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新疆前,我曾采访过从绥阳县应征入伍,在新藏公路上服役,荣立二等功的龚刚。新藏公路平均海拔都在5000米以上,一年四季大风刮不断,沙尘满天飞,一到十月以后便进入寒冷的冬季,零下30度以上是常事。他所在的班就住在地窝子里,地窝子深达2米,上面做一个屋顶,用茅草和泥盖着,战士们就住在下面,比住在地面上要暖和得多,又免受风沙的袭扰。但是,无论龚刚给我怎样描述,我脑子里对地窝子都没有一个具体的形象,直到这次到了新疆石河子,走进军垦第一连驻地,才真正知道了地窝子的形象,知道了住地窝子的艰辛。也从地窝子的历史发展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为了适应新疆夏天酷热冬天寒冷的气候,历代在新疆屯垦的军民早在1000多年前就发明了地窝子,这种地窝子深藏于地下,就有了既防风沙又避寒冷的功能。一直到解放后,王震将军率领30万(十四个师)大军,来到新疆,驻守在戈壁沙漠,就是住在地窝子里,开始新疆的屯垦戍边建设的。面对恶劣的气候条件,部队的营房全是地窝子,发挥着屯垦戍边的重要作用。战时拿起枪保卫祖国,和平时期扛起锄头耕地搞生产,自给自足,减轻国家的负担。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新疆和平解放后,王震将军率部屯垦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那个年代不仅是历史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边疆军民的使命。这一点,王震将军从历史中找到答案并向全军进行思想动员,他说:西汉至清代,中央政府从未停止过在新疆屯田戍边的责任,有了生产基地的物资保障,才会有强大的经济后盾,统一祖国的基石才能更牢固更稳定。我们就是这样承担特殊使命的部队,决不能辜负党中央、中央军委尤其是毛主席的希望,决不能辜负祖国人民的希望。
新疆兵团成立之初,各部队所处的环境极其恶劣,生活条件很差,吃的是捞坝水,睡的是地窝子,每次刮沙尘暴,被窝里全是沙子;冬天没有煤炭取暖,官兵们挤在大通铺上相互驱寒,甚至穿着衣服睡觉,一个冬季洗不上一次澡,浑身都是黑垢痂,满身都长满虱子;夏天在水渠里洗澡,搓下来的污垢和刮下来的虱子能引来很多鱼……据兵团史料记载,冬天一只老鼠,半夜冒然闯进地窝子,钻入老兵的被窝,咬伤了老兵的脚趾头;夏天一条蛇,悄悄溜进地窝子,躲藏在叠成四方块的被子里面,晚上老兵拉开被子睡觉,手摸到冰凉的蛇,吓得当即哇哇大叫。老鼠和蛇,是居住在地下的动物,它们把官兵住的地窝子,理所当然地当成自己的家。回顾历史,从王震将军率领的“三五九旅”部队进驻新疆,在塔里木河两岸的阿拉尔一带掀起开辟“军垦第一犁”,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让新疆兵团屯垦戍边的土地面积达到八万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农垦总面积的五分之一,使之成为全国农垦最大的垦区、产棉区之一。这就是从地窝子里创造出的历史奇迹。十四师步行18天,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到达喀什,如今建起了一座美丽的城——昆玉,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篇章。可以想象,新疆地窝子的历史,一直从最早的汉代追溯到今天的新疆兵团人的屯垦戍边,不得不说这是一项伟大的壮举,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战天斗地的精神。
新疆兵团建造的地窝子,是第一代兵团人扎根边疆和屯垦戍边的见证,也是兵团人从无到有、从发展到壮大的基础。由此可见,没有当初的地窝子,就没有兵团开荒治沙建设绿洲的今天,没有当初的地窝子,就没有新疆一座座星落棋布的城市日新月异的腾飞,没有当初的地窝子,更没有今天边疆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经历七十多年的时光荏冉,兵团人艰苦奋斗的建设发展,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天山南北,用一辈辈的屯垦戍边,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倾注了无数的血汗,造就了一片片大漠绿洲。石河子、阿拉尔、五家渠、北屯、铁门关、图木舒克、昆玉等兵团城市的崛起,让兵团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让边疆的稳定注入了新的力量。但谁又能想到,昔日的那些一个个地窝子,到底付出了多大的贡献呢?兵团人在这里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革命前辈!
地窝子曾经延续了近四十年,上世纪90年代后,部队逐步进行新的营建,现在已被现代化的营房所替代,整齐划一的部队管理和军事设施,展示出新时代的人民武装的力量。许多新疆兵团老兵回忆,无论是生活过的兵团第二故乡,还是摸爬滚打过的地窝子营盘,都会给“兵”的一生留下最美的回忆。因为兵团磨练了每一个人的坚强意志,锻炼了强健的体魄。而那些地窝子,却赓续了兵团的精神,发扬了“大漠胡杨精神”“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继承和弘扬了“三五九旅革命精神”,而形成“地窝子文化”。真正使这支部队拥有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源泉,使兵团在担当新疆维稳使命中成为一支劲旅,载入历史辉煌的史册。
纵观新疆两千多年的屯垦历史,历代边疆军民住地窝子已是屡见不鲜,所以这种“地窝子”不仅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还是见证新疆屯垦历史的实物资料。是新疆兵团人一代代难忘的情结,是流淌在新疆兵团人骨髓深处的难忘回忆,也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应该深深牢记的历史。
今天,在广袤无垠的新疆大地上,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座座大漠绿洲上的兵团城市,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宽阔的柏油马路,五彩缤纷的路灯,商场超市,绿地广场,小桥流水,城市雕塑,景观建设、历史纪念馆等等基础设施,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无不是从地窝子潋滟而出的伟大壮举,正是新疆兵团人屯垦戍边的力量和精神。
新疆幅员辽阔,矿产资源、农副土特产丰富,是我国的一块宝地、福地。我们不能忘却张骞、左宗棠、林则徐、毛泽民、王震这些为民族利益而战的伟人,更要紧记历史,教育后代,永远热爱祖国,热爱新疆,保卫新疆。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