷之中,我却在陆游“冬温频作雨,晨雨顿催晴”中得到一丝慰藉。
冬季的雨,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雪。有时分不清你是雨是雪。在冬季的夜里,聆听窗外淅淅雨声,我想起了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冬雨,没有夏雨的酣畅淋漓,也没有春雨的柔情纷飞,更无秋雨的惆怅,不紧不慢地下着。
冬日时分,小雨拍窗,在寒冷的夜晚,雨声滴答,好似淙淙流水,范成大展开了无尽的想象,“若为化作满天雪,径上孤篷钓晚江”。围在火炉旁,闲翻书卷,聆听窗外雨声,煤炭依然散发炽热的逸情,驱赶寒意。 窗外,冬雨依然下着,放下书卷,品一杯香茗,温暖而美好。我的村庄,冬季的雨,叮叮咚咚下个不停,我一个人在雨声中品味人生。
让我们在四季的雨中走走吧,品味春雨的柔情,夏雨的狂野,秋雨的缠绵,冬雨的自然而平静。让我们的人生在四季的雨中轮回,冬雨过后,春天的脚步近了。
我期待,雨化春风,雨洗浮尘,雨润大地,雨美人生……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纪实文学学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