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在农村长大且已工作十余年的基层干部。儿时,粮食紧缺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焦虑。我深切体会到土地资源的匮乏,这匮乏成为我奋发读书的原动力,我渴望改变命运,成为一名不用种地就有饭吃的人,希望自己能有所作为。
在成长岁月里,珍惜粮食是深入骨髓的习惯。哪怕一粒米饭掉落地上,我们也会捡起喂猪喂家禽,因为深知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辛勤劳动的汗水。记忆中,父辈们常为田土边界争执不修,那些看似平凡的土地,却是他们的命根子,是一家人生活的依托,是生存与希望的象征。
近年来,农村的变化令人忧心,撂荒土地逐渐增多。有的地块杂草丛生,有的长满竹子,还有的已长成树林。这些曾经孕育希望的土地,如今却在岁月中被荒芜,相似要被人遗弃,让人痛心疾首。
今年,我有幸参与全国同步开展的图斑复耕整治工作。其中,“麻栗园”的复耕任务最为艰巨,这片被撂荒的9.5 亩的土地上,大石头遍地,几乎看不到连片的泥土,杂草与树苗顽强地从石头缝里钻出,似乎早已被看出来被弃后的荒芜与寂寥。面对此景,我们不抛弃不放弃,更没有退缩,调配一台挖机,组织六名工人,毅然决然地开启了整治工作。
整治过程如一场战斗。挖掘机轰鸣声震耳,其他人手持镰刀,在土地里忙碌着。挖掘出石头,翻开泥土,推开树木,不放过任何一丝可耕种的希望。每挪动一块巨石,每铲除一片杂草,都倾注了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期待。
在劳作间隙,我不禁陷入沉思。这片土地曾经也是人们耕种的产粮地,承载着先辈们的梦想。现在虽荒芜破败,但我们有责任让它重焕生机。这不仅是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更是对祖辈农耕精神的传承与坚守。我们要让这片石头缝里的土地再次“蹦出”粮食,让农业的根基更加稳固,让乡村振兴的希望在田间地头茁壮成长。
或许在未来的日子里,这片土地会再次充满绿意盎然的庄稼,金黄色的麦穗会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饱满的玉米粒会诉说着重生的喜悦。那将是对我们今天复耕的努力最好的回报,也是对这片土地最美的馈赠。我深知,作为基层干部,我肩负着让土地生金、让农民富裕的使命,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我都将继续砥砺前行,在这片广阔的农村土地上书写担当新篇章。
版权所有:西南作家网
国家工业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黔ICP备18010760号 贵公网安备52010202002708号
合作支持单位:贵州文学研究会 四川省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 云南省高原文学研究会 重庆市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投稿邮箱:guizhouzuojia@126.com QQ1群:598539260(已满) QQ2群:1042303485